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蒙:上下同欲者勝——淮海戰役支前民工政治說服之預則立

作者: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阿蒙】

1948年秋冬,支援淮海戰役的平度縣擔架團一些十八九歲的年輕人睡覺的時候說夢話輕聲的喊“媽媽”,有的在睡夢中不自覺的抽着鼻子還有的哭出聲。蓬萊民工轉運傷員時遇到敵機轟炸掃射,四排長董星一和班長李長愛等迅速地趴在擔架上,用自己的身軀護住傷員,說:“同志,請放心,打不死我就打不死你。”

支前英雄唐和恩的小竹棍刻着他随軍轉戰千裡的地名。他們有的還穿着單衣,沒有鞋幹脆赤腳推着小車頂風冒雪走在支援淮海戰役的路上。他們衣衫褴褛但目光堅定,是什麼使他們甘願風餐露宿,遠離母親、妻兒來到戰火紛飛的戰場?是什麼使他們甯願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而奮鬥?是什麼力量支撐着他們轉戰千裡?

阿蒙:上下同欲者勝——淮海戰役支前民工政治說服之預則立

支前車隊

戰争狀态和支前體系的建立

1948年9月24日濟南戰役即将結束之際,華東野戰軍代司令、代政治委員粟裕同志緻電黨中央、華東局、中原局上司,提出“以攻占海州、新浦、連雲港等地為目的,并以主力控制于新安鎮、運河車站南北及驿棗線,以備戰姿态進行休整。”接到粟裕的電報,毛澤東對粟裕提出的“小淮海”進行修改,于9月25日指出:“你們第一個作戰,應以殲滅黃兵團于新安、運河之線為目标。(二)殲滅兩淮、高、寶。地區之敵, 為第二個作戰。(三)殲滅海州、連雲港、灌雲地區之敵, 為第三個作戰。”毛澤東将視野放在殲滅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殲滅國民黨軍隊,“胃口更大”。

阿蒙:上下同欲者勝——淮海戰役支前民工政治說服之預則立

1948年毛澤東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

為了實作此戰役目标,針對後勤毛澤東于9月28日提出“包括打黃兵團,打東海, 打兩淮在内,須有一個月至一個半月,戰後休整一個月,故你們須準備兩個月至兩個半月的糧襪用品。”淮海戰役開始後随着戰争的擴大,毛澤東對戰役計劃進行進一步的修訂,将戰争時間延長至三個月,吃糧人數包括俘虜在内八十萬人的規模。

阿蒙:上下同欲者勝——淮海戰役支前民工政治說服之預則立

1948年10月11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的關于《淮海戰役作戰方針》電報手稿

幾十萬人在廣大區域使用現代化武器作戰,戰争的形式是現代化的,但是運輸由于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現實,鐵路運程短而且在戰争初期都被國民黨所掌握、公路年久失修、汽車數量少汽油供應量不足,我人民解放軍隻能動用人力将大部分物資運到前線。這是現代化的戰争與落後的運輸方式之間的沖突,必需動員、組織翻身農民将物資源源不斷的運到前線保證戰士糧、彈無憂。

解放戰争全面開始後,以山東解放區為例。在使用民工上,支前與生産的沖突,部隊與地方的沖突,支前生産又與土改複查的沖突,都是經過思想鬥争和事實教訓,才達到步調一緻、沖突統一。解放戰争剛開始在支前工作上,由于沒有支援大規模戰争的經驗,還沿用抗戰時期補給方式;黨在支前工作的上司上,也隻是提出原則上的要求,具體工作則責成各地方根據戰争情況和部隊要求。民力是臨時抓一把,沒有深入政治動員群組織準備。

民工家庭生産也未設法解決,民工負擔亦多不合理。民工服務期無一定之規定,民工亦無一定之科學編制。幹部少,對民工生活管理、政治教育亦無經驗,烏合之衆無組織、無紀律、無管理、無教育。雇傭抓閹、指派、強迫指令非常普遍。是以,民工極不鞏固,動員的多跑的多,嚴重的甚至逃跑百分之七八十,部隊要就送,民工随送随跑,群衆支付了勞動時間,但前線得不到充分的支援,造成兵民交困而且使前方作戰遭遇嚴重的困難。

