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一座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四千多年建城史以及一千五百多年建都史的曆史文化名城,締造了無數中華文明的傳奇。“山南水北為陽”,洛陽因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夏都斟鄩、商都西亳、東周王城、漢魏洛陽城、隋唐洛陽城五大都城遺址沿着洛河一字排開,舉世罕見。百餘位帝王在此執政。今天就說說東周赧王姬延。

周赧王姬延(? -公元前255年)前314年—前255年在位60年。姬姓,名延,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人。姬延在位時期,東周王室已分為東周、西周兩小國。姬延初居“東周”(即成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欲入東周試舉周鼎,命右丞相樗裡疾率領兵車百乘先至東周國,試探東周反應。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樗裡疾把周赧王逐出王宮,強遷至“西周”(即王城)。周赧王六十年(前255年),一百多歲的周赧王悲憤而死,秦滅東周公國。
東周列國西部的秦國,素有一統中原的野心。到了秦武王時期,更是如此。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嬴姓趙氏 ,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前311年—前307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重武好戰,早有問鼎中原之志。秦武王剛剛繼位,就急于開始統一中原的步伐。秦統一中原就必須掌控“周道”的暢通,這樣才可以保證物資與兵員的順暢。這個“周道”是西周在鎬京(今西安地區)和洛邑(今洛陽)之間修的國道,“周道”也就是後來的崤函古道。這個“周道”的關鍵部位是宜陽,是秦國東進最為重要的障礙。宜陽位于洛河與連昌河的交彙處,是陸路轉水路的起點,是綿延山谷到平原的地方,是“周道”的咽喉。宜陽屬于南韓。秦伐韓宜陽,必先破韓魏聯盟。前308年秋,甘茂出使魏國,建立秦魏聯盟,魏國答應出兵助秦,共伐南韓。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派甘茂帥秦軍攻打宜陽。宜陽城牆堅固,人心齊,甘茂攻打了五個月未能攻下。秦武王增兵五萬,派烏獲前往協助甘茂。甘茂也拿出自己的家産賞給部下,秦軍果然士氣大振,随機攻克宜陽孤城,斬首六萬。秦軍也打開了通向中原的大門。秦武王大喜,到宜陽視察。在大臣的鼓動下,秦武王派樗裡子帶着一個上百輛的車隊來到了都城洛邑。秦武王見到了周天子周赧王姬延,秦武王霸道地向周赧王姬延提出了要看看權利象征的九鼎。周赧王姬延非常為難,秦武王就示意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人展示蠻力,秀肌肉。周赧王姬延吓得腿打哆嗦,無奈地同意了秦武王忤逆的要求。秦武王在宗室人員的帶領下直奔周室太廟,見到了心儀已久的九鼎。九個碩大的寶鼎一字排列在殿堂之内,九鼎代表荊、梁、雍、豫、徐、青、揚、兖、冀九州。喜好角力的秦武王走到了雍鼎前,就有了舉鼎的想法。為了穩妥期間,秦武王先讓大力士舉舉看。隻見大力士用盡了吃奶的力氣才把雍鼎搬離了地面。秦武王看到這樣,就有了舉起雍鼎的信心。殊不知,這些大力士平時和秦武王比試角力,都是故意讓秦武王當第一的。隻見,秦武王束緊腰帶,大踏步上前,深吸一口氣,使出渾身神力,鼎僅僅被舉起半尺。用盡力氣的秦武王想放下大鼎時,已經沒有了力氣,隻看到,身子一歪,鼎落掉落在地面,砸到左腿上,慘叫一聲,秦武王右腿骨頭已被壓碎,鮮血直流。很快,秦武王氣絕而亡。
公元前255年,周赧王郁憤而終。王朝國權落到了西周公與東周公手裡,西周公據洛陽,東周公據鞏邑。其後不久,西周文公姬咎逝世,西周一地的群眾就紛紛向東方逃亡。秦國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寶,西周滅亡。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滅掉東周國,周王朝的祭祀從此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