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廬山</h1>

廬山,位于中國江西省的北部,東經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緯29度26分—29度41分,面積302平方公裡,外圍保護地帶面積五百平方公裡。北瀕一瀉千裡的長江,南襟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麗剛柔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便這樣贊美廬山:“予行天下,所遊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曆代詩人墨客,更是慕名而來,紛紛賦詩填詞,曆史上李白、白居易、嶽飛、文天祥、蘇東坡、李時珍、徐霞客等均到過此處。廬山寺、廟、宮、觀多達三百處,是我國佛教和道教的中心之一。廬山以避暑和冬遊勝地享譽海内外,其各國風格的别墅為中國名山所罕見。
廬山,作為著名的世界遺産地,曆經多年的開發建設,其在地理、資源和服務功能上的三大優勢進一步顯現。廬山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外險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間散布岡嶺26座,峽谷20條,岩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廬山奇特瑰麗的山水景觀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
廬山生物資源豐富。森林覆寫率達76.6%。高等植物近3000種,昆蟲2000餘種,鳥類170餘種,獸類37種。山麓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是“鶴的王國”,有世界最大的白鶴群,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座萬裡長城”。
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年平均相對濕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溫度16.9攝氏度,夏季極端最高溫度32攝氏度。良好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是廬山成為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
廬山地區早在六千年前,便有人類活動。長久以來,人們在這裡創造了内涵豐富、影響深遠的廬山文化。作為大禹時所做的《禹貢》及稍後的《上海經》,均有廬山古稱的記載。公元前126年,司馬遷“南登廬山”,并将“廬山”載入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東晉陶淵明、謝靈運、宗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陸續來到廬山,進行了傑出的文化藝術創作,使廬山成為中國田園詩的誕生地、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中國山水畫的發祥地。此後,李白、白居易、蘇轼、王安石、黃庭堅、陸遊、康有為、陳三立、胡适、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餘位詩人相續登山,寫詩4000餘首,其中名篇佳作燦若珠玑。
廬山“道釋同尊”。公元四世紀,高僧慧遠在廬山建東林寺,首創觀像念佛的淨土法門,開創中國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禅師竺道生在廬山精舍,開創“頓悟說”。天師張道陵,一度在廬山-;道教禅師之一的陸道靜,在廬山建簡寂觀,編撰藏道經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礎,并創立了道教靈寶派。
從公元四世紀至十三世紀,廬山宗教興盛,寺廟、道觀一度多至500處。1942年,世界佛教聯合大會在廬山召開。本世紀初,二十餘國的基督教教會彙集廬山。至今,廬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廟、道觀、教堂多座。
廬山的白鹿洞書院,建于公元940年,南宋時經朱熹重建擴充,成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代表中國近代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獨愛蓮之出污泥而不染”的周敦頤,在廬山蓮花峰下,也曾建立開創宋明理學成績顯著的濂溪書院。
廬山溫泉,晉代已是中國著名的醫療溫泉,廬山谷濂泉,唐代便備“茶聖”陸羽評為“天下第一泉”。建于公元1014年的廬山觀音橋,單孔石拱,屹立千年,完好無損。公元十六世紀後,藥物學家李時珍、地理學家徐霞客、開創中國植物志先河的吳其等也先後登上廬山,進行科學考察。
本世紀三十年代,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在廬山首先發現中國的第四紀冰川遺迹,創立了中國第四紀冰川的學說;中國植物學創始者之一的胡先嘯,曾詳細考察“廬山之植物社會”,在廬山建立了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中國第一座正規的植物園-廬山植物園。2001年,被中國列入“國家地質公園”的行列。
廬山是“以豐富的文化背景和美麗的自然環境并存的世界名勝”。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廬山出現了英、俄、美、法等18個國家風格的别墅近千幢,“代表了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本世紀三十年代,廬山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的“夏都”。1937年,-代表中國再次上廬山與蔣介石會談:稍後,發表了抗日的重要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三次登上廬山,主持召開了世人矚目的三次0中央會議。廬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養了廬山豐富的曆史文化,二者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充分展現了廬山作為天下名山的獨特的魅力。
1996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準許廬山以“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對廬山的世界性價值給予了充分的評價:“廬山的曆史遺迹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彙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與中華民族精神與文化生活緊密相聯的文化景觀!
