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鱿魚遊戲》的“血漿”,真的不是番茄醬

作者:新周刊

作者:戈多

《鱿魚遊戲》的“血漿”,真的不是番茄醬
《鱿魚遊戲》的“血漿”,真的不是番茄醬

“劇組的番茄醬,絕了!”/《鲸魚遊戲》劇照

《熔爐》的導演黃東赫重出江湖了,這一次他和“網飛”Netflix攜手,帶來了一部重口的大逃殺網劇《鱿魚遊戲》。

雖說劇集本身乏善可陳,但片子裡頻頻出現的血腥場面卻生猛帶勁,有網友評論:“劇組的番茄醬,絕了!”

電影裡的血漿到底是用什麼做的?雞血、鴨血,還是番茄醬?衆說紛纭。

盡管以上答案都不正确,但影片裡的“假血”的确可以牽出一部“食譜”進化史。

最早的人造血漿可以追溯到劇場。

《鱿魚遊戲》的“血漿”,真的不是番茄醬

19世紀末期,恐怖迷們隻能在劇場尋求刺激。/網絡圖檔

19世紀末期,電影還未普及,恐怖迷們隻能在劇場尋求刺激。1897年,巴黎蒙馬特,一座僅有300個座位的迷你劇院在大名鼎鼎的紅磨坊附近開張。

這個名為大基諾(Grand Guigno)的小劇院,專注“邪典”話劇——暴力、殺戮、鬼怪、情色,凡是讓人“不舒服”的題材,它都會網羅其中。

很快,這個不起眼的小劇院上了報紙頭條:“鮮血”四濺,“眼球”爆出,讓你尖叫連連!

當時,不同的劇場都會有獨家的假血配方,但大基諾之是以能夠脫穎而出,是因為它的“血漿”格外真實——不僅顔色真實,而且“血漿”會在舞台燈光下凝固,這和真實的鮮血一模一樣:當血液從傷口流出,通常10分鐘後便會成為膠凍狀凝塊。

《鱿魚遊戲》的“血漿”,真的不是番茄醬

大基諾之是以能夠脫穎而出,是因為它的“血漿”格外真實。/網絡圖檔

大基諾劇院的“血漿”配方并不複雜,以甘油作為主體,然後加一些胭脂紅或紅色食用色素作為染色劑,最後再加入玉米澱粉降低“血液”的透明度。

甘油質地粘稠,而且光澤度很高,可以成功地欺騙觀衆的眼睛,制造出真實血液的張力。

随着電影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恐怖劇場開始式微,觀衆們開始在大銀幕前尋求腎上腺素飙升的快感。

上世紀60年代,希區柯克的《驚魂記》成為心理驚悚片的開山之作。在著名的“浴室殺人”鏡頭中,導演使用了大量的巧克力醬,來呈現女主人公受害時噴濺的鮮血。

《鱿魚遊戲》的“血漿”,真的不是番茄醬

《驚魂記》中的巧克力醬假血,成為影史中最好吃的“血漿”。/《驚魂記》劇照

據說,當時擠壓瓶裝的巧克力醬上市不久,劇組人員便順手買了一堆,在拍攝時,瘋狂往浴池裡擠醬。

為什麼是巧克力醬,而不是番茄醬?這是因為在黑白片中,淺紅色的番茄醬并不顯色,相比之下,黑色的巧克力醬可以提供更深的色度。

然而,影史上最好吃的“血漿”并沒有持續多久,進入彩色片時代,“血漿”就沒那麼好糊弄了。

《鱿魚遊戲》的“血漿”,真的不是番茄醬

上世紀60年代以後,一名來自英國的藥劑師發明了一款名為KensingtonGore的假血配方。

和劇場時代的假血配方相似,KensingtonGore也由兩部分組成——染色劑,以及具有粘稠感的主體。 這款假血先以糖膠作為基底,然後再加入水稀釋,以食用色素調色,最後加入玉米澱粉。

考慮到這樣的混合物可能會在演員臉上糊很久,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劇組會在這款血漿裡加入薄荷香精,以便讓它聞上去宜人一點。

鬼才導演庫布裡克的恐怖片《閃靈》就使用了KensingtonGore假血配方。

《鱿魚遊戲》的“血漿”,真的不是番茄醬

每拍攝一場“血海”鏡頭,就要使用1368升的假血。/《閃靈》劇照

為了打造“血海”湧入走廊的情節,劇組不惜購買上千克的糖膠,因為每拍攝一場“血海”鏡頭,就要使用1368升的假血,而且這個鏡頭一拍就是好幾回。

不知道内幕的人,看到源源不斷運往片場的糖膠,還以為這是一部美食電影。

不過,今天的觀衆可能會抱怨,《閃靈》裡的血漿顔色不夠真實,這桃紅色有點出戲?

于是,好萊塢特效化妝師Dick Smith親自上陣,在KensingtonGore配方上改良,然後研發出了風靡好萊塢的血漿标配——Dick Smith Blood。

《鱿魚遊戲》的“血漿”,真的不是番茄醬

血漿制作指南。/視訊截圖

Dick Smith把糖膠換成了更便宜的玉米糖漿,然後加入兩種化學物質——用于“殺菌防腐”的對羟基苯甲酸甲酯,以及讓假血流動更自然的柯達潤濕劑。

然而,因為這兩種化學物質的加入,“血漿”不能吃了,由于潤濕劑有劇毒,演員必須小心翼翼,以免誤食自己的“血液”中毒。

在國内,各大劇組的“調血”配方更是清奇。從紅酒、紅糖,到蜂蜜、止咳糖漿,一個個假血配方宛若一場食療大賽。

有趣的是,盡管假血一直想方設法地模仿真血,但它始終不被允許“過分逼真”。因為審查制度會适當考慮觀衆的心理承受能力,盡量不能把大家“吓死”在影院。

《鱿魚遊戲》的“血漿”,真的不是番茄醬

為了通過美國電影協會的審查,馬丁·西科塞斯在後期處理《計程車司機》時,不得不把膠卷調色。/《計程車司機》劇照

為此,馬丁·西科塞斯在後期處理《計程車司機》時,不得不把膠卷調色,讓血漿往深褐色靠攏,以通過美國電影協會的審查。

類似的故事還有昆汀·塔倫蒂諾的《殺死比爾》,血漿亂飛的格鬥進行到一半,就突然變成黑白了。

無限趨近,但不能到達——這,就是假血的制作哲學吧。

參考資料:

[1] 假血的配方 | 《電影冷知識:當我們談電影時,我們在談什麼》

[2] 電影中“血”原來這麼做的 | 金錯刀

[3] 亞文化聯盟 | 巴黎的血與肉:大基諾劇院傳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