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早閑人(作者原創授權)
從初平三年(192年)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止,于禁為曹操屢屢摧鋒陷陣,頻頻立下大功,成為曹操陣營中顯赫一時的名将。在襄樊戰役中,于禁奉命帶七軍救援被關羽圍困樊城的曹仁時,救援不成,反被關羽水淹,未戰而俘,求生而降,成為晚節不保的典型,頗受後人唾罵。
襄樊戰役間,于禁被曹操從北方派往樊城救援被圍困樊城的曹仁。在樊城外,于禁統領的七軍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水悉數淹沒,統帥于禁投降求生,将軍龐德不降求死。《三國志•魏書十七•張樂于張徐傳》是這樣記載曹操的原話:太祖聞之,哀歎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面對生死,跟随曹操三十年(實際是二十八年)的于禁不是盡忠而死,反是貪生苟活;而投降曹操四年的龐德不是為情而活,卻是盡忠而死。縱觀于禁的兵敗被俘的全過程,包含着天時、地利、人和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因素。

具體如下。
其一,天時。
天時,指有利于攻戰的自然氣候條件。于禁率領七軍救援樊城時,天時在于關羽,而不在于于禁。襄樊一帶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特點是“四季分明,雨量豐沛,冬冷夏熱,雨熱同期。”是以,每年8、9月份,襄樊都會下暴雨。關羽鎮守荊州多年,手下多為南方人,對當地氣候了如指掌。故關羽能夠有所準備,諸如軍營設在高處,準備足夠的船隻和竹筏等。于禁,臨時被曹操從北方調派過來,七軍主體為北方人,不熟南方天氣,不習水性。更有甚者,于禁未對部隊進行充分準備,例如軍營設在平地,未配備水上運輸等載具等。當時襄樊地區連下暴雨,漢水泛濫,平地水深好幾丈,于禁部下七軍不是被淹死,就是被俘虜。
其二,地利。
地利,指地理的優勢。于禁帶七軍到樊城外駐紮時,地利利于關羽,而不利于于禁。漢江流經襄陽樊城之間,樊城和襄陽是在漢江岸邊設立的防禦北方敵人的軍事據點。漢代大體上以漢江為界,北邊為南陽郡,南邊為南郡,樊城歸南陽郡,襄陽歸南郡。樊城位居漢江中遊,西部是山區,海拔多在400米以上;中部多為崗地平原,海拔一般在85米至140米之間;東部為低山丘陵,海拔多在90米至250米之間。關羽是從南郡出發,水軍在漢江上隔絕襄陽樊城之間的聯系進行分别圍困,從漢江南面圍攻樊城,駐紮在樊城外的西部,山區上;而于禁是從漢江北面救援樊城,宿營在樊城外的東部,平原上。
其三,人和。
人和,指人事和諧或民心和樂。于禁帶兵救援樊城時,人和得于關羽,而不得于于禁。關羽一直獨立帶兵。特别是諸葛亮離荊入蜀(建安十九年,214年)後,荊州一切事務全歸關羽統制。另外,關羽的“善待卒伍而驕于士大夫”為人及“傲上而不辱下,欺強而不淩弱”的做法,赢得士卒們的敬重和愛戴,全軍上下凝聚力極強。于禁鮮有獨立帶兵,一直或是跟随曹操、曹仁等人奮戰,或是協同夏侯惇、樂進等人作戰。再說,于禁所率七軍皆是曹操在北方臨時拼湊起來,各屬不同将領統領。于禁統領的七軍,雖有三萬人,并是精兵,卻是北方人,且不習水性。更為重要,襄樊地區的漢江被關羽的強大水軍所控制。
于禁在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占有的情況下,被關羽水淹七軍後而投降,純屬偶然性。正如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十七•張樂于張徐傳》引魏書載制曰: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其複禁等官。一句話,就是等于赦免了于禁戰敗被俘的全部罪責。
筆者按:失度,指失去分寸。于禁,作為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在受曹操指令帶兵前往襄樊前線,到樊城救援被圍困的曹仁時,反被關羽水淹七軍,竟未戰而俘,求生而降,進而失去一個良将應有的水準。正所謂:做人做事必有度,失度必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