<h1>鄱陽湖</h1>
鄱陽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流經南昌市。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僅次于青海湖。鄱陽湖跨南昌、鄱陽、九江跨南昌、建立、進賢、餘幹、鄱陽、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德安和永修等市縣。鄱陽湖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下接長江。豐水季節浪湧波騰,浩瀚萬頃,水天相連;枯水季節水落灘出,野草豐茂,蘆葦叢叢;湖畔峰嶺綿延,沙山起伏,沃野千裡,候鳥翩飛,牛羊倘佯。美麗富饒的鄱陽湖養育了世代生長居息湖畔的萬物生靈。。
通常以都昌和吳城間的松門山為界,分為南北(或東西)兩湖。松門山西北為北湖,或稱西鄱湖。湖面狹窄,實為一狹長通江港道。松門山東南為南湖,或稱東鄱湖,湖面遼闊,是湖區主體。鄱陽湖景色十分優美,擁有江南最密集的湖、最高貴的鳥、最多姿的水、最詩意的草。鄱陽湖是國際重要濕地,是長江幹流重要的調蓄性湖泊,在中國長江流域中發揮着巨大的調蓄洪水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是我國十大生态功能保護區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區之一,對維系區域和國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古稱彭蠡澤、彭澤、彭湖或彭蠡,在江西省北部。彙集贛江、修水、鄱江、信江、撫河等水經湖口注入長江。湖盆由地殼陷落、不斷淤積而成。形似葫蘆,南北長110公裡,東西寬50~70公裡,北部狹窄僅5~15公裡。在平水位(14~15米)時湖水面積為3,150平方公裡,高水位(20米)時為4,125平方公裡以上。但低水位(12米)時僅500平方公裡,以緻“夏秋一水連天,冬春荒灘無邊”,使數百萬畝湖灘地不能大量耕種,還易孳生草灘釘螺。
通常以都昌和吳城間的松門山為界,分為南北(或東西)兩湖。松門山西北為北湖,或稱西鄱湖。湖面狹窄,實為一狹長通江港道。松門山東南為南湖,或稱東鄱湖,湖面遼闊,是湖區主體。平水位時湖面高於長江水面,湖水北洩長江。經鄱陽湖調節,贛江等河流的洪峰可減弱15~30%,減輕了長江洪峰對沿岸的威脅。鄱陽湖及其周圍的青山湖、象湖、軍山湖等數十個大小湖泊湖水溫暖,水草豐美,有利於水生生物繁殖。産魚類100馀種,以鯉魚為主,其次為青魚、草魚、鲢魚、鱅魚。貝、螺産量也較豐。濱湖平原盛産水稻、黃麻、大豆、小麥,是江西省主要農業區。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該湖區受修河水系和贛江水系影響,枯水期水落灘出,形成草洲河灘與9個獨立的湖泊;豐水期9個湖泊融為一體,形成鄱陽湖水一片0。該地是遷徙水禽及其重要的越冬地,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稀候鳥及濕地生态系統。
鄱湖水清、龍蝦飄香,2011年7月,“鄱陽湖印象”采風活動在江西瑞昌舉行,首屆鄱陽湖龍蝦節持續升溫。本屆龍蝦節以“節慶創品牌、産業謀發展”為主題,旨在将自然生态的鄱陽湖小龍蝦品牌打響,推向全國。一直以來,鄱陽湖就是我國小龍蝦高産地,鄱陽湖以其清新的水質、豐美的水草締造出肚白、殼紅、原生态的鄱陽湖小龍蝦,赢得“一湖清水出好蝦”的美名。
鄱陽湖聚集了許多世界珍稀瀕危物種,并儲存了一定數目,是儲存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地方。保護區最為人們熟悉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鳥類。
鄱陽湖是白鶴等珍稀水禽及森林鳥類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白鶴是我國I級保護動物,野外總數大約為3,000隻。其中90%在鄱陽湖越冬。白枕鶴為我國二級保護動物,野外大約有5,000隻左右,其中60%在鄱陽湖越冬。珍貴、瀕危鳥類還有白鹳、黑鹳、白鶴、大鸨等國家I級保護動物;斑嘴鹈鹕、白琵鹭、小天鵝、白額雁、黑冠鵑隼、鸢、黑翅鸢、烏雕、鳳頭鷹、蒼鷹、雀鷹、白尾鹞、草原鹞、白頭鹞、遊隼、紅腳隼、燕隼、灰背隼、灰鶴、白枕鶴、花田雞、小杓鹬、小鴉鵑、藍翅八色鸫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浩渺的鄱陽湖在豐水季節,河湖一體,水天一色,一望無際,人在其中,猶如置身-;枯水季節,水落灘出,形成了廣袤的濕地草洲,構成了美麗的江南大草原;區内的沙山,高低起伏,延綿十餘裡,構成了壯觀的水鄉大沙漠。保護區所在的吳城鎮,曾與景德鎮、樟樹、河口并列為江西四大名鎮。
