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市道之交是一面鏡

劉悅

“百煉千錘一根針,一颠一倒布上行。眼晴長在屁股上,隻認衣冠不認人。”詩的作者是文映江,清朝末年的詩人,生性诙諧放蕩,玩世不恭。但是他的這首詩折射了一些人的醜陋,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看人下菜,“衣帽”取人。因為生活總是很現實,當你處在高處的時候,身邊的人都會圍繞着你,當你處在地處的時候,身邊的人總是無視你的存在。

這事不隻是在清朝。在廉頗未被罷官以前,前來拜訪和奉承他的人很多。等到罷官以後,這些人都不來了。可是到廉頗再度為将時,這些人又厚着臉皮前來恭賀。

廉頗是個正直的人,很看不慣這些人的市儈作風,見這些人又找上門來,便下了逐客令。其中有一個客人見此情形,便陪着笑臉說:“廉将軍啊,你何必大動肝火呢?其實朋友之交和市場上作賣買差不多,你有錢有勢,他們就紛紛而來,你無錢無勢,他們便相繼而去。這是很一般的道理,你不必怨恨和發火。”

這是勸廉頗,您怎麼到現在才知道呢?天下人憑着市場利益的規則交往,你有勢力的時候,我就跟從你,沒有了權勢我就離去.這本就是其中的道理,你又有什麼可以埋怨的呢?

“市道之交”常用來比喻重利而忘義。

《戰國策》載: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蘇秦,曾遊說秦王,但未為所識。當他回到家中時,受到全家之冷遇:“妻不下維,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後蘇秦遊說趙國成功受相印。在他路經故裡時,“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裡,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

唉,這不得勢的時候,家人都看不起,更何況外人。有權有錢了,父母、妻子對他都另眼相看,嫂子趴在地上,爬着的醜态出盡。

世道澆薄,人心不古,愈趨愈下,靡所底止,安得樸誠君子力挽頹勢?我們到哪裡找這種樸誠君子去?

古人失去了忠厚淳樸。思想道德包括所表現出來的,語言和行為,違反了祖先流傳下來的,傳統習慣和道德規範。是對優良傳統習慣和道德規範的否定。可見當時社會風氣日漸堕落、敗壞。

劉時中在的《端正好.上高監司.既官府甚清明套.十二月》發出不如昔的哀歎。“不是我論黃數黑,怎禁他惡紫奪朱?争奈何人心不古,出落著馬牛襟裾。”

讀書人氣質變壞,有失淳樸善良而流于虞詐虛僞、心地不再像古人那麼淳樸。“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是感歎‘讀書人品德今不如昔’。

長平戰後,趙王曾再次起用廉頗,“以尉文封廉頗為信平君,為假相國”,但廉頗卻和同僚鬧沖突。趙悼襄王即位後,因樂乘伐燕有功,“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廉頗遂奔魏之大梁”。因為别人比自己功高了官大了,把人家樂乘攆跑了還不算,竟然棄強秦壓城的國家于不顧,為了個人怨憤,再一次耍小孩子脾氣,跑到别的國家去了。可能是魏國也看明白了廉頗這個人,不但沒有重用,而且不信任他。後來他又跳槽到了楚國,也沒得到重用。這時,他說出了“我思用趙人”,可惜,為時已晚。最後,廉頗老先生一個人默默無聞地客死在異國他鄉。

司馬遷在《汲鄭列傳》裡提到友人翟公的遭遇便是典型例子。起初翟公做廷尉,門客熙來攘往,差點擠破門。翟公解職,衆門客一哄而散,大門外幾乎可以支起網來捕鳥。不料天佑翟公,不久竟官複原職。門客諸君急急忙忙趕回來。翟公看到這些人汲汲營營的醜态,大為憤慨,手持如椽之筆,飽蘸濃墨,在門上大書:“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态。一貴一賤,交情乃見。”讓這幫寡廉鮮恥的小人統統滾蛋。

“士窮乃見節義”,展現出逆境中士的品格的高下,也使得隔岸觀火者的面目昭然若揭。困窮是一面照妖鏡,用它來照耀世态萬象,魑魅魍魉纖毫畢現,屢試不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