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民政部門披露,我國曆年來準許了201萬名烈士,這其中,有名有姓可考的烈士為175萬人。

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但是,如果你以為200萬就是為新中國的勝利犧牲的全部烈士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事實上,由于民國時期特殊的曆史和戰争的殘酷,大多數犧牲在戰場或被敵人殺害的烈士,甚至連姓名都沒能遺留下來。
據不完全統計,如果從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的時候開始算,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28年間,為革命犧牲的共産黨員和革命仁人志士高達2100萬之巨。
革命烈士紀念碑
以紅軍長征為例,根據毛主席在建國之後曾多次說過,紅軍長征前全國的紅軍數量約為30萬,但是,真正經過艱苦卓絕的長征勝利到達陝北之後,紅軍的數量已經不足3萬。
紅軍在長征時期的犧牲率高達90%以上,而這,還不算紅軍在長征時期的擴紅。可以說,正是靠着包括紅軍将士在内無數革命仁人志士的前仆後繼,才有了新中國的成立。
而在為革命犧牲的無數仁人志士中,有許多是無名英雄,也有許多是革命群衆,同時,也有許多是我軍進階将領,甚至,有的人還被稱為無冕元帥。
也就是說,如果他們沒有犧牲在戰場上,他們被認為有可能評為元帥,這些人中,最著名也是呼聲最高的,莫過于左權和葉挺。
左權
而這兩個人的軍事才能早已得到公認,在1988年中央軍委準許的33名軍事家(後增加3名,一共為36人)的名單之中,葉挺和左權的名字赫然在列。
33名軍事家是以怎樣的标準標明的呢?從軍事家的名單也可以看得出來,他們其實就是5位包括毛主席在内的國家上司人和十大将十大元帥,剩下的8位則是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獻身犧牲的我軍進階将領。
是以,這33位軍事家,其級别其實就是以新中國開國大将的資格為标準的,隻有軍事貢獻和軍事能力在大将及以上的水準,才會位列軍事家行列,由此也可以看得出左權、葉挺在軍事方面的地位和才華。
那麼,如果左權和葉挺沒有犧牲,而是活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在1955年授銜時,他們有沒有可能被授予元帥軍銜呢?10大元帥有沒有可能變為11位,12位甚至更多呢?
十大元帥
首先,我們來說左權。
左權犧牲時,他的身份是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副參謀長,當時,左權一直位于敵後戰場,配合副總指揮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戰場的作戰。
而且,由于當時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和參謀長葉劍英并未在敵後戰場,是以,八路軍的30餘萬大軍,實際指揮者就是彭德懷和左權。
左權的功勞有多高?1942年,作家劉白羽曾在他的文章中說到:
在掌控半個中國戰場的八路軍總指揮部裡,左權同志的确是個最繁忙的人,除了重大的事由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決定之外,一般的工作都由他來處理。他的軍事理論修養、作戰經驗、指揮能力,都是我們部隊參謀工作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左權是我軍少數同時接受過中國和外國正規軍事教育的進階将領之一。左權先是在大名鼎鼎的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
其後,左權又在土地革命戰争時期被派往蘇聯,在蘇聯的伏龍芝軍事院校學習。最為難得的是,左權還将中國和外國接受的軍事教育全部消化吸收,并形成了獨屬于自己的一套軍事指揮風格。
對此,毛主席就有過高度評價,他在《左權軍事文選》中說道:左權他吃的洋面包都消化了,這個人硬是個兩杆子都硬的将才。
1950年10月21日的《人民日報》對于左權的軍事才華評價為:
左權融合了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時代、内戰時代及蘇聯紅軍最先進的戰術,為中國著名遊擊戰術創造人之一。他對于堅持華北敵後抗戰有其永不可滅的功績。
左權和妻子女兒
那麼,如果左權在1942年沒有在戰場上犧牲,在1955年授銜時,左權有沒有可能成為新中國的開國元帥之一呢?
