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代名醫總結的中醫診病口訣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關注袁大夫,科普健康知識,同享健康生活。歡迎收藏+轉發!

醫學知識科普我們是認真的,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h2 class="article-title">

</h2>

曆代名醫總結的中醫診病口訣
曆代名醫總結的中醫診病口訣

1.面腫為風,腳腫為水。

2.苔黃膩熱正在肝膽,苔黃炎熱正在脾胃。

3.病不辨則無以亂,亂不辨則無以痊。

4.去邪而不犯無過之地。

5.克敵者存乎将,去邪者賴乎反。

6.法不外仲景,理不外内經。

7.外入之寒,溫必兼散,内生之寒溫必兼補。

8.陽正在内陽之守也,陽正在外陽之使也。

9.甯舍其穴,不舍其經。

10.渴喜飲冷,腹外無熱,渴喜飲熱,腹外無寒。

11.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内溢。

12.五淨之傷,窮必及腎。

13.上燥亂氣,外燥删液,下燥亂血。

14.寒之不寒無水也,熱之不熱無火也。

15.一切氣病用氣藥不效,少佐芎歸血氣暢通而愈。

16.人身無倒上之痰,全國無逆流之水,故不亂痰而亂氣。

17.凡病晝則增劇,夜則安靜,是陽病有餘,氣病血不病。

18.凡病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餘,血病氣不病。

19.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于陽分也。

20.夜則惡寒,晝則安靜,是陰血自旺于陰分也。

21.夜則恬靜,夜則發燒、焦躁,是陽氣下陷于陽外也。名曰:熱入血室。

22.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于陽中也。

23.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于陰中,名曰熱入血室。

24.晝則惡寒、夜則煩躁,飲食不入,名曰:陰陽交錯者死。

25.大凡氣噴鼻者,皆晦氣于氣虛證;味辛者,多晦氣于見血證,所當慎也;

曆代名醫總結的中醫診病口訣

<h2 class="article-title">用藥古人名言</h2>

1.秦艽退黃最妙,以其性能退陽明經濕熱邪氣也。若無濕熱則恐傷燥,又宜慎用。----清?程杏軒《醫述?卷八》

2.石膏其性,一善清頭面之熱,二善清咽喉之熱,三善清瘟疹之熱,四善清痰喘之熱。----民國?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

3.大黃去積,水蕩之也;巴豆去積,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

4.黃芩之退熱,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熱,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标也。----清?楊士瀛《仁齋直指方》

5.荊芥最散血中之風。----清?汪昂《醫方集解》

6.木香行氣,平肝實腸;厚樸散滿,行水準胃。----清?汪昂《醫方集解》

7.蓋外無惡寒發熱身痛之表證,則不必用桂枝;内無眩悸吐涎之裡證,則不必用肉桂。----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書六種》

8.吳茱萸為厥陰之主藥,上可溫胃寒,下可救腎陽。----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書六種》

9.柴胡散膽經之專藥,即能散其郁勃之氣,複能解其郁結之熱,郁中有熱,故風藥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清?張聿青《張聿青醫案》

10.氣燥血必燥,清氣藥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氣亦燥,滋燥藥中可加入蘆根、石斛。----清?王旭高《醫學當言》

曆代名醫總結的中醫診病口訣

凡治病勿傷胃氣,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當升脾降胃,培養中宮,俾中宮氣化敦厚,以聽肝木之自理

外濕表散,内濕宜淡滲。

邪在皮毛者,汗而發之。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則不痛,不通則痛;榮則不痛,不榮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專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純用涼藥,必帶表散。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

肺虛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虛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腎虛有痰宜補腎以引其歸髒

脅為肝膽之區,禁用汗、吐、下三法。(脅痛)

《經》曰:溲而便膿血,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平治權衡,察脈之浮沉;

去菀陳座者,疏滌腸胃也;開鬼門、潔淨府者,發汗、利小便也。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補肝,宜降氣

(痿)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經曰:“治痿獨取陽明。”

《醫法圓通》:治癫貴于養心,兼于行痰;治狂務于祛邪,滅火為要。

《濟世新編》:大抵狂為痰實,癫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順氣,清火平肝。

熱痰主急驚,當瀉;脾虛主慢驚,當補。

陰陽虛者,須培腎元,以陰陽蓄于腎也;

氣血虛者,須調脾胃,以氣血生于脾胃也。

腎中陰虛則肝心之病起;腎中陽虛則脾肺之病生。

胃為陽土,宜涼宜潤;肝為剛髒,宜柔宜和。

腎髒内寓真陽,非溫不納;肝髒内寄相火,非清不甯。

乙癸同源,肝腎同治;滋腎水即以榮肝木;瀉肝火即以安腎水。

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随證治之。

持脈有道,虛靜為保。切脈之法,心空為宗。

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浮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沉脈)。

脾髒宜補則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惡寒;土惡濕而喜燥。

胃陽不傷不吐;脾陽不傷不瀉。邪正不争不痛;營衛不乖不寒熱。

宜補脾陽者,雖幹姜、附子轉能生津;宜補脾陰者,雖石膏、知母轉能開胃。

熱邪傷陰,陽明消爍,宜清宜涼;太陰告困,濕濁彌漫,宜溫宜散。

血得寒則凝,得熱則行,見黑既止。

血之失于吐衄者,陽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陰之不升也。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熱傷氣,益氣而暑自消;暑熱傷陰,益陰而暑自退。

水系有形之飲;濕為無形之邪。

濕為重濁 有質之邪;

從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氣升騰;

從内而生者,皆由脾陽之氣不運。

燥邪辛潤以開之;濕邪辛淡以開之。

氣有餘便是火;氣不足便成寒。

陰虛者能發熱,以真陰虧損,水不制火也;陽虛者能發熱,以元陽敗竭,火不歸源也。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為實。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