萊蕪戰役至南麻臨朐戰役(從1947年2月——1947年7月)。成立了華東支前華東局授權省支前委員會,全權統一上司支前工作,并令各行署、專署、縣府均建立支前機構,以加強各級支前上司與指揮。同時确定全面組織人力,争取支前主動,保證前方需要,節約人力,作長期打算等方針。提出支前、生産與土改三大任務的結合口号,初步建立各種制度:如統一人力的調撥制度,統一糧食的調撥制度和支付手續。

阿蒙:上下同欲者勝——淮海戰役支前民工政治說服之預則立

在這一階段雖然成立了支前機構但是由于沒有大兵團運動戰的經驗出現了很多錯誤,如忽視了民工政治思想教育。各縣民夫整訓期間,民夫隊伍中普遍發生了大吃大喝、抽煙賭博、偷懶裝病等不良現象。如臨沭縣一個民夫中隊180 人,在5 天地時間内就殺了3 口豬;日照縣一個民夫大隊一早上就吃掉了油條25 挑子;煙酒茶水供不應求,日照縣有一民夫一手拿四支煙(當地旱煙)一齊吸;有的班大多數裝病,集體請假。對支前工作顧慮重重,怕出遠夫、長夫、怕家裡生産無人照顧、怕苦、怕飛機大炮汽車等等。

如莒南縣有民夫表示:“要往南打,保證完成任務;要往西北開,說什麼也開小差(往南還在濱海區範圍内、往西北就要到魯中區了)”。臨沭、竹庭縣由于直接面臨着國民黨軍隊的進攻,兩縣民夫普遍擔心“老婆孩子誰照顧,連個領着跑的都沒有呀”、“光說生産有人幫忙,咱那裡的抗屬幫的怎麼樣、俺還不知道嗎?”。還有民夫認為民夫隊伍管得太嚴太死,待在裡面就是吃苦受罪,“在這裡跟攔豬似的,還有班長、隊長管着,在家裡有誰管啊?”

幹部思想中,存在對戰争的盲目樂觀,對戰争長期性的認識不足,速勝論極普遍,“拼上幹”、“老婆孩子一起擁,不怕蔣匪十萬兵”,“一錘子買賣”。對支前的意義了解不足,魯中南一分區一個分區書記說:“支前對群衆沒有一點好處。”膠東高密一個分區書記在讨論配備帶工幹部時說:“能力弱的幹部去支前,強的幹部要照顧生産。”基層幹部被配置設定帶領民工支前,跑去找上級理論,“我犯了什麼錯誤,你讓我去支前?”不明白隻有推翻蔣介石的封建統治才能真正建設家園。

僥幸心理,幻想戰争不一定能打到自己的地區及自己的頭上。渤海三分區高清縣玉皇堂村村幹指定了一個群衆去支前,思想打不通,村幹即将其糧食、牲口全部沒收。村幹還對區幹說: “俺不是真沒收,等民工走了俺再給他,這樣威脅威脅就是了。”造成群衆很大不滿。也有的地方抱應付欺騙、對戰争嚴重不負責任。渤海招遠縣有的村幹部動員民工說:“隻要出了門,跑回來也算完成任務。”膠東濰北朱麻區村幹對民工說:“這次支前不遠,頂多是河東河西的事。”遷就農民不願意出遠門的落後心理,對支前民工說:“就出三月,過了三月你吐我一臉我不怪。”

負擔不合理,村幹的親屬不出工或少出工,小商人、手藝勞工多不出工,有少數落後黨員和民兵也不出工,而積極的黨員、民兵和忠誠老實的農民則出工過多。群衆說:“ 鞭打快牛,老實人吃虧”

縮小了出工面。為了完成任務強迫參加過僞軍的、地富、受過處分的幹部去支前,這又造成了支前民工隊伍複雜不好掌握,易發生逃亡現象。

不是以動員教育,啟發群衆覺悟,以單純地任務觀點,采取強迫指令或欺騙的方法,這樣就不能提高群衆支前的積極性,民工隊伍也就不能鞏固。淮海戰役膠東萊西在集合民工時,即發生數村民工集體逃亡,行軍至臨沂一路即逃亡六百五十九人,精減一百二十二人,有的中隊逃亡過半,有的分隊僅剩分隊長等數人。必須對民工進行戰争教育否則是無法達成支援戰争任務的。

