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粵有個鮮卑人村落,不姓慕容也不姓拓拔,百家姓裡都沒有

作者:澎湃新聞

葉克飛

說起鮮卑,你會想到什麼?人們最熟悉的當屬金庸筆下的慕容複。如果是黃易迷,還會想到《邊荒傳說》。在那本書中,黃易将一衆真實曆史人物幻化為武林高手,有從無名小輩成長為一世枭雄的拓跋珪,更有主角燕飛的最大敵人慕容垂。

曆史迷當然可以說出更多名字,尤其是曾經輝煌的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太武帝拓拔焘和孝文帝拓拔宏都是曆史上極其顯赫的名字。慕容氏則創立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和北燕。

慕容與拓拔确實是最著名的鮮卑姓氏,不過我所要探訪的廣東鮮卑人村落——鶴山市龍口鎮霄南村是以源姓為主,這是一個《百家姓》沒有的姓氏。

源氏始祖——源賀

在霄南村口的大榕樹下停好車,街角那棟普普通通的民宅被刷成白色,牆身上有各種旅行宣傳畫,還有“走進霄南古村落,探索鮮卑風采”的字樣。

跟随指引,沿村路前行,不遠處便是前幾年落成的霄南文化廣場。青石闆地面上立着一尊躍馬挺槍的雕像,下刻“鮮卑源氏始祖——源賀”。

南粵有個鮮卑人村落,不姓慕容也不姓拓拔,百家姓裡都沒有

源賀雕像

據記載,源賀的祖先在南北朝時期從呼倫貝爾西遷到青海一帶,建立南涼國。源賀原名秃發破羌,南涼國被滅後,他率衆投奔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焘對源賀表示“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為源氏”,後又因“破羌”之名不佳,再賜名“賀”。從此,秃發破羌便成了源賀,其族人也改姓“源”。

南粵有個鮮卑人村落,不姓慕容也不姓拓拔,百家姓裡都沒有

村中壁畫,講述源賀率衆投奔北魏之事

源賀有勇有謀,勤于軍政,是北魏重臣。他參與過拓拔焘西滅北涼、北退柔然和南攻劉宋等重大戰役。在擔任冀州刺史期間,維護了這個北魏頭号經濟和人口重鎮的社會安定。而在獻文帝拓跋弘死後,他以太尉身份支援馮太後,擁立年幼的拓跋宏為帝,也就是日後推動改革的孝文帝。

源賀之後,源氏族人仍活躍于官場之上,直至唐朝。在二十四史中,有名可考的源氏族人達五十餘人,加上其他史籍更是達到八十餘人。其中,源賀七世孫源乾曜清廉謹慎、勤于政務,曾任宰相近十年,是唐開元年間任職時間最長的宰相。他雖不及姚崇、宋璟和張九齡那般知名,仍被譽為“開元名相”之一。

可惜唐德宗年間,源氏族人源休曾任光祿卿。泾源兵叛時,源休擁立朱泚,并為其謀主,時人稱“源休之逆,甚于朱泚”。朱泚兵敗後,源休被殺,并株連家人。此後,因源氏一族再無人為官,史書中也不再有源氏出現。

南宋建炎年間,源氏南下遷徙躲避戰亂,其中源潛夫一族落居在廣東南雄。其後又因避禍,源潛夫後人源道貫率族人沿西江南下,定居于龍口霄南,也就是如今的霄南源氏由來。時至今日,源氏族人已經在霄南定居了700多年。

就在廣場雕像對面的空地旁,古樸的近湖源公祠靜靜屹立。青石條地基,青磚牆身,頂端灰瓦。它的外觀雖然普通,可大門兩側的對聯卻極具氣魄,在我所去過的無數祠堂中也是數得着的——“發源由北魏,晉爵紀西平”,講述的正是源賀在北魏時期先後進爵西平侯、西平郡公乃至西平郡王的曆史。

南粵有個鮮卑人村落,不姓慕容也不姓拓拔,百家姓裡都沒有

近湖源公祠

這座祠堂并非村中唯一,如今仍有九座祠堂散落于村中各處,如竹軒源公祠、崑揚祖祠和堯階源公祠等。它們新舊不一,都是左右對稱結構,常可見各種人物雕像,記錄着源氏曆史。

1867年重建的源氏大宗祠中,則有“北魏同源遠,南雄衍澤長”的對聯,記錄了源氏源自北魏,由韶關南雄珠玑巷輾轉至此的經曆。

村中最光鮮的祠堂,當屬村子中心池塘對開位置的樂隐源公祠。頂端的磚雕、檐下的灰雕都非常精美,看得出是近年重新修葺而成。大門上的對聯則是“華胄開東粵,明禮祀北平”,之是以提到北平,是因為源賀曾任冀州刺史,治所在今北京。

南粵有個鮮卑人村落,不姓慕容也不姓拓拔,百家姓裡都沒有

樂隐源公祠

祠堂内的慕尹堂,兩根廊柱上分别刻有“北魏隋唐宋朝朝武略文韬功垂史冊”和“南洋港澳粵代代慈商善賈德報中華”的對聯。對聯雖然普通,卻道盡源氏興衰。上聯至宋朝為止,恰恰是源氏南遷之時,至于下聯,則說明了今日源氏的生存之道。

愛做生意的源氏族人

在源休禍及宗族後,殘存的源氏族人低調求生,以經商和務農為主。晚清時期,小農經濟逐漸破産,聚族而居的宗法社會也漸漸解體。霄南源氏族人大量離開家鄉,前往廣州、佛山乃至港澳地區打工和經商。

