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10歲北大化學:為國培養人才近兩萬名,多人已成院士

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

12月19日,澎湃新聞從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創立110周年紀念大會上獲悉,110年來,北大化學學科已為國家培養了近20000名化學專業人才。其中大學畢業生約14000名;研究所學生約6000名,包括博士生2800餘名。

110歲北大化學:為國培養人才近兩萬名,多人已成院士

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創立110周年紀念大會現場。 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 攝

從這裡走出的唐敖慶、曹本熹、申泮文、何炳林、陳茹玉、張滂、鄒承魯、鈕經義等學子相繼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有關近十年的畢業生情況的調查顯示,該學院2011-2020屆大學畢業生共計1462人,其中79%的人選擇了出國或保研;12%的人選擇了直接就業,去向主要集中在基層選調、教育機構等領域;另有部分畢業生選擇了靈活就業。同期,該學院研究所學生畢業生中,碩士生占比較小,畢業去向以升學為主;博士生畢業去向以繼續深造、學術科研機構和專業相關企業為主,另有部分畢業生選擇去往西部基層政府機關及國有企事業機關工作。

北大化學學科肇始于1910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格緻科化學門,并于1919 年成立北京大學化學系,1994年更名為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簡稱北大化學學院)。

110年的發展曆程中,北大化學成績斐然。

1959年開始,邢其毅院士帶領北大化學系師生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和有機化學研究所合作,開展了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的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于1965年9月完成。1982年7月,此項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上世紀70年代起,徐光憲院士在稀土分離理論及其應用、稀土理論和配位化學、核燃料化學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建立的串級萃取理論徹底改變了稀土分離工藝從研制到應用的試驗放大模式,實作了設計參數到工業生産的“一步放大”,使我國實作了從稀土“資源大國”到“生産大國”的飛躍,被國際稀土界稱為“中國沖擊”。

北大校長郝平在紀念大會上回顧了北大化學一路走來取得的成績,并代表學校對北大化學學院今後的發展提出了三點希望。他表示,希望北大化學學院服務國家戰略,搶占科技前沿,堅持技術學科和應用學科并重,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創造更多的突破性成果;堅持立德樹人,為民族振興、國家發展培養更多有理想、有信念、專業基礎紮實、熱愛科學研究的拔尖創新型人才;優化學科體系,加強協同創新,增強内涵式發展活力。

責任編輯:蔣晨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