共産黨人從不諱言自己犯過的錯誤,1948年春華東局開始整黨,總結以往支前工作中發生問題,“堅持真理,改正錯誤”。濟南戰役的支前還是較為成功的。不過在濟南戰役因民工待遇低,發市秤二斤半毛糧,不夠吃,普遍餓肚子,賣衣服、用具或偷群衆的東西吃;農民狹隘地域觀念的影響,再加上支前民工生活保障不好,支前民工因為生活條件差犯群衆紀律現象時有發生,甚至支前民工與新解放區群衆發生械鬥。

毛澤東在提出大淮海戰役的同時特别指出,要開一次類似曲阜會議一樣的會議以便“統一作戰意志,調整内部關系。”接到毛澤東的訓示,華東局召開幹部會議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将黨中央“九月會議”傳達到基層,明确“大約五年左右的時間内(從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打通各級幹部思想,将黨中央毛澤東提出的“軍隊向前進,生産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的精神傳達到每一個基層幹部。

在後勤方面總結了戰争頭兩年的經驗教訓,11月4 日,華東局正式成立了統一的最高支前上司機關—一華東支前委員會。委員會由7人組成,傅秋濤任主任,張雨帆任政治部長,魏思文任人力部長,程照軒任财政部長,趙錫純任交通部長,梁竹航任秘書長及民站部長,張勁夫任糧食部長。健全各級支前組織,将支前民工隊分為一、二、三線。一線指撥配部隊建制的常備民力,接受部隊上司和排程使用, 一般随軍服務兩三個月以上(部隊無權從地方調用民力,以免影響生産)。二線轉運民工,指服務一個月以上的民工,由各轉運站、民管部門等掌控,執行前後方之間的一切轉運任務。後方臨時民工,指服務期10天左右,在當地完成各種臨時支前任務的民工。

支前與生産

“支前生産兩不誤”,建立區、村3套幹部(從群衆中和支前民工積極分子中選拔),一套上前線,一套準備随時出發,一套在村中堅持工作,使生産、支前能正常進行。解決翻身農民參加支前的顧慮,實行前後方工的合理交換,後方生産工能頂支前工。實行全村大變工,把原有的小變工組并擴大成幾個大變工組,并吸收婦女參加變工組、建立統一計分及工票制度。由于全盤合理地使用了勞動力,加之提倡立功運動,因而大大調動了所有群衆的積極性。壯丁争先上前線,婦女老小成為生産、帶路與臨時民工的重要力量。“男人上前方,婦女把家當”,不少婦女不僅成為支前生産的主要力量,而且被選為村長、闾長,主持村裡的工作。

沂源縣青龍區上枝村凡經群衆評定夠出工條件者,一律編入自衛團,分成班排,村幹民兵也按具體情況評定編入,有工帳、工票,村團部設專人管理,如有支前任務,即通過自衛團向班排撥調,出工後由其家屬向村團部領取工票,以此工票可在本班内換工代其生産。幫助家屬生産一天,也等于支前一天。村内定期以十天或半月一次将工票收回結算帳目,誰的工少,可在下次支前和幫助生産中彌補。實行這種辦法的結果,不僅是支前生産兩有保證,而且可以提高群衆支前與生産的積極性。就是沒有出工的人,主動積極地多給民工家屬幹活,賺得支前工,可頂自己沒出工的缺額,支前就不耽誤生産,而且保證與推動了生産。解除支前民工的後顧之憂。

随軍常備民工以團(也稱大隊)為機關,由當地縣級幹部任團長,區級任營長;民工對幹部有依賴心理,由各村的村長任排長。并對支前民工生活待遇做出具體規定(限于篇幅不詳述),華東局支前委員會成立後即提出:“把民工隊當做學校辦。”

