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用戶端10月15日訊(記者萬旭明)第十七屆中國戲劇節在武漢舉行以來,不僅成為全國優秀劇目的展演平台,也成為戲劇創作發展的交流平台。15日,“建構中國戲劇導演體系——中國戲劇導演藝術高峰論壇”在武漢舉行,來自全國的20位戲劇導演,數十位戲劇評論家、戲劇理論專家等齊聚一堂,針對建構中國戲劇導演體系、新時代戲劇創作等問題展開讨論。
為中國戲劇插上詩的翅膀

中國戲劇導演藝術高峰論壇現場。長江日報記者許魏巍 攝
本次論壇以“建構中國戲劇導演體系”為主題,實際上,戲劇界對這一問題早有呼聲,2012年還曾為此召開專題論壇。
回溯中國戲劇發展曆程,導演王曉鷹說道:“在文學藝術範疇的現實主義是中國戲劇的根本,而在中國戲劇的創新性發展中,現實主義要向表現美學飛起來,需要向自己内涵的詩性尋求翅膀。”他介紹道:“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話劇開始進行民族化的探索,就已達成共識:戲劇的本質是詩。”而多年來幾代導演的創作實踐、理論思考的積澱,以及中國藝術的底蘊,已讓詩化意象具備了提升為中國戲劇整體美學特質,并彙成詩化現實主義的可能性。他希望,在導演藝術創作中應當有意識、有目的地對詩化意象進行探索、研究,使其能夠最終建構起支撐中國戲劇演出創造整體性的舞台形象,使“我們可以自信地站在世界戲劇舞台上,高舉起我們民族戲劇的旗幟,詩化現實主義。”
導演李伯男則認為,中國舞台劇導演體系應當具有民族氣派、民族精神,以傳統文化為審美資源,以東方思維為精神基石,以民族審美的意識統帥實踐的方法。
革命曆史題材創作需保有初心、持有真誠
論壇與會人員拍攝現場。長江日報記者許魏巍 攝
在本屆戲劇節展演劇目中,革命曆史題材分量頗重。有着40多年軍齡,創作了大量革命曆史題材作品的導演黃定山說道:“要保有初心、持有真誠。在革命曆史題材和英模偉人的題材創作中,作為導演最主要的是你自己信不信,它是創作态度,是創作曆程,也是創作的原動力。”在1998抗洪、汶川地震中,黃定山都戰鬥在前線,他回憶道:“當你親身經曆以後,會對信仰、對熱血、對人的真善美懷有敬意,會有真的感慨。”
但他也強調,創作中的重要一環是“去光環”,要找到英雄、英模與當代觀衆的共情點。“要将人還原為人,要找到人物的本真面貌。”作為武漢平劇院平劇《母親》的導演,黃定山以赴葛健豪家鄉采風的經曆為例指出,除了閱讀資料、他人講述等,“還是要到生活中去尋找,到生活中去尋找表現力,到生活中去尋找充實你的藝術想象力。否則就是從概念到概念,從信仰到信仰。”
導演有定力,方能避免劇種、劇目同質化
讨論中,多位導演都提到了“千戲一面、千劇一面”的創作同質化問題。對此,導演熊源偉呼籲“要有職業的擔當、藝術的擔當、生命的擔當”。在他看來,“中國是戲曲大國,300多個劇種是寶貴的财富。導演在執導每一個劇種前都應當好好地研究它,懂得它的規律與特點,而不是排什麼劇種都用同一套方法,不能使300多個劇種最終變為同一種。”
導演田蔓莎也擔憂地發現:“很多劇院在創排重複的節目,整個創作陷入循環圈。”她說道:“導演要有藝術理想和藝術責任感,選擇題材時要有自己的藝術判斷和定力。有的題材适合報告文學、紀錄片,并不适合用戲曲來表達。”與其用不合适的題材破壞戲曲的魅力,她認為更應當發揮劇種自身的特色,在與湖北省黃梅戲劇團共同創作的過程中,主創們首先做的便是尋源,“當我們發現《天仙配》有9個版本的曲譜,就知道傳統戲曲其實在不斷地變化、完善、補充。”是以,當下的創作者們在再創作的過程中也不應當簡單地颠覆,而應當像考古一樣小心謹慎地尋找其當代價值,對其中與時代不吻合的部分進行補充、完善。
【編輯:鄧臘秀】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大武漢”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