上氣虛者,升而舉之;下氣虛者,納而歸之;中氣虛者,溫而補之。

脈和緩者,元氣之來也;脈強峻者,邪氣之至也。

熟讀而精靈自啟,思深而神鬼可通。—李士材

尊古而泥古,進退皆榛蕪;尊古而不泥古,無路可有路。—《北方醫話》

善醫者,法門廣大無邊。不善醫者,小心與大膽均誤也。—《古今醫案按/俞按》

理不必深,但期征實;論不必高,但求适用。—《周學海醫學全書》

曆代名醫總結的中醫診病口訣

暑有陰陽之分。尿有赤濁之别。

病人不忌口,醫生白動手

疹是太陰風熱。癍是陽明火毒。

巅頂之上,唯風可到。

欲求南風,先開北牖。

腸癰下不厭早,腸癖補不厭遲.

無水舟停,增水行舟。

風為百病之長,頭為諸陽之會。

人身不過表裡,氣血不過虛實。

面腫為風,腳腫為水。

苔黃膩熱在肝膽,苔黃燥熱在脾胃。

病不辨則無以治,治不辨則無以痊。

去邪而不犯無過之地。

克敵者存乎将,去邪者賴乎正。

法不過仲景,理不過内經。

外入之寒,溫必兼散,内生之寒溫必兼補。

陰在内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甯舍其穴,不舍其經。

渴喜飲冷,腹中有熱,渴喜飲熱,腹中有寒。

陽絡傷則吐血,陰絡傷則便血。

五髒之傷,窮必及腎。

上燥治氣,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寒之不寒無水也,熱之不熱無火也。

一切氣病用氣藥不效,少佐芎歸血氣流通而愈。

人身無倒上之痰,天下無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氣。

凡病晝則增劇,夜則安靜,是陽病有餘及氣病血不病。

凡病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餘及血病氣不病。

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于陽分也。

夜則惡寒,晝則安靜,是陰血自旺于陰分也。

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于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

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于陽中也。

晝則發熱、煩躁,夜則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急洩其陰峻補其陽。

晝則惡寒、夜則煩躁,飲食不入,名曰:陰陽交錯者死。

大凡氣香者,皆不利于氣虛證;味辛者,多不利于見血證,所當慎也;

治火切不可久任寒涼之品,重傷脾胃,便不可救。

益陰宜遠苦寒,益陽宜防增氣,祛風勿過燥散,消暑毋輕下通。

曆代名醫總結的中醫診病口訣

上越之陽,起于肝木,而滄陷之陽,處于脾胃。—《張聿青醫案》

陽本上升,陰從下吸則降。陰本下降,陽從上挈則升。陽降,則為蒸變化生之源,陰升則為滋養濡潤之助。—《張聿青醫案》

宣一身之氣化,務在輕清,通六腑之機竅,端在滑利。—秦伯未《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陽氣下陷者,舉而揚之;陰氣不降者,抑而降之。—《醫貫》

氣陷則倉廪不藏,陰亡則門戶不閉。—《醫宗必讀》

肝氣宜升,膽火宜降,然非脾氣之上行則肝氣不升;非胃氣之下行則膽火不降。—《醫學衷中參西錄》

水不升為病者,調腎之陽,火不降為病者,滋心之陰。—《吳醫彙講》

少火宜升,壯火宜降。壯火降而而少火升,氣得升而血得養,三焦皆受益矣。—《醫方集解》。

1. 飲食有節,脾土不洩;調息寡言,肺金自全;動息以敬,心火自足;寵辱不驚,肝木自甯;恬然無欲,腎水自足。——《壽世青編》

2. 多記損心,多言耗氣;心氣内損,形神外散;初雖不覺,久則為弊;——(同上)

3. 養心莫過于寡欲。——《醫學入門》

4. 勿以脾胃熱冷物;勿以脾胃軟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折肱漫錄》

5. 胃陽弱而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

脾胃乃後天之本,老年要以調脾胃為切要。——《老老恒言》

6.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爛煮也;一口化,細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老年唯借火化,磨運易而輸精多。——(同上)

7. 神靜則心火自降,欲斷則腎水自升。——《醫學入門》

8.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氣;善治氣者,能使氣中生精。——《景嶽全書》

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輕淺,以出入主其外。

内傷之病,多歸于升降,其位在裡,以升降主裡。

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有觸心動為驚,無觸心動為悸.

治病先調氣,久病要開郁.諸病尋痰火,痰火生異證,腑病責髒用,髒病則腑用.

脾旺能勝濕,氣足無頑麻.

實則太陽,虛則少陰.實則陽明,虛則太陰.

二陽之病發心脾.

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亡血家無汗.

胃中熱則殺谷,胃中寒則腹脹.甘溫除大熱.

濕熱之症,陽明必見太陰.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内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内寒.

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氣.久病有瘀,怪病有痰.

早上頭痛屬氣虛.晚上頭痛屬血虛.

久病陰火上炎,則津液生痰不生血,補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汗出不解,非風即濕,複雜做事,簡單做人!

黃疸必傷血,治黃要活血

病不許治,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血不利則病水

痛而不腫曰風,腫而不痛曰濕,又痛又腫曰風濕。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激勵我精求方術。

俱視獨見,無與衆謀。—告訴我仔細地診察,肯定地判斷。

凡治脾胃.當以調肺氣.交心腎為先. —清.唐大烈

六淫之速,莫過風、火。

(牢記此句,對過敏性疾病的診斷或許有用)

#健康科普大賽# #新作者扶植計劃# #青雲計劃# #把健康帶回家#

曆代名醫總結的中醫診病口訣

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