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日一蟲:蚜蟲

一、危害症狀

柑橘蚜蟲在我國分布極廣,所有種植區均有發生,常見的有橘蚜、棉蚜、繡線菊蚜和橘二叉蚜等。蚜蟲常群集于柑橘嫩梢和嫩葉上吸食汁液,幼嫩組織受害後,形成凹凸不平的皺縮,引起葉片皺縮卷曲,嚴重時嫩梢枯萎,樹體新梢生長不良;其排洩的蜜露常導緻煤煙病發生,影響果實品質和産量。

每日一蟲:蚜蟲

二、防治方案

(1)農業防治:冬季剪除被害枝梢和有蟲、卵的枝梢,尤其是剪除受害的晚秋梢,減少越冬蟲口基數。在柑橘生長季節,每次新梢應控制抽梢一緻。

(2)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天敵。如四斑月瓢蟲、六斑月瓢蟲、十斑大瓢蟲、紅肩瓢蟲、食蚜蠅、蚜繭蜂和跳小蜂等。

(3)化學防治:可與木虱、潛葉蛾等梢期害蟲共同防治;可選用26%氯氟氰·啶蟲脒1000倍、30%噻蟲嗪1500倍、20%呋蟲胺2000倍、22%噻蟲·高氯氟1500倍進行防除。

每日一蟲:蚜蟲

三、形态特征

蚜蟲成蟲蟲體小而軟。橘蚜無翅胎生雌蚜,體長1.3毫米,漆黑色,複眼紅褐色,有觸角 6節,灰褐色;有翅胎生雌蚜與無翅型相似,有翅兩對,白色透明;無翅雄蚜與雌蚜相似,全體深褐色,後足特别膨大。棉蚜無翅胎生雌成蚜體長1.5-1.9毫米,春季時多為深綠色、棕色或黑色,夏季時多為黃綠色;有翅胎生雌成蚜體長1.2-1.9毫米,黃色、淺綠色或深綠色,無翅型和有翅型體上均被一層薄薄的白色蠟粉,尾片均為青色,乳頭狀。繡線菊蚜無翅胎生雌蚜體長1.6-1.8毫米,全體黃色、綠色或黃綠色;頭部黑色,體兩側有乳突;有翅胎生雌蚜體長1.7毫米,頭、胸部黑色;腹部黃色或黃綠色,腹部第二至第四節背面兩側各有1對黑色斑;若蚜全體鮮黃色,腹管較短,腹部肥大。有翅若蚜胸部較發達,具翅芽。橘二叉蚜無翅孤雌蚜體長2.0毫米,卵圓形,體黑色或黑褐色,有光澤,頭部有皺褶紋,胸背面有網紋,腹面有明顯網紋;有翅孤雌蚜體長1.8毫米,長卵形,黑褐色,有光澤;觸角長1.5毫米;前翅中脈分二叉;若蟲體長0.2-0.5毫米,無翅若蚜淺棕色或淡黃色,有翅若蚜棕褐色,翅芽乳白色。

每日一蟲:蚜蟲

四、發生規律

柑橘蚜蟲高發期為5~6月和8~10月,這兩個時間段是混合蚜蟲種類危害最嚴重的時候。橘蚜每年發生20個世代以上,以卵在枝條上越冬,南方以成蟲越冬,次年3月開始孵化為無翅胎生若蚜,每個無翅胎生雌蚜一生最多可胎生若蚜68頭。繡線菊蚜一年發生20多代,以卵在寄主枝條裂縫或芽苞越冬;3月上旬越冬卵開始孵化,4~5月出現第一個繁殖高峰,9~10月第二個為害高峰。棉蚜一年發生10~20代,南方可達30代,以卵在蒲公英等雜草根部越冬,也可在術槿等小枝芽腋間越冬;長江以南以卵及無翅成、若蟲越冬,春梢抽發期第一次發生高峰,第二次在8~9月為害秋梢。橘二叉蚜一年也發生有20餘代,常在冬、春大發生。

每日一蟲:蚜蟲

五、危害

造成傷口,卷葉,葉片失綠,傳播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