個人認為,可能性微乎其微。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左權副參謀長的地位雖然高,但是,他卻并非獨當一面的戰略方面大将,這對他評選元帥十分不利。
參謀長一職雖然在各級部隊之中十分重要,也不可或缺,但是,就其地位而言,相較于獨當一面的戰略方面大将,卻要遜色一籌,這從新中國各級參謀長的授銜也可以看得出來。
以解放戰争時期各大野戰軍的參謀長為例,解放戰争時期,各大野戰軍是名副其實的戰略方面軍,就連人數相對較少的西北野戰軍也擁有三十餘萬的兵力,而兵力最多的第四野戰軍甚至突破百萬。
解放戰争
但是,擔任各支野戰軍參謀長的将軍們,授銜時最高的也隻是上将而已,比如,先後擔任第四野戰軍參謀長的劉亞樓和蕭克,在1955年都被授予上将軍銜。擔任第2野戰軍參謀長的李達,同樣被授予上将軍銜。
而這已經算相當好的了,擔任第一野戰軍參謀長的閻揆要和第三野戰軍參謀長的張震,甚至隻被授予了中将軍銜。
而各大野戰軍的主官基本上都是元帥,即便是實際指揮第三野戰軍的粟裕隻是大将,也是排名第一的大将,這與他們的參謀長軍銜相差堪稱懸殊。
是以,由于并非獨當一面的大将,雖然參謀長通常被視為與下一級軍事主官平級,但是,各級參謀長們的軍銜往往并沒有想象的那麼高。
左權犧牲處
其次,左權的資曆也并不足以讓他平常元帥。衆所周知,1955年評定軍銜時,評選條件不僅僅是戰功,還考慮到了資曆、平衡等諸多問題。而在這方面,左權的資曆不夠“硬”。
紅軍時代,左權的最高職務是紅一軍團參謀長,既不是某個紅色根據地的建立者,也不是獨當一面的軍團長或軍長(指紅四方面軍軍長)。這與10大元帥的資曆顯然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最後,在“山頭”方面,由于左權出身紅一方面軍,又并沒有做過軍團長,是以,他也很難作為紅一方面軍的代表被授予元帥軍銜。
衆所周知,授銜時,也充分考慮了各支部隊的代表和山頭的問題,是以,在十大元帥之中,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及南方紅軍遊擊隊都有各自的代表。
十大元帥們
而這其中,出身紅一方面軍的元帥最多,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羅榮桓、聶榮臻、葉劍英等7名元帥都出自紅一方面軍,而且,代表紅軍南方遊擊隊的陳毅元帥,其實也出自紅一方面軍,隻是未能參加長征而已。
是以,紅一方面軍已經擁有足夠多且資曆功績深厚的元帥代表了,由于職務和人數的因素,左權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代表紅一方面軍被評為元帥。
其實,民間對于元帥受降的标準,一直有着一個較為公認的具體化闡釋,那就是,想被授予元帥軍銜,必須滿足5個條件:
第一,革命根據地的參與建立者;
第二,紅軍時期軍團或軍級上司職務;
第三,抗日戰争時期八路軍師級和新四軍軍級、相當規模根據地一級軍區上司職務;
第四,解放戰争時期方面軍上司職務;
第五,授銜時擔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紅一方面軍長征
第1條左權顯然并不滿足,因為,1930年從蘇聯學成歸國後的左權,直接進入了已經建成的中央蘇區,并不是紅軍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
第2條左權依然未能滿足條件。紅軍時代,他的最高職務隻是紅一方面軍的軍團參謀長,未達到軍團或軍級(指紅四方面軍一級,紅四方面軍未設軍團,其軍與紅一方面軍軍團級一緻)的級别。
第3條,抗日時期擔任八路軍副參謀長的左權,理論上能夠達到八路軍副師級的級别,但是,由于左權并非獨當一面的大将,在這方面依然有所勉強。
而第4條和第5條,由于當時左權已經犧牲不好讨論,但是,即使假設左權并未犧牲,以左權的從未擔任過某一方面軍大将的資曆來看,左權的職務可能性更高的,依然是解放軍參謀長或副參謀長的職務,擔任野戰軍或方面軍上司職務的可能性很低。
左權烈士陵園
更何況,當時國内的五支野戰軍的司令員,沒有任何一個人是能夠被輕易取代的。第1野戰軍司令員是彭德懷,第二野戰軍司令員是劉伯承,第3野戰軍司令員是陳毅以及實際指揮的粟裕,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是林彪,華北野戰軍則直屬解放軍總部。
那麼,左權能夠取代誰成為一支野戰軍的司令員呢?彭德懷、林彪、劉伯承都比他的資曆更深,戰功更顯赫,顯然不可能。資曆最淺的粟裕,由于一直在敵人的腹心之地打“神仙仗”,表現堪稱bug,顯然也不是左權能夠取代的。即便是直屬總部的華北野戰軍,也有徐向前坐鎮。
是以,解放戰争時期,左權擔任任何一支野戰軍軍事主官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是以,從民間列出的5條評帥的條件來看,即使左權将軍沒有犧牲,他被評上元帥的可能性依然不高。
左權犧牲後的紀念活動
其實,左權能否評上元帥,看葉劍英元帥的排名也看得出來。在十大元帥之中,葉劍英元帥排名第十,也就是最後一位。
而葉劍英在八路軍的職務是八路軍參謀長,左權也隻是他的副手而已。職務比左權高半級的葉劍英尚且是10大元帥中排名最末的一個,那麼,左權又怎麼可能越過葉劍英,位列元帥之列呢?