就在源賀雕像不遠處,一棟已被辟為各種展館的大樓側面,挂着一幅巨畫,寫有“源吉林甘和茶創始人之鄉”的字樣。

廣東人相當熟悉的甘和茶,即俗稱的“盒仔茶”,屬于涼茶的一種。它始于晚清,在民國時期極為流行。19世紀末,霄南鄉人源吉荪和源文瑞父子有感于貧苦群眾因無錢買藥而拖延病情甚至不治,決心研制價廉的良藥。他們将三十多種草藥熬成藥汁,制成甘和茶,在佛山開設工廠批量生産。

源吉荪深谙推廣之道,為了突出甘和茶清熱解毒的特點,推出“夏季贈飲”的推廣方式。他廣派員工駐守珠三角一帶的城鄉和路邊茶亭,将煲好的甘和茶免費請路人飲用,并贈送少量成品。加上四處張貼的廣告,使得甘和茶迅速暢銷粵港澳、閩浙、東南亞乃至北美地區。尤其是1898年,廣東南海和佛山兩縣發生瘟疫,源吉荪動員族人,向群眾贈飲甘和茶,救治不少病患。1905年,甘和茶年銷量已達20萬盒以上。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甘和茶在東南亞地區是華裔緩解風熱感冒、頭暈骨痛以及醒酒的首選。如今在香港上環,仍有一家1906年經營至今的甘和茶老店。

如今在霄南村,一條青石闆路在中心池塘後延伸,一排青磚建築正是甘和茶博物館。近年來,霄南村為了延續傳統,不僅僅設立了博物館,還力邀甘和茶回鄉辦廠,舊時的霄南國小校舍,在撤并之後便成了廠房。

源氏族人中巨商頗多,最知名的當屬源龍章。上世紀初,德國發明了耐洗耐曬、堅固度高的染料“陰丹士林”。上世紀20年代,身為德國捷成洋行買辦的源龍章将之引入中國,行銷兩廣、兩湖、閩贛和雲南等省份,随即蔓延至整個中國,使得陰丹士林藍布成為那個年代最流行的時裝符号。源龍章也因為陰丹士林,成為染料大王。他也熱心公益,興辦學校招收貧苦學生入讀,建善堂收容孤兒,還在霄南興建公路和醫院。

生于清同治年間的源汝榮,于19世紀末隻身前往香港,摸爬滾打多年後,建立了太平戲院,是當時香港最大的戲院。與源龍章一樣,他也熱心公益。

他們所反哺的家鄉霄南村,如今仍然保留着舊時容貌,數百座青磚大屋和一條條青石闆巷道儲存完好。走在村中,四處都極安靜,偶爾見到村民行過,都是漢人面貌,絲毫沒有少數民族的痕迹,“民族融合”四個字,在歲月長河中的威力可見一斑。

霄南,是村也是城

即使面貌上已經看不出鮮卑痕迹,但走在村中,仍依稀可見舊時格局。

當年源氏定居霄南後,為確定安全,在村子布局上下了工夫。龍口河環繞村落,成為天然的護城河。村民又引水入護村壕,構成第二道屏障。舊時村子還有數十米長的圍牆,東西南北有四門,通道有閘門,并設有碉樓,宛若城池。據說,這個布局是仿照南凉城格局所建。南凉城即源氏祖先在青海西甯所建南凉國的都城。也正是以,霄南村曾以“堅城鄉”為名。

如今,圍牆早已被拆除,護城壕也被填充,倒是村中民居仍然堅挺。它們多半以花崗岩石闆建造牆腳,青磚牆嚴絲合縫,普遍設有防盜橫栊,雕梁畫棟相當精美。還有幾棟碉樓式的青磚大宅,占據着村子的制高點,更顯堅固。

南粵有個鮮卑人村落,不姓慕容也不姓拓拔,百家姓裡都沒有

村中都是這種青磚建築

從遙遠北國南遷至此的源氏族人并未忘記祖先,就在甘和茶博物館附近,有一方一圓兩口井,曆史都已有七百多年。之是以如此搭配,據說是源氏先人來到這裡後,為紀念祖先所居的青海日月山而開鑿。

村子共分六坊,分别是北門坊、禮奎坊、東門坊、高第坊、水邊裡坊和甫興裡坊,許多古巷名都有北魏元素,比如“太原裡”。

村子的青石闆路在歲月洗禮中變得光滑,舊時霄南人就是從這些巷道中走出村子,遠赴廣州、港澳、南洋乃至美加。

資料顯示,目前全國全世界有不到五千人姓源,其中廣東有兩千多人,均發端于霄南。此外,香港也有一千多人,同樣源于霄南。

在霄南民俗文化館中,記錄了霄南源氏仍然保留的一些遊牧民族習慣,如不吃馬肉、床頭朝北等。不過南粵與草原地理差異太大,是以霄南源氏也有自己的改良。嗜肉的霄南人,針對廣東的炎熱天氣,選擇以清水為湯底的牛肉火鍋,確定牛肉的原汁原味與鮮嫩肉質,于是便有了遠近聞名的霄南牛肉。

不過,幾十年前,因為資訊閉塞,代際傳承時以訛傳訛,霄南源氏一度遺失了自己的曆史。村中老人隻知道祖先由草原而來,并不清楚是哪個民族,很多人誤以為是蒙古。

直至1997年,源氏族人找到了散失多年的《源氏大宗族譜》,查到“源族受姓始于北魏”,加上各種典籍資料,村中有知識且熱心的老人還專程北上尋根,終于确定了霄南源氏的身份。這樣的追索,真心不易。

責任編輯:錢成熙

校對:丁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