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頂帳篷”起家: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追憶“邱小姐”出嫁

“三頂帳篷”起家: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追憶“邱小姐”出嫁

圖為“紅色故事會”現場。 張添福 攝

中新網青海海北5月20日電 題:“三頂帳篷”起家: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追憶“邱小姐”出嫁

中新網記者張添福

眼下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鎮,綠意漸濃,但遠處山巅仍被白雪覆寫,這裡仍處一年長達九個月的供暖期。

西海鎮氣候惡劣,其前身系原國營二二一廠,炮轟試驗場、上星站等遺迹,無言訴說這座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半個世紀前鮮為人知的秘密。

20日,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指導的“追尋—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紅色故事會’”走進海北州。

“三頂帳篷”起家: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追憶“邱小姐”出嫁

圖為講述王淦昌、于敏信仰的力量。 張添福 攝

微黨課、音畫詩、話劇、朗誦——“紅色故事會”通過扮演的女大學生喬靜及二二一廠退休職工老楊、老陳的串場,為觀衆揭開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絕密研制曆程,以及錢學森、郭永懷、鄧稼先、王淦昌、于敏等“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們的事迹。

“我們是替老夥伴們來看看我們這些二二一廠人牽挂了半輩子的老家的。”老陳對喬靜說。

喬靜略顯驚訝,難不成兩位退休職工是孕育了“兩彈一星”的二二一廠人?

老陳說,“當年,這裡可是一片水草豐美的牧場。1958年秋天,因為國家建設需要,金銀灘草原1000多戶牧民趕着15萬多頭(隻)牛羊,沒有提任何條件,僅用了十天就搬遷離開了。”

“三頂帳篷”起家: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追憶“邱小姐”出嫁

圖為講述郭永懷的事迹。 張添福 攝

“靠‘三頂帳篷’起家,面對天寒地凍,這些火熱的戰鬥歲月、光輝的曆史足印,我們應該永遠銘記。”喬靜感慨。

老楊說:“當時,我大學畢業,從舒适的環渤海之坊來到高寒的西北草原。一到這,隻記得寒風夾雜着砂石打得我的臉生疼,看着發給我們的防寒‘四大件’——棉帽、棉猴、大頭鞋和牛毛氈,看着隻能裝進箱子裡的花裙子,心裡還是有一些酸楚。”

彼時,建設物資難以供應,人們日常生活也難以保障,當時的夥食标準被稱為“2611”。

“‘2611’就是每人每月26斤糧、每天1錢油、1角錢的幹菜湯。”老楊苦笑。

老陳介紹,當時第一顆原子彈運往羅布泊時,制定了一整套密語,管原子彈叫“邱小姐”、裝配叫“穿衣”、插雷管叫“梳辮子”、原子彈送到塔頂叫“住上房”。

“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在二二一廠完成組裝,運往羅布泊,就是等到‘邱小姐’出嫁了。”老陳補充道。

老陳說,“當時許多才華橫溢、譽滿全球的科學家,如錢學森、郭永懷、鄧稼先等,都是放棄國外非常優越的科研條件,義無反顧回到祖國。還有許多科技工作者,甘當無名英雄,默默奉獻,一幹就是幾十年,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三頂帳篷”起家: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追憶“邱小姐”出嫁

圖為講述鄧稼先(左)許身國威壯山河。 張添福 攝

錢學森《夜空中最亮的星》,郭永懷《堅挺的胸膛》,鄧稼先《許身國威壯山河》,王淦昌、于敏《信仰的力量》……山東省委黨校副教授趙洪祥說,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大多有海外留學經曆,他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推進國家科技自主創新,必須超期謀劃,握有一招鮮,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中共青海省委組織部副部長朱治國說,“紅色故事會”共同追憶那段艱苦奮鬥、激情燃燒的歲月,領略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舊址的輝煌過去,感悟“兩彈一星”精神的永恒魅力和時代價值,激勵大家堅守初心、擔當使命、接續奮鬥。

2020年7月,二二一廠退休職工倪景明向海北州捐贈《金屬材料及熱處理》等書籍及繪圖闆、卷尺等工具。他寄語,“專家高工大工匠,科技成果達四方。今朝捐書原子城,‘兩彈精神’永芬芳。”(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