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悉三國的朋友,對于公孫瓒這個名字,一定不陌生,印象中這哥們也是豪傑一名,曾經一度當過劉大耳朵的好哥哥。
不過,他的結局并不好,最後被袁紹斬首,徹底失去北方霸主的地位。而界橋之戰,正是雙方爆發的第一場大戰。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袁家兄弟先掐起來</h1>
說起來,袁紹和公孫瓒都是漢朝的官N代,都是官家大院長大的,倆人原本的關系也不錯,可是他們在公元191年,卻突然卯上了,成了一對不死不休的冤家。
這是咋回事呢?
這其實,都是地盤惹的禍!
公元190年,為了滅殺國賊董卓,山東諸侯聯手猛攻洛陽,名義上是為了興複漢室,但多數諸侯出工不出力,董卓雖然被趕跑了,但卻幾乎沒人想徹底幹掉董國賊,因為大家普遍對失去實質控制的地盤更感興趣!
是以,公元191年開始,作為名義上諸侯“帶頭大哥”的袁紹、袁術,首先操刀開始了“切蛋糕”的行動:
公元191年冬,袁術任命孫堅為豫州刺史,出兵陽城。可問題是,早在孫堅到來之前,袁紹已經任命周昂為豫州刺史,派兵襲取了陽城。
按理說,袁紹、袁術是親哥倆,“你的是袁家的,我的也是袁家的,咱們都是袁家的”,既然豫州刺史已經有人了,袁術就不該再派孫堅再來争搶。可問題是,袁紹、袁術二人同父異母,尤其老大袁紹是庶出,老二袁術是嫡出,袁老二從來都看不上袁老大,是以在搶地盤這件事上——别人的地盤可以不争,但袁老大的必須搶!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4">袁紹和公孫瓒的仇恨</h1>
為了確定搶地盤行動更加順利,袁術還特地請實力不俗的公孫瓒出手幫忙,公孫瓒也沒客氣,派遣弟弟公孫越率領一千騎兵領軍助陣。
這周昂,在《三國演義》中名不經傳,可是守城還真有兩把刷子,在孫堅、公孫越的聯手進攻下,竟然成功保住了陽城,不但打退了孫堅,還射死了公孫越。
消息傳來,正在青州鎮壓黃巾軍的公孫瓒怒不可遏:好你個袁紹,敢殺我弟弟!
說到這裡,咱得說公孫瓒的怒火有點莫名其妙:首先,戰場之上,刀劍無睛,你派弟弟出征的時候,是要考慮“将軍百戰死”的風險的,憑什麼别人能戰死,你公孫瓒的弟弟就不能戰死?其次,公孫越也不是親弟弟,隻是從弟,倆人的關系平日裡也沒見有多好。
其實,袁紹、公孫瓒倆人的仇恨早就拉下了:公元191年初,袁紹曾和公孫瓒聯手,給前任冀州牧韓馥下了一個連環套,雙方原本約定——事成之後、平分冀州,可是得到冀州之後,袁紹卻把公孫瓒拒之門外。
袁紹這個舉動,公孫瓒自然是氣得牙癢癢,可他和袁紹聯手做局這種事,又拿不到台面上說,他就恨死袁紹,也隻能忍着!
但是,現在弟弟公孫越死了,那公孫瓒自然就有了名正言順的出兵理由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5">報仇雪恨的公孫瓒</h1>
怒火中燒的公孫瓒也不管什麼黃巾叛軍了,掉頭就開始猛揍袁紹。要知道公孫瓒的部署可是久經戰陣的白馬義從,長年累月在邊境跟少數民族玩賽馬,戰鬥力不是一般的強;反觀袁紹,雖然号稱“四世三公”,但此時的他不過是個戰場菜鳥,麾下大多是步兵。兩相對比,袁紹一上來被揍得灰頭土臉。認定“亂世無主”的冀州郡縣,紛紛望風歸降。
這局面,袁紹能怎麼辦呢?他想到了一個好主意:軍事解決不了的問題,政治解決!為了緩和與公孫瓒的關系,他一面派人找公孫瓒賠禮道歉,一面任命公孫瓒的弟弟公孫範為渤海太守,這樣一來,公孫瓒的面子和裡子都有了,伸手不打笑臉人,總不至于再為難自己了吧?
诶,袁紹想得不錯,但公孫瓒卻從來不是省油的燈,他要新仇舊賬一起算:公孫範一到渤海,立刻翻臉。此外,公孫瓒還任命:田楷為青州牧,單經為兖州牧。要知道,青州、兖州現在名義上可都是袁紹的地盤,公孫瓒的做法就是要把袁紹徹底幹翻!
随後,公孫瓒更是揮兵南下,大軍進駐界橋(今河北威縣境内),兵峰直指袁紹的大學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6">誰能擋關?</h1>
既然“跪”也沒用,袁紹決定自救:泥人也有三分土性,既然你公孫瓒把事情做得這麼絕,那就休怪老袁急了亂咬人!