幹部是黨聯系群衆的橋梁,隻有将個體到有組織,從散漫到有紀律,支援戰争才有可能。針對一些幹部思想中的模糊認識,如:“搞好民工生活,保證完成支前任務就行,還搞教育幹什麼?”華東支前委員會九月二十七日發出了給各區黨委并各行署各支前委員會的訓示信,華支政治部于十一月一日發出了民工、民兵政治工作訓示和政工檔案,一緻強調各級黨委必須在大規模地支前運動中,對支前民工、民兵及帶隊幹部,進行系統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

最主要的目的是将通過戰争考驗幹部、民工提拔為脫産幹部,為戰争結束之後的新中國建設服務,并做出具體要求“半年内提拔兩萬以上的區、村幹部。”“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戰争還未開始已經為戰争勝利之後考慮,當年共産黨人的遠見卓識不得不由後人歎服。

解放戰争老解放區遭受的損失比抗戰時期還大。抗日戰争民族沖突壓倒階級沖突,很少有人甘願當漢奸,沒人給帶路鬼子不敢随便走。到了解放戰争時期由于中國共産黨上司農民土改,消滅地主階級,一些原本擁護我黨的選擇變臉。晉冀魯豫解放區一名地主出身的國小教員抗戰時期很積極,解放戰争時期投靠國民黨。國民黨軍隊進攻解放區有人帶路,是以人民遭受到的損失比抗戰時期還大,國民黨對解放區滅絕人性的破壞是對農民最好的反面教育。

沂北縣事先有計劃的在村裡将民工動員編制好,然後抽調不脫離生産的民工排連幹部進行整訓,加強形勢、階級、業務等教育,然後回各村訓練編好預備出發民工,并對民工體格、工具、家庭、生産等問題進行檢查。

渤灣、博興、廣饒等縣專門召開區的主要幹部會議,區召開了鄉村幹部會議,一直布置到村。各地區普遍進行形勢教育。日照縣召開小型會議采取對比的方式,比國民黨,比地主,比去年。去年石臼所有敵人的時候怎麼樣?大嶺南頭在黨内提出過去受地主的壓迫,種東峪地主的地時一年交9回租。

臨沂地區以逃難到當地難民教育群衆,農民明白隻有打敗了國民黨軍的進攻,才能讓自己的老婆孩子不用逃難,才能保住自己的家鄉。莒南有民夫說:“郯城、臨沭的難民為什麼要來莒南?大家不出伕,打不好仗,國民黨來了,咱們不是也要跑嗎?”

魯中南萊蕪縣實行了整訓自衛團的辦法,說明過去支前不好,對戰争影響很大,用事實教育群衆,如舉例說有的部隊曾提出:“不吃萊蕪面,不用萊蕪夫。”幹部說:“咱萊蕪人出門都沒臉!”啟發農民的榮譽感,使群衆意識到“當逃兵”被人笑話,之後群衆對支前的認識和行動有了很大轉變。

莒南在評功大會上,抓住兩頭進行對比教育,即一方面是評功(過去有功的追功,接受過任務的評功。)指出應走的光榮道路。另方面是開小差的、表現不好的進行檢討,予以批評處分,讓逃亡民工的現身說法,對民工進行“光榮與丢人”、“吃虧與占便宜”的教育。逃亡民工老婆在大會上批評自己的丈夫,“上次出伕,給拿了十幾斤煎餅,三趟就是四五十斤,把紡線的錢也拿出去用了,結果他逃回來這些都踢蹬了,還連累着我在全村人面前擡不起頭。”群衆怕說出丢人,便提出:“誰坦白,誰真心,坦白說出不丢人。”

“竈王爺上天,有啥說啥。”“良心話,自己說,光榮事,自己做。”“先坦白,後立功,放下石頭心裡松。“ 以打破其怕丢人的思想。怕說出上級處分, 提出: “坦白要認真,不批評,不處分。”有的群衆有留後路的思想,怕坦白了沒法開小差了,坐卧不安,針對這種思想提出:“對着毛主席說出良心話。”自我批評與寬大結合——“放下石頭心裡寬”,逃亡民工檢讨自己,“白浪費公家的錢,剩下的活還得村裡人幫忙幹,回到家老娘和老婆都要罵,盡受白眼了。”

