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2月7日清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第一次打破正常,占用新聞節目的時間,播出了長篇人物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正是這篇報道,使焦裕祿的光輝形象廣為人知,影響了幾代人的精神世界。這篇通訊的作者之一,就是曾任新華通訊社社長的著名記者穆青。
寫焦裕祿,穆青傾注了全部精力和感情,流淚最多。“什麼叫激情,我的體會是到忘我的程度,你的思想感情都會在人物身上,你即使做一件事,洗臉、吃飯都是下意識的。”除此之外,穆青還采寫了勞工模範趙占魁、種樹治沙的“老堅決”潘從正、植棉英雄吳吉昌、紅旗渠勞模任羊成等典型人物。

穆青與農民科學家吳吉昌
16歲參加革命的穆青,是從人民中走出來的記者,受人民之恩,在基層中鍛煉成才,到全國解放時已是新聞界老資格的年輕上司幹部,曆任新華社上海分社社長,新華社副社長,新華社社長。他在主持新華社工作的10年間,鼓勵記者深入到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邊邊角角,“向生活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他自己也以身作則,常常親自下基層采訪。在河南流傳着穆青七訪蘭考、八下扶溝、四到甯陵、十進輝縣、兩上紅旗渠,走遍中州大地,和基層幹部、普通農民交朋友的故事。他還支援少數民族新聞事業的發展,加強各種形式的民族報道;他提出的“文字、圖檔兩翼齊飛”新思想促動了中國新聞攝影從落後中奮起發展,在向世界性通訊社進軍中邁出了決定性步伐。
在成功上司一個萬人通訊社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穆青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和照相機,他的筆觸和鏡頭始終對着人民群衆。穆青一直想寫中學老師梁雷,但直到退休後第一次去山西到梁雷墓前祭拜,才補充采訪寫出來的,醞釀了50多年;穆青從1966年就和任羊城相識,到1994年才寫出來;情系人民中的鄭永和,和穆青相識20多年,先後見面、深入采訪了6次,才寫成報道。這些人物都是在他心裡長期醞釀,百轉千回,像陳年的老酒,一開封,就自然異香撲鼻。
“寫一個、活一個、響一個”是人們對穆青人物報道的評價。他的報道為什麼如此成功?秘訣就在于他對人民用情至深。“勿忘人民”是穆青的名言。
穆青的書法作品
1996年5月,75歲的穆青将他通過深入群衆和生活實際、進行調查研究,從現實生活中發掘出的十名先進共産黨員的深入報道彙內建書,名為《十個共産黨員》,獻給黨的75周年生日。
薄薄的一本《十個共産黨員》是一代優秀共産黨員的奮鬥史,也是在苦難中抗争、為人民為時代擔當的心靈史。它是穆青等前輩新華人為後輩新聞人創造的高峰之一,既是對我們這代人的鞭策,也是對我們的召喚,召喚我們去攀登,召喚我們去超越。《十個共産黨員》這本人物通訊集,戰勝了幾十年的光陰,至今指導着後輩新聞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2021年,新華出版社為紀念穆青同志誕辰100周年,推出《十個共産黨員》一書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