可問題是,老袁現在身邊名士不少:荀谌、田豐、沮授、審配、許攸、逢紀等人都已到位,但是沖鋒陷陣的名将卻幾乎一個都沒有(顔良、文醜、張郃、高覽這些名将,此時要麼還是無名小卒,要麼還沒到老袁身邊)。這就尴尬了!
危急時刻,他想到了一個人——麹義!
麹義這哥們在《三國演義》中被趙雲一槍刺死,做了趙雲出場的背景闆,但在正史上,他絕對是個人才——他曾經旗幟鮮明的反對前任老闆韓馥,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韓馥派來的平叛軍隊。
有了這種表現,老袁一看,這麹義是人才啊!後來,韓馥被袁紹整倒,麹義也順理成章入了老袁的麾下。
那麼麹義能擋住名震天下的白馬義從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7">界橋大戰</h1>
老袁生怕麹義不能完全勝任,親自上陣督戰。雙方在界橋南二十裡處,正式交鋒。
簡單說下雙方的兵力:公孫瓒一方大約4萬人,其中3萬步兵,1萬騎兵。這種步騎比例在東漢甚至三國時期,都堪稱陣容豪華!而袁紹一方,基本都是步兵,騎兵數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公孫瓒冷笑一聲:這陣容,我的騎兵平推過去,就能解決戰鬥!隻見他一聲令下,萬餘騎兵就開始沖鋒。
就在騎兵将要沖到袁軍陣前時,袁軍隊伍前突然齊刷刷推出來一堆大木盾!大木盾後面是八百精挑細選的精壯士兵!隻見他們死死頂住木盾,硬是抗住了公孫瓒騎兵的沖擊!
騎兵沖鋒受阻怎麼辦呢?當然是迂回再沖一次。
可是,麹義根本不給公孫瓒這個機會,他一聲令下,木盾後面突然竄出一群長槍手,對着騎兵就是一頓亂捅,與此同時,強弩兵也開始了近距離攢射。
木盾、長槍、強弩,三重打擊之下,名震天下的白馬義從紛紛落馬,全軍一片混亂。
公孫瓒也愣了,久居邊境的他見慣了騎兵對沖,也看多了騎兵對步兵的單方面屠殺,他從沒見過步兵反殺騎兵的案例。關鍵時刻,這個白馬将軍大腦一片空白,居然沒有下達任何有效的應變指令。這麼一來,白馬義從更是死傷慘重!連公孫瓒剛任命的冀州刺史嚴綱,都被麹義斬殺于亂軍之中。
注意:在《三國演義》中,此時出面救場的是趙子龍,但在現實中,沒人救得了公孫瓒。
終于,公孫瓒的大軍打不動了,他選擇了撤軍,而此時,他此次帶出來的白馬義從已經損失大半。
而在回撤的路上,又發生了一個幾乎改變戰局的小插曲:
眼瞅前線戰士殺得興起,荷爾蒙爆滿的袁紹也“老夫聊發少年狂”,也抽刀子向前沖殺,可是這哥們一不留神沖過頭了,直接脫離大部隊沖到了前線。
而就在此時,一支兩千人的騎兵發現了他們:居然有人追得這麼緊?打他丫的!
隻見呼哨一聲,這支騎兵部隊就把袁紹這幾十人等人團團圍住。
危急時刻,謀士田豐勸袁紹:老大,要不咱躲躲?你看後面那矮牆不錯,要不你委屈一下?
說到此,咱得說一下:如果袁紹聽了田豐的勸告,自己躲了,那他屬下的幾十個人一個也别想活,想想看,你老大都躲了,憑啥小弟給你賣命?
可在這個關鍵時刻,袁紹突然剛烈得無比“爺們”,他猛地将頭盔掼在地上,說:“大丈夫甯可沖上前戰死,躲在牆後,難道就能活命嗎!”說完,他從容若定,指揮屬下發弩射殺對方騎兵。不得不說,這強弩真是騎兵的克星,幾輪攢射之下,居然有不少騎兵落馬。
眼看這幾十個人也是硬茬子、不好惹,再看後面麹義領着大部隊趕來,這幫騎兵也不戀戰,居然就這麼撤了。本可以改變整個戰局的緻命機會,就這樣被輕易放過了。這也沒辦法,實在是大家都不認識袁紹長啥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8">後記</h1>
界橋之戰結束,這是公孫瓒和袁紹之間的第一場大戰,也是至為關鍵的一場大戰。
此戰失敗之後,在幽州本就不得人心的公孫瓒,更加無法彈壓民間的反對勢力;而鎮定自若的老袁表現得非常優秀,他更是以戰樹立了幹掉公孫瓒的信心。
當然,這一戰表現最出色的還是麹義,他的戰術、戰法堪稱步兵反制騎兵的經典案例,他的身上流露着名将潛質。正是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徹底改變了界橋之戰的勝負,也改變了群雄争霸的曆史走向。如果沒有他,首先稱霸北方的,将大機率是公孫瓒,而不是袁紹,那麼三國的故事,将完全是另一幅模樣。隻是可惜,麹義智商高、情商低,他在不久之後,就因為居功自傲而被殺。
參考文獻:《三國演義》《三國志》《資治通鑒》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 千秋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