經過教育的農民踴躍報名參加支前保衛勝利果實。膠東五蓮縣民工蔣同然在濟南戰役前後過程中連出兩次工,回家創完了地瓜,淮海戰役又報名參加,他說:“過去不支前窮的吊蛋淨光,現在支前的有吃有穿,不受壓迫了。”華中解放區鹽南劉莊村不少婦女替丈夫報名,有的提出保證動員其丈夫出工滅蔣。劉佃順大嫂在會上報名說:“上次我男人出工開了小差,我覺着很丢人,這回要徹底消滅蔣賊,我保證動員我男人出工,完成任務立功回家。”

黨員幹部、積極分子帶頭參加支前,魯中南沂東擔架團一排二班長高振榮,接受任務時就發了疥毒,隻能仰在床上,還得使手撐着被子,但他還是堅持帶隊支前,别人勸他不去,他說:“咱不去誰去?咱是共産黨員啊!不去怎麼上司群衆?”渤海濱縣小屯村民工楊丙信帶領十四人報名支前,他向大家說:“今年要不是共産黨上司生産救災,給咱想辦法,咱就餓毀了堆,現在咱翻了身改善了生活,再不立功最丢人。”

生動的個案

過去有些支前不好的村,村幹部在縣區幹部監督下在群衆大會上對自己以往的錯誤進行自我批評,然後帶領全村在毛主席像前按血手印、發誓一定要支援到底。農民非常在意這個,有的農民說:“這回再開小差也不行了。”有的農民賭咒:“誰開小差誰是蔣介石小舅子。”一時的血氣或“亮劍精神”是不足以支援長時間艱苦的行軍、戰鬥的。

阿蒙:上下同欲者勝——淮海戰役支前民工政治說服之預則立

解放軍某部進行訴苦大會

膠東西海民工,在讨論為誰支前和解放軍為誰打仗流血時,說:“解放軍是為咱拼命流血,咱們不支援如地主回來,還有咱們命嗎?”

對一些成份不好的,地主出身的民工進行個别政治教育和時事教育,給予出路宣布戴罪立功;發動地主出身的擔架隊員經常和大家交換意見,互相檢讨,地主蕭風雲說:“老蔣過來還能光窮爺們受罪嗎?我下次出伕一定要跑在頭裡。”平邑區地主劉其順曾被鬥,在二次自衛戰争中,連續出伕五次,每次出伕都表現很好,最後一次大家選他為排長。他上司自己一排訂出創模立功計劃,結果條條做到,最後大家評他大功一次,帶着大紅花回家。“重視成分,又不唯成分論”。

魯中南莒南擔架一團,召開民工大會進行動員教育後,分班讨論座談,聯系到去年蔣匪進攻到宮南時所受的災難,叫大家比一比“在家門上打好?還是在遠處打好?” 結果民工一緻認識到把敵人打遠了,全部消滅了,才能在家過安穩日子,支得越遠勝利就越大,對我們就越有好處,我們就應加勁支援。通過教育,民工很快扭轉了怕遠支、怕出山東的思想偏向。

在整訓中注意糾正群衆的錯誤認識。如有民工同志說“濟南打下主要是吳化文起義”,“俘虜打槍準是以才能打下濟南。”幹部趁機問,“俘虜是哪裡來的?”, “吳化文為什麼起義?”讓群衆認識到我軍強大的力量,樹立必勝的信心。有些人對形勢認識很模糊,有的說:“光說打的怎麼樣,不學去年一樣,支着支着把國民黨支到北邊去了。打仗的事誰也說不準。”平邑擔架團幹部便把去年戰争形勢和今年戰争形勢不同的特點,去年敵我力量和今年敵我力量的消長,啟發其自己進行回憶比較。群衆反過味來,“去年打仲村,好幾次沒打開。今年打濟南隻8天就打開了,連王耀武也活逮了。”有民工受教育後表示:“咱以前一個打他三個半,都得了勝利,現在咱有三百多萬,國民黨才二百九十萬,國民黨還撐打嗎?”竹庭民工說:“去年跑到山溝裡沒得吃沒得喝,現在俺喝口冷水也舒坦。”

