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每個大學生來說,某一本厚厚的教科書足以作為整個大學回憶的象征。
這可能是某一本你挂科後才反複揣摩的課本,當然也可能是一本厚得讓人望而生畏的課本。
對于許多有機化學的學生而言,《基礎有機化學》就是這麼一本足以充當身份證明的教科書。
《基礎有機化學》從1980年至今,已經陪着中國的有機化學教育走過37年。
這本書早已是好幾代人的共同記憶,大家都親切地稱呼它為“邢大學”,這是對最初的編寫者邢其毅先生的敬愛。
如今這本書已經編寫至第四版,“邢大學”加量不加價,成了“裴巨本”(另一位編寫人主導)。
盡管第三版出版時,邢其毅先生已經離世,但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暗含在這本書裡的故事與傳承。
1911年,邢其毅降生在天津城裡的一個書香門第。
父親曾是清末的翰林,那是一個需要通過鄉試、會試、殿試層層選拔的職位,隻有優秀進士才能進得了翰林院。
父親便靠着知識改變命運,自然也從不吝啬對邢其毅的知識教育。
他每天上私塾,放學後還對曆史方面的書籍愛不釋手,孜孜不倦地讀着。
清末翰林群像
到了讀大學選方向的時候,大家都以為邢其毅會朝着曆史方面繼續深入。
但他更希望成為一個對當時的祖國有幫助的人,仔細思索後,他選了輔仁大學的化學系。
畢業後他還申請到美國留學,在伊利諾伊大學讀博,拿到了博士學位。
随後他繼續奔赴當時的科學強國——德國,師從著名的有機化學家H.Wieland進行着蟾蜍毒素的研究。
邢其毅,輔仁大學畢業照
邢其毅的求學之路甚為平坦,年紀輕輕便在著名的Wieland實驗室中工作,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學術道路?
隻是他卻高興不起來,他的心始終和相距萬裡的中國在一起。
不多時,日本侵略者的槍口已經朝向那條病弱的東方巨龍,一場巨大的危機悄然降臨。
邢其毅始終牽挂着祖國,得知這些事情後,他毅然決定放棄優越的科研條件回國,要用自己的知識報國。
試驗中的邢其毅,當時國外的科研環境也還沒有太好
回國初期,他所能得到的科研條件非常糟糕,但天下難事都隻怕有心人。
他自己認為做過最成功的科研,是在抗戰期間,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完成了雲南河口金雞納樹皮含量的測定。
那時邢其毅回到國内,為了支援抗戰,他和團隊成員一起尋找抗瘧藥物。
當時科研環境極為艱苦,他們千方百計地收集雲南邊境河口地區的金雞納樹皮。
金雞納樹
金雞納樹也叫作奎甯樹,它的樹皮和根皮是提取奎甯和奎尼丁的重要工業原料。
奎甯能夠治療惡性瘧原蟲,在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标準清單上就寫有奎甯。
為了檢驗這一批金雞納樹的奎甯含量,他們團隊需要一個适合的實驗室。
但當時戰争年代,吃得飽睡得着才重要,哪有那麼完備的實驗室?
為了完成檢測,邢其毅想盡辦法湊足實驗器材,鍋碗瓢盆無所不用,這才成功完成了成分分析研究,為前線的軍人生命加了一道保障。
在新四軍時的照片
戰争越來越殘酷,在大後方用知識報國已經無法滿足邢其毅的赤子之心。
他冒着生命危險,穿越敵人封鎖線,來到了北解放區天長縣,加入了新四軍。
他就在那些浴血奮戰的軍人身後,為他們制藥、培養制藥的人才。
後來為了友善照顧家人,他将夫人錢存柔和兩個孩子都接了過來。
兩個孩子在戰士們的照顧下長大, 他和夫人則為軍隊生産數不盡的救命藥劑。
邢其毅在中國化學界,恐怕是唯一一個和新四軍挂上鈎的院士。
抗日戰争勝利後,邢其毅從前線回來,來到北京大學當農化系和化學系教授。
當時學校研究條件也沒有得到改善,他隻得到北平研究院去兼職,用那兒的實驗室進行研究。
他積極響應國家發展科學技術的号召,千方百計地開展有機化學科學研究。
他曾進行一項叫做麥克爾加成反應*的研究。
當時實驗所需的丙烯腈僅有幾瓶,為了合理利用起這幾瓶丙烯腈,他的每一次實驗都需要反複确認,做好準備。
最終,他先後合成了取代已内酰胺、β-5,5-二取代已内酰胺等一系列螺環化合物,其中不少還具有很好的藥理作用。
後來日本化學家佐藤也發表了與之成果相似的論文,但那已經是7年後的事情了。
*注:麥克爾加成反應在有機合成中利用不同的親核試劑,可以友善的生成碳碳鍵、碳氧鍵、碳氮鍵、碳硫鍵、碳硒鍵等等。是有機化學中的經典反應。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是邢其毅科研道路上的又一個裡程碑。
1921年,麥克勞德首次成功提取到胰島素,并應用于臨床治療,成為了192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1955年,桑格首次闡明了胰島素分子的氨基酸序列,同樣是以奪下195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而在這4年後,科學剛剛興盛的中國也有一批科學家投入到人工合成胰島素的工作中。
小瓶胰島素
邢其毅第一時間加入了這隻科研團隊中,他在實驗過程中,多次為一些技術難點提供思路,在長達6年的時間裡,他們始終是早出晚歸。
1965年秋天,當人工合成的蛋白質結晶胰島素首次誕生,所有人都激動得說不出話。
這一個至少諾獎提名級别的成功,證明了中國科學家在蛋白質和多肽化學合成領域步入世界先進行列,如何能夠不激動?
