天天看點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及在日本的影響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及在日本的影響

王守仁(1472-1529年),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别号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甯波餘姚)人。因曾築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号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及在日本的影響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衆,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及在日本的影響

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曆,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于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緻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緻良知”,從自己内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系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有人說,中國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最無争議的的兩個半人就是孔子、王陽明、半個曾國藩。王陽明也是文人用兵成功的代表人物之一。明史上說,在明以前,又是文人又通曉軍事謀略排兵布陣的,沒有人能超得過王陽明。王陽明,即王守仁,自号陽明子,學生稱他為陽明先生。他著書立說,在學院裡宣講自己的心學,使學說得到推廣。他的學說思想傳到日本,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産生了深遠影響。特别是對日本,時至今日,王陽明心學的影響在日本的影響要遠大于中國。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

王陽明的學說與陸九淵的學說構成了我國哲學思想史上的“心學”。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在哪?陽明先生自己就已概括:“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在陽明先生的學說中,“心即理”、“知行合一”、“緻良知”是三個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心即理”,是心學的理論基礎,也是王陽明的世界觀。王陽明認為吾心便是天理,萬事萬物源于心。“知行合一”是心學的核心。以“心即理”為基礎,認為知,行要一起進行。“緻良知”是心學的認識方法。緻良知就是擴充良知,把良知推廣到萬事萬物中。這三點正是王陽明心學精髓所在。

王陽明心學在日本的影響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及在日本的影響

王陽明心學在日本廣為推崇,大約是在陽明先生去世八十多年後,他的作品《傳習錄》傳入日本。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後國力強盛,快趕超歐美列強。明治維新的成功離不開明治的政治手腕,德川家族的無能也是原因之一,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王陽明的心學給當時明治維新者提供了理論武器。

王陽明學說提倡“心即理”“緻良知”,重視本心,順從人的本心,講人性。當時身心受到禁锢的日本人民,他們渴望思想解放,人身自由,陽明先生學說無疑是給他們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支援。是以王陽明的心學在日本廣為流傳。

王陽明先生的學說以“心即理”、“知行合一”、“緻良知”這三大點構成,流傳至今。王陽明的學說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從心出發,日本人遵循了自己的本心,憑借王陽明先生的“心學”,就推翻了長達五百多年的封建幕僚統治,成功地完成了明治維新,成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以小編的觀點來說,陽明先生的學說對現代仍有意義,我們的行為都是以心裡的想法為主導,我們要保持“良知”,心若明亮,生活就明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