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春季有美麗的濕地,夏季有一望無際的湖水,秋冬季有珍貴的冬候鳥。冬季的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又迎來了一年中最盛世的候鳥季節。
<h1>廬山西海</h1>
廬山西海風景名勝區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西南部,地跨武甯、永修兩縣,是一處集亞洲最大土壩水庫、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佛教樣闆叢林、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為一體的山嶽湖泊型特大景區,于2005年經國務院準許設立。景區總規劃面積495平方公裡,由廬山西海湖區和雲居山兩大闆塊組成。廬山西海原名柘林水庫,水域面積308平方公裡,有3畝以上島嶼1667個,總容量80億立方米,平均水深45米,能見度11米,大氣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15萬個,屬國家一級水質、一級空氣。湖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有“水中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有被譽為養生之泉、長壽之源的原生态富礦溫泉。雲居山自古有“雲嶺甲江右,名高四百州”的美譽,主峰海撥969米。山頂蓮花城内的真如禅寺曆史悠久,迄今1200多年,是中國佛教曹洞宗發祥地,新中國佛教協會迄今五任會長就有四任源出于此,是以它又被譽為“新中國佛教領袖的搖籃”。寺内千年來秉持“農禅并重”的嚴謹禅風,1988年就被列為全國三大樣闆叢林之一。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上司下,在武甯、永修兩縣的大力支援下,廬山西海堅持“一個中心、四個基地”(禅山聖水養生中心,觀光休閑基地、水上遊樂基地、演藝會展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的發展定位不動搖,堅持“二年出形象,五年上台階”“二年創4A,五年創5A”的發展目标不動搖,堅持“五個突破,一個加強”“一手抓項目建設,一手抓主導經營”發展舉措不動搖,大力推進“3239工程”。攻堅克難、真抓實幹,景區工作取得了不少突破。
主要展現在“六個有”:一是有了立家之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廬山西海風景名勝區開發建設的意見》的10号檔案,為景區謀定了立家之策,一區兩縣總體在落實10号檔案要求。二是有了可種之田。按照“10号檔案”和“3239工程”,景區在重點打造一南一北即司馬與巾口二大旅遊碼頭、二大旅遊集鎮,并争取國務院準許了景區總規,住建部準許了二大旅遊集鎮4個控規,住建廳準許了12個項目規劃,有了幹事創業的平台。三是有了吃飯之碗。籌資1.2億元收購了神州通在西海湖區2個旅遊公司的全部股權,并按照10号檔案組建了注冊資金達2.51618億元、兩縣享有股權的“西海旅遊股份有限公司”,景區有了旅遊經營的主導權。四是有了下鍋之米。三年來,通過艱難的土地運作、政企合作、上級支援,管委會投資8億多元,企業投資近80億元建成、在建一批項目,并開始發揮效益。收購接管組建的“西海旅遊股份有限公司”頭年就實作遊湖上島22.2萬人次,是三年前即2011年的三倍。景區由此走上了正常發展的道路。五是有了安家之窩。通過“3239工程”的實施,景區有了一南一北二大碼頭,有了主導湖區經營的西海公司,有了自己的西海飯店。去年底,管委會正式搬入巾口辦公生活基地,徹底告别了租房辦公租店生活的尴尬,真正有了自己的家。六是有了發家之本。三年來,幹部包片區、推項目,講實幹、強督查,明獎懲、求實效,鍛煉了幹部,提升了士氣,為景區二次創業、更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5年,廬山西海繼續堅持發展定位、發展目标、發展舉措不動搖,自我加壓,乘勢而上,奏響了“大上項目、二次創業,全面建立5A景區”的行動号角,加速打造四大平台,做好做實主導經營,千方百計推進項目,從嚴從實帶好隊伍,努力把廬山西海打造成“中國最美的湖光山色”和“國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遊度假目的地。
<h1>修水南崖—馬家洲景區</h1>