1963年,邢其毅在指導胰島素人工合成的研究
圍繞着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還曾有一段趣事。
在1978年9月,楊振甯得到一次提名諾獎的機會,他随即想到了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成果。
同一時期,中科院也收到來自瑞典皇家科學院的來信,希望中方推薦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
為了這件事,錢三強專門主持了評選會議,在衆多科研人員中選出一位代表人。
最後,197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硼化合物有機合成的工作者,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還是落選了。
李政道與楊振甯(右)
本來科學界的事情一般到了這也就結束了,但一批網民卻秀了一次清奇的腦回路。
他們杜撰多個版本,多是以政治因素作為主因,例如上頭覺得資本主義的獎不能要;集體社會必須集體領獎,研究所上下100人都得領獎;資本主義打壓中國等等。
這些内容謬誤卻廣為人知的版本,讓知道實情的人們哭笑不得。
能找到嗎?倒數第二排排邊上
随着科研環境的改善,邢其毅還做出了許多其他的科研成果。
他曾設計一種更加便利更加适合規模化生産氯黴素的方法,雖然因為經濟因素無法開展,仍被授予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他還對中醫藥材中許多動物藥材十分關注,他用化學方法,對藥材進行多肽成分的研究,闡明他們的藥理。
對我國特有天然産物的研究也是他的主要科研工作,他曾組織開展花果香氣成分的研究,不少成果都應用與香料工業上。
課堂上的邢其毅
邢其毅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有機化學家,同時他還是一位享譽盛名的教育家。
他曾說過建國後最大的遺憾就是隻有5年多一些的時間搞科研,其他的時間基本都用在教學上了。
他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那時隻要有機會,大家就都想來他的課堂聽上一節。
這些在他指導下學習,又或是許多他隻有一面之緣的學生,不少都成為個别領域的專家。
他最注重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感化”學生,讓他們自己想要深入探索化學。
他總是旁征博引,将一個問題講透,再留下一個耐人深思的問題。
《有機化學》邢其毅
但真正讓他被那麼多未曾謀面的學生記住的,還是那些由他編寫的教材。
上世紀50年代,他編寫的《有機化學》是我國第一本自己編寫的有機化學教科書。
随後,邢其毅又組織了《基礎有機化學》第一版的編纂工作,這本書的優秀之處都在其内容豐富、材料新穎。
劉平(左)、邢其毅院士(中)及夫人錢存柔教授(右)
邢其毅完成了這本優秀教材前兩版的編寫工作,隻可惜未能見到第三版發行。
《基礎有機化學》如今已經出第四版,編寫工作已經沒有邢老先生的參與。
書裡每一行字他都必然熟悉,因為這本書中暗含着他所有的精神和願望。
2000年,邢其毅與他孫女邢绯的合照
如果細心,就會發現每一版本的“邢大學”,編輯一欄的第一個人名都是“邢其毅”。
這或許暗含着大家的緬懷:邢大學永遠都是邢大學。
*參考資料
邱明華. 追憶恩師邢其毅先生[J]. 大學化學,2011,26(05):6-7.
戴乾圜,花文廷. 邢其毅[J]. 化學教育,1998,(01):42-45.
靈活. 跨越人生新高度——訪著名有機化學家、教育家邢其毅[J]. 科技與經濟畫報,1997,(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