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時節,走進海拔800多米的甯德市蕉城區虎貝鎮黃家村,成片的柳杉林在陽光的照耀下如夢似幻。千百年來,這些柳杉滋養着當地的木器工匠人,其中尤以黃家蒸籠傳統手工技藝發展最為興盛。
相傳,黃家蒸籠傳統手工技藝由黃一府始創于北宋年間。至清乾隆時期,匠人能制作包括蒸籠在内的碗、杯、盤、盒、盞、碟、瓶、壺等日常器具。這些柳杉制品可随物賦形、争奇鬥豔,不僅産品成為貢品,手藝也傳播到福州、南平、廣東、台灣等地。
黃家蒸籠的制作需經過原材料切割加工、盤制腰箍、盤制上下墩、盤制底座(即水座或下包)、盤制籠蓋、插徛闆、制底屜等80多道大小工序。看似簡單容易,實則繁難精湛,最關鍵的是要将各部件一一對接,吻合密縫才算合格。一名師傅得花整工兩日,方可制出一隻。制作時,師傅們需根據不同器物賦予腰箍不同的形狀,就像在創造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使之不僅美觀大方,而且經久耐用。
小小蒸籠中,蘊藏着豐富的曆史積澱和傳統文化基因,讓今天的使用者能夠近距離感受古老手工技藝的迷人魅力。2009年,黃家蒸籠傳統手工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2013年7月,黃家蒸籠獲批成為國家地理标志證明商标;2014年7月,虎貝鎮獲得“中國傳統蒸籠手工藝傳承基地”稱号。
在當地,黃家蒸籠制作工藝世代相傳,曆久彌新,迄今仍是群衆重要的謀生和就業手段。在黃家村中穿行,家家戶戶敞開着的大門内,均坐着幾名正在制作蒸籠的村民。40歲的村民黃之智說,他在黃家蒸籠專業合作社工作已有三年,年收入3萬多元。村民陳秀雲告訴記者,自己手工制作的蒸籠腰箍等零部件,按每個5至10元不等的價格,以計件方式供給黃家蒸籠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進行後續加工。“如今一家人靠着這項技藝生活。單是我一個人,一天就能制作100多個。這項技藝對我們而言,不僅僅是非遺傳承,也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緻富之道。”她說。
據黃家村黨支部書記黃春光介紹,黃家蒸籠帶來的效益已輻射到黃家村及附近村莊2000多戶家庭,很多富餘勞動力得益于此,不用外出打工,反過來也使得黃家蒸籠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發展。
現代社會,如何在堅持手工藝傳承的基礎上,打響黃家蒸籠品牌知名度,使技藝得到更好的發展?黃家蒸籠傳統手工技藝第29代傳人黃北貫給出了他的答案:“秉承黃家蒸籠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創新工藝,確定産業發展的核心競争力。”
2006年至今,黃北貫父子對傳統工藝進行了積極創新,提高某些工序的生産效率,研發出具有易熟保溫、透氣不馊、造型美觀、輕便耐用等優點的蒸籠,開創環保竹木蒸籠、餐具等系列新産品,使黃家蒸籠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動上下遊産業鍊從業人員2萬餘人,2020年産值達到1.85億元。
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黃家蒸籠”這一活态非遺項目,蕉城區和虎貝鎮依托豐富的竹木資源成立了黃家蒸籠行業協會,整合産業資源,以市場為導向,創推“黃家蒸籠”品牌。2020年,區、鎮兩級政府還提出了“五年保護計劃”,每年投入一定資金,針對黃家蒸籠傳統手工技藝的各個層次和環節,從老藝人到技藝、從原料到産品,開展原生态的保護。
題圖:技工制作蒸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