南崖—馬家洲景區位于江西省修水縣城,由南崖(含黃庭堅紀念館、南崖碑刻等)、文峰塔、雲岩禅寺、修河峽谷棧道、老城修河段水域、馬家洲公園等景點構成,面積共1100餘畝。該景區經修河棧道和修河遊步道連為一體,形成了集山水、湖泊、人文一體的景區。1995年被評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2011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景區,2014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主要景點
南崖
南崖位于修水縣城修河南岸,景區東部南山崖處。素有“七百裡修江第一山”之美譽,曾是黃庭堅少時讀書遊憩之地。南崖有黃庭堅親手栽種的重陽木古樹,被列為國家一級名木古樹。
黃庭堅紀念館
黃庭堅紀念館占地45.29畝,位于修河南岸。是江西十大名人紀念館之一,為紀念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江西詩派”始祖黃庭堅而建, 1985年建成開館。已故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題寫館名,是全國唯一一家黃庭堅個人紀念館。
館内主要有濂山書院、黃庭堅書法碑廊、南崖石刻等。2006年被評為百姓喜愛的江西百景之一。2011年被評為江西省園林化機關。
修河峽谷棧道
修河被譽為中國最美的河流。修河棧道主要由南崖沿修河到洪坑河景觀帶的棧道,棧道兩岸山勢峻峭,景觀奇特,沿着棧道,途徑雲岩禅寺、南山茶樓、洪坑河景觀帶和修河浮橋,遊客可沿着修河棧道騎行進行遊覽。
馬家洲公園
馬家洲濕地公園,位于修水縣城南修河中央,四面環水,地形呈鯉魚形,頭東尾西,總面積430餘畝。園内按功能分為入口廣場區、濱水廣場區、老年康樂活動區、生态遊覽區、專類植物園區、兒童遊樂區、茶文化廣場區、生态停車區等八大區域。園内景觀綠化采用了點狀、塊狀、帶狀相結合,在最大限度保護利用原生态濕地和原有植物群落基礎上補植各類喬木以及地被植物,種植銀杏、香樟、廣玉蘭、八月桂、深山含笑等觀賞樹種73種,形成了生态完善合理,季相景觀豐富的生态遊覽觀賞區。同時,園内開辟有桃花園、梅花園、茶花園、桂花園、百竹園等植物群觀賞空間。整個公園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綠化率達到83.5%。
文化古迹
文峰塔
始建于唐(公元800年)的文峰塔是修水縣璀璨曆史文化的一顆明珠,也是千年縣城的唯一象征。清嘉慶九年甲子(1804),道光皇帝之師、本縣湯橋人萬承風為首等25名鄉賢,各捐銀三百兩集資重建,嘉慶十一年(1806)七月塔成,距今有200多年曆史。樓閣式石塔,底平呈六方形,七層,高20多米,有門窗,可攀登觀望。塔旁原建有文昌閣。文峰塔從公元1805年直到1966年“文革”被毀,曆經160多年的風風雨雨,一直聳立“東渡之陽,鳳渚之崗”,俯視修河滔滔東去。
重建後的文峰塔在南崖南面山上,總體設計仍保留其原來的個性特點,塔為實心磚石砌體結構,六角樓閣式仿木結構,共13級(存11級)。基座為正六邊形,周長22.8米,面積33平方米。第一層重檐,檐下設鬥拱,北有門洞。第二層到第七層逐漸遞減,每層4窗,皆單檐,下有陶質鬥拱承托。
雲岩禅寺
雲岩禅寺占地面積約50畝,建築面積約1000㎡。所有殿堂建築紅牆黃瓦,古色古香,更兼終日青煙缭繞,檀香彌漫,在周圍青山綠樹的映襯下,令人感到神秘而望而莊重。
據舊志記載,雲岩禅寺始建于唐朝德宗貞元二年(即公元786年),開山祖師昙晟是有名望的高僧。五代時期雲岩禅寺毀于戰亂。至宋代建立漸次修複,并與黃龍禅院等六座禅院并稱修水六大禅院,黃庭堅也和雲岩禅院有過交往。明代嘉靖年間州同林春澤曾為雲岩禅院題匾額“修江第一禅林”。解放後50年代末雲岩禅寺被毀。雲岩禅寺于1994年9月19日隆重開光,由釋法林住持主事,香客與遊人絡繹不絕。
<h1>西海灣景區</h1>
西海灣景區位于巴楚縣城東南,距縣城20餘公裡,是全國最大的一座平原水庫,水面面積174平方公裡,平均蓄水量10.5億立方米。2001年由農三師開始投資開發旅遊業,該景區水面開闊,天水一線,北側屹立着山體,西岸蘆葦垂柳簇擁,現開設有水上娛樂、遊樂等項目,是周邊遊客春、夏、秋三季休閑度假的好選擇。西海灣景區是武甯縣第一個由政府主導和投資的核心景區,總投資3億元。景區總面積60平方公裡,其中水域面積45平方公裡。
景區集山水景觀、湖泊水上遊覽、濕地景觀、水上娛樂于一體,水上觀光遊可沿途欣賞到河湖風光、城市風貌、橋梁文化、水上舞台傳統文化表演等諸多景光。
景區還設有垂釣、龍舟競渡,沙灘浴場、水上高爾夫、水上摩托艇沖浪、柳山觀光探險、沙洲露營等衆多互動項目,讓您盡情領略休閑雅緻和熱情奔放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