照顧農民的習慣,宣布勝利消息時不照本宣科讀報紙,采用講故事、打比方、算細賬的辦法。如東縣掘東區宣布打濟南殲敵10 萬。幹部形象的比喻:濟南有70 萬人口,抵到幾個馬塘、豐利鎮?10 萬人要是排成一行有多長,10 萬人要是交給XX鄉管一個人要看幾個?10 萬人要是坐在一起有多大,不要說人,10 萬個豆子有多少。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我軍打了一個大勝仗。

民工在鄉整訓後在撥交部隊時,注意部隊、民工的地域情況及任務的輕重。九縱在三大戰役(濟南、淮海、渡江)中皆配備膠東民工。八縱皆配備魯中南民工,因九縱原系膠東部隊,八縱原系魯中南部隊。這樣部隊與民工互相熟悉,生活習慣一緻,易于協調,便利執行任務。支前民工到了部隊,部隊繼續對民工進行教育。随軍民工團隊,均配有部隊的政勞工員,協助開展民工政治工作。如三縱專派民運股長去渤海一分區擔架團任副政委,三個同志到各營任副教導員。

有部隊同志叫“伕子同志”,民工不樂意,即回答:“我自願上前線替戰争服務,不是強迫來當伕的!革命同志就是革命同志,俺不跟你夫呀、妻呀的!”為此陳毅司令員特意在47年6月華東野戰軍幹部會議提議改變這一稱呼,認為“這是統治階級奴役人民的一種輕賤的稱呼,與我們勞動人民服務前線的自由勞動的新内容太不相稱。”部隊的幹部、戰士稱呼支前民工為“擔架員同志”或“運輸員同志”,他們就感到很高興。稱呼的改變意味着人民解放戰争是組織起來的人民争取站起來說話的戰争,差別于中國曆史上任何一場戰争;是人民軍隊與曆史上任何一支軍隊有着本質的不同;也是這支軍隊與人民魚水關系的明證。

濟南戰役結束,一部分民工複員,大部留下繼續服務,超期服役緻使很多民工有開小差的想法。支前民工團利用整訓空隙,進行階級教育,說明解放軍為誰打仗,我為誰支前。渤海四分區擔架團組織民工在新區群衆中“訪苦”的辦法。一連八班在通路房東時,房東在訴苦時一面說一面痛哭流涕,對全班民工教育很大,這時上司上便啟發大家回憶自己未解放前的情形,結果不少民工将自己受地主壓迫和蔣匪摧殘的痛苦說出來,教育了大家,提高了階級覺悟,一緻表示安心支前,消滅蔣匪。

參加過支前的民工對戰争不陌生,新民工對飛機大炮汽車等現代化武器缺乏認識,普遍存在着恐懼心理,“飛機大炮那麼厲害,死也死在家裡。”,“我一到那裡眼就慌了,晚上看見汽車兩眼通紅,就吓的心裡慌慌的。”沂北縣常備民兵團集結完畢,原準備參加濟南戰役沒想到原定于兩三個月解放濟南的戰鬥,八天結束了,為即将開始的淮海戰役做準備。在莒縣待命期間先整頓紀律,學習救護常識,做基本的軍事訓練,包括使用武器、防空常識等。

九月底,被派往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縱隊召開連以上幹部會議,張仁初副司令在會上說:“八縱是在原魯中軍區基礎上組建而成,幹部、戰士不少是魯中各縣的子弟兵,我們二十二師師長孫繼先原就是你們三軍分區司令。現在這個師的三個團大都是三分區的子弟兵,都是飲沂河水長大的,八縱的成立與沂蒙山區人民有密切聯系。這次你們來,我們一定能配合好,打好這一偉大戰役。”“你們團的任務主要是擔任火線救護任務。” 農民地域觀念重,以鄉情打動民工幹部,救的是自己家的人,難怪人家能當司令員——政治水準就是高。我軍軍事指揮員會做思想政治工作,我軍政委一個比一個會打仗,這也是我軍特色之一。一、四縱一般任務較重,三十五軍系新起義部隊,均配備政治覺悟較高、組織上司較強的老區民工。

民工特點思想極易波動,每因一個情況變化,地區轉移,任務的接受與完結,甚至細小事故,都會引起他們的思想變化。必須進行不間斷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及适時的宣傳鼓動工作。

【本文資料選擇略】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