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徐光啟第一次見到世界地圖,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圓的

作者:蕭家老大

徐光啟第一次見到世界地圖,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圓的

徐光啟第一次見到世界地圖,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圓的

徐光啟出生在上海一個商人家庭,因遭受倭寇的搶劫,家道中落後,轉而從事農業,卻又碰上災荒,徐家的生活更為困窘,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使得徐光啟從小就接觸到一些具體的生産知識。雖然家裡經濟拮據,但父母還是想盡辦法供他讀書。在父母的教誨下,徐光啟也把科舉考試看作通往仕途的階梯。

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二十歲的徐光啟中了秀才,但在之後的科舉之路上,卻是一路蹉跌。為了謀生,他一邊讀書,一邊在家鄉教書,同時,還參加一些農業生産勞動。

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徐光啟赴北京順天府參加鄉試。他的考卷開始已被閱卷官扔在一邊,主考官偶然從“落卷”中看到徐光啟的考卷,“擊節歎賞”,稱“此名士大儒無疑也”,于是,把徐光啟提為此次考試的第一名舉人。

但中舉後,接下來兩次考進士,徐光啟都落第了。一直到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徐光啟終于在四十二歲時,考取了進士,被授翰林院庶吉士。

徐光啟的興趣相當廣泛,尤其愛讀自然科學類書籍。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他在南京結識了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窦。利瑪窦帶來的自鳴鐘、日晷儀等東西,引起了他對西方自然科學的濃厚興趣。從那時起,他就萌發了借翻譯西洋科技書籍,來提高中國科技水準的想法。

徐光啟翻譯的第一部西洋科技書是和利瑪窦合作的《幾何原本》。翻譯時,由利瑪窦口授,徐光啟筆錄。徐光啟為此付出了艱苦的勞動。因為,翻譯不僅要求文筆流暢,對于一些專有名詞,還要求在意思準确的前提下,使人看了易于領會。《幾何原本》中文譯本的問世,為清代的數學研究奠定了基礎。他所翻譯的一套名詞術語,有很多至今仍在沿用,如點、線、面、直角、外切等。而“幾何”二字、在漢語中本來是個虛詞,經徐光啟利用,就成了一個專業名詞了。繼《幾何原本》一書之後,徐光啟又與李之藻、熊三拔等人合作,先後翻譯了《同文算指》、《泰西水法》、《測量法義》等書。

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後金破撫順,徐光啟積極上疏,建議加強國防。但各種勢力的掣肘,使徐光啟感覺自己有力難使,于是幹脆請假回家,著寫早已計劃編撰的“農業大百科”性質的“種藝術”,這便是後來成書的《農政全書》。

全書分六十卷,共六十萬字,凡涉及當時的農業及與農業生産有關的政策、制度、措施、農具,農作物特性、技術知識等等,應有盡有。該書把重點放在水利、荒政等幾項上。

徐光啟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五項用水方法,這套用水理論,直到今天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在備荒、救荒問題上,徐光啟則把預防擺在了首位。他在書中記錄了四百多種草木野菜,井詳細介紹了這些植物可食用的部位和食用的具體方法。其中不少野菜他還特别注明自己已經嘗過。據統計,他親口嘗過的野菜草木有五多種。

為了消滅蝗災,徐光啟還專門統計了中國曆史上記載的一百一十次蝗災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從中總結規律,介紹了捕捉蝗蟲的方法。《農政全書》彙集了當時所有農書之精華,刊行後,立即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廣為流傳。此外,徐光啟對天文曆法也很有研究。明末的《崇祯曆書》就是在他的督導下完成的。

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徐光啟受聘韶州任教,在韶州首次接觸傳教士郭居靜(L.Cattaneo)。在郭居靜那兒,他第一次見到一幅世界地圖,知道在中國之外竟有那麼大的一個世界,又第一次聽說,地球是圓的,有個叫麥哲倫的西洋人乘船繞地球環行了一周,還第一次聽說,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遠鏡,能清楚地觀測天上星體的運作。所有這些,對他來說,都是聞所未聞的之事。從此他開始接觸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學。

徐光啟為官清廉、生活簡樸,這在當時的官宦之家,是難以想象的。徐光啟官做得越大,為人處事越低調。徐光啟七十歲生日時,按習慣,大小官員、親戚朋友都得送賀禮。徐光啟早已寫信叮囑自己在家鄉上海的小輩,所有送來的禮物,一概辭謝不受。就是自己的親朋好友送來的賀禮,也婉言謝絕。上海的兒孫輩知道老爺子的脾氣性格,照辦不誤。

徐光啟早年在翰林院學習的時候,曾有過這樣一件事,一天,他早晨起來穿衣服時,發現一條襪帶找不着了,他沒有驚動同學們,暗自用一根布條替代。如此一個多月的時間,直到自己的夫人發現,笑着說:“翰林院薪水再少,還不至于添不起一付襪帶呀!你這麼節儉别人見了,一定會認為你在裝模作樣。”徐光啟答道:“你呀!你知道世上任何事物,都不會是十全十美的。我現在什麼也不缺,冬衣夏衫樣樣俱全,隻是少了一條襪帶,就當作一個小小的缺陷,我覺得正合适,哪裡是在裝模作樣呢?”徐光啟表面看起來有點迂憨,但體會他的内心思想,就會感受到他内在的崇高人格魅力。

(本篇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