是以,個人認為,左權将軍如果活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他被授予大将軍銜的機率遠遠高于元帥。而以左權卓越的軍事才華和對革命的曆史貢獻,成為開國大将自然綽綽有餘。
<h1 class="pgc-h-arrow-right">葉挺</h1>
其實,相較于左權,葉挺能被評上元帥的争議似乎要小一些。因為,就在1955年10大元帥被授銜之後,在休息室裡元帥們在談及葉挺之時,就提到過“葉挺如果活着能夠被授予元帥軍銜”的事情。
葉挺
當時,葉劍英元帥對陳毅元帥說:要是葉軍長還在貴軍,新四軍就會有兩位元帥出現了,不是嗎?而陳毅元帥的回複則是:要是葉挺軍長還健在,我就把這元帥的桂冠奉送給他,那時,在10大元帥中有兩個葉帥倒是真哩!
是以很顯然,在元帥們的心目中,葉挺的地位是很高的,足以和他們這些開國元帥們并列。那麼,是否是以可以認為,如果葉挺沒有因為飛機失事遇難,1955年授銜時,他會被授予元帥軍銜呢?
就資曆而言,葉挺被評為元帥沒有任何問題,葉挺的資曆之深,甚至比十大元帥中的多數人更為深厚。
早在大革命時期,葉挺就成為中國共産黨直接上司和掌握的正規革命武裝——葉挺獨立團的團長,并憑此成為北伐名将。大革命失敗後,葉挺更是先後上司了三大起義之二——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
然而,在兩次起義之後,因為種種原因,葉挺選擇了與其他人截然不同的道路。由于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葉挺選擇退黨,開始了長達10年之久的流浪生活。
全面抗戰爆發之後,南方紅軍遊擊隊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葉挺則被任命為軍長,但是,新四軍軍長的職位本身就是蔣介石和共産黨妥協的産物,而且,由于當時葉挺并非共産黨員。
是以,雖然成為軍長,但是,他在新四軍内并沒有多大權力,更無力指揮新四軍。是以,抗戰時期,葉挺也很難有什麼戰績或戰果可言,而在1941年皖南事變之後,葉挺更是直接被蔣介石關押,直到1946年國共談判期間才被放了出來。
而就在葉挺離開牢籠乘飛機前往延安的途中,由于飛機失事,包括葉挺在内的多人遇難,葉挺的人生也是以戛然而止。
是以,從葉挺的這些資曆也可以看得出來,雖然在革命早期葉挺的資曆極深,職位也很高,但是此後,無論是土地革命時期還是抗戰時期,葉挺都沒有多少功績可言,很難符合民間所說的評定元帥的幾個條件。
更為關鍵的是,自1927年脫黨之後,在長達10年的脫黨時期,葉挺既沒有參與土地革命戰争,也沒有對革命有過多少貢獻。
即便是擔任新四軍軍長之後,他依然不是共産黨員的身份,這也是為什麼1946年葉挺被釋放之後,請求重新加入中國共産黨并被毛主席準許的原因。
葉挺1927年脫黨雖然有種種原因,但是,作為一名共産黨員,在革命的最困難的時期脫黨,顯然是不合适的,當然無法被授予元帥軍銜。
更何況,即便從平衡和山頭的考慮,葉挺代表新四軍被封為元帥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因為在抗戰時期,真正掌握新四軍并擁有貢獻的不是軍長葉挺,而是實際指揮新四軍的項英,即便項英犧牲之後,新四軍的代表也隻會是陳毅或粟裕。
是以,無論從哪方面看,葉挺即便活到新中國成立之後,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的可能性也不高。
周總理和葉挺
當然,由于葉挺極其深厚的資曆和早期的革命貢獻,他被評為大将顯然也并不合适,是以,個人認為,如果葉挺還在的話,他如鄧小平等人一樣由軍轉政,幹脆不授予軍銜的可能性更高,也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