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族篇
<h1 class="pgc-h-arrow-right">孟獲</h1>
(五星)南蠻強襲
《三國志》中沒有孟獲的任何事迹。東晉史學家習鑿齒撰寫的《漢晉春秋》對孟獲有一些記載:劉備死後,孟獲追随雍闿作亂,孔明南征,擒獲了孟獲,馬谡建議孔明釋放孟獲,以收取民心。後來南中平定,孟獲随孔明入成都,擔任禦史中丞。
《三國演義》中對孟獲進行了非常豐富的描寫,說他是南蠻之主,被孔明七擒七縱,最終臣服蜀漢。
<h1 class="pgc-h-arrow-right">祝融夫人</h1>
(五星)火獸沖鋒
《三國演義》中的虛構人物,正史無記載。
小說中為南蠻王孟獲之妻,帶來洞主之姐,相傳為火神祝融氏的後裔。武藝高強,善使飛刀,百發百中。孟獲第五次被釋放後,在三江城一戰出場,擒蜀将張嶷、馬忠,後被馬岱擒獲。在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之後,随孟獲歸順蜀漢。
<h1 class="pgc-h-arrow-right">木鹿大王</h1>
(五星)夔吼象踏
南蠻八納洞洞主,精通法術,以大象為坐騎,能呼風喚雨,可驅使猛獸作戰。
孟獲第五次被釋放後,帶來洞主推薦木鹿大王。與蜀軍初次交戰,用驅獸之術擊敗趙雲、魏延。後被孔明用噴火車打敗,木鹿大王死于亂軍之中。
<h1 class="pgc-h-arrow-right">朵思大王</h1>
(四星)疫箭攔江
南蠻秃龍洞的元帥,孟獲弟弟孟優的朋友,據說是南蠻第一智者。孟獲第四次被孔明釋放後,弟弟孟優推薦了朵思大王。朵思大王借助秃龍洞地形優勢,阻攔蜀軍,逼迫蜀軍進入瘴氣密布的死路,且此路存有四眼毒泉(啞泉、滅泉、黑泉、柔泉)蜀軍一旦進入,再難生還,孟獲大喜,遂終日與朵思大王宴飲。
之後孔明果然陷入死地,幸得伏波将軍馬援顯靈,派遣山神指引蜀軍脫困。孔明跟随山神指引,找到了孟獲的兄長孟節,在其指點下,成功走出了死地。而孟獲等人也被欲投降孔明的楊鋒洞主擒獲。
孟獲等人第五次被釋放後,朵思大王受命把守三江口,其手下多用弩箭,箭簇皆用毒藥浸泡,觸之即皮肉潰爛,見五髒而死,蜀軍攻城受阻。後被孔明用積土成山之法攻破城池,朵思大王死于亂軍之中。
<h1 class="pgc-h-arrow-right">孟優</h1>
(四星)愚勇
孟獲的弟弟,生性狂妄自大,自視武力超群,作戰勇猛,不願受漢人統治,跟随孟獲起兵造反。自認謀略高超,多次向孟獲獻計攻蜀,但都被孔明識破。曾向孟獲推薦朵思大王,後與孟獲一起歸順蜀漢,永不背叛。
<h1 class="pgc-h-arrow-right">帶來洞主</h1>
(四星)僞刺
南蠻王孟獲之妻祝融夫人的弟弟。跟随孟獲起兵反叛,孟獲第五次被釋放後,向孟獲推薦木鹿大王,後被孔明用噴火獸打敗。接着帶來洞主獻計假裝擒獲孟獲及夫人來投降,欲借此接近孔明,将其刺殺,後被孔明識破,孟獲第六次被釋放。帶來洞主不死心繼續向孟獲推薦兀突骨的藤甲軍,結果被孔明在盤蛇谷燒個幹淨,孟獲再次被擒。釋放後,孟獲決定歸順蜀漢,帶來洞主跟随投降。
<h1 class="pgc-h-arrow-right">金環三結</h1>
(四星)莽撞
蠻王孟獲部下三洞元帥(金環三結、董荼那、阿會喃),金環三結為第一洞元帥,奉孟獲之命出戰蜀軍,被趙雲魏延偷襲其營寨,路遇趙雲,不知深淺,直接與趙雲對戰,被趙雲一槍刺于馬下,當真是莽撞至極。
<h1 class="pgc-h-arrow-right">兀突骨</h1>
(五星)藤甲突擊
孟獲第六次被孔明釋放後,帶來洞主向孟獲推薦兀突骨:烏戈國國主,身長丈二(漢尺約合現在2.77米),不食五谷,以生蛇惡獸為飯。身有鱗甲,刀箭不能侵。兀突骨乘騎巨象,頭戴日月狼須帽,身披金珠纓絡,兩肋下露出生鱗甲,眼目中微有光芒。其手下有三萬“藤甲軍”,皆穿特制藤甲,刀槍不入。後被孔明以誘敵之術引入盤蛇谷,火燒藤甲軍,全軍覆沒,兀突骨也死于大火。
<h1 class="pgc-h-arrow-right">花鬘</h1>
(四星)花中秀
古典戲曲《龍鳳巾》(一名《化外奇緣》)中的人物,正史無記載。
蠻王孟獲與祝融夫人的女兒,關羽之子關索的夫人之一。自幼習武,弓馬娴熟,孔明南征時,跟随父母對抗蜀軍,不幸被關索俘虜,二人遂産生情愫,卻因為陣營的不同,備受煎熬。最終孟獲臣服,孔明親自為二人主持了婚禮。
花中秀
在關于關銀屏的民間傳說中,他的名字叫花中秀,與關索其他幾位夫人鮑三娘、王桃、王悅都被關索之姐關銀屏編入自己的女兵營中。
<h1 class="pgc-h-arrow-right">轲比能</h1>
(五星)明法禦狄
三國時期的鮮卑首領之一。
轲比能時期,曹魏勢力強盛,白狼山一戰令烏桓遭受了沉痛打擊,使塞外各民族為之膽寒。是以早期的轲比能等鮮卑部落首領都臣服中國,向中原朝廷納貢。田銀、蘇伯在河間反叛時轲比能還率部随閻柔平叛。
後與烏桓無臣氐聯合斬殺了扶羅韓,吞并其部落并反叛,曹操之子曹彰奉命讨伐,戰敗後轲比能再次臣服中原,曹丕稱帝後,轲比能進獻良馬,得封附義王。
轲比能與步度根、素利等部不斷發生兼并戰争,勢力逐漸增大,曹魏擔心轲比能統一鮮卑後難以制約,于是田豫、牽招、梁習等魏将多次出兵幹預,轲比能為此遭受沉重打擊,心懷怨恨。他獻書與魏帝曹丕,表達忠心,以麻痹曹魏朝廷,使之放松警惕。轲比能部勢力愈加強盛,不久素利病死,轲比能就剩下步度根這一個敵人了。孔明北伐時還曾與之聯合,後被牽招所阻。轲比能後來說服了步度根,雙方合兵一處劫掠并州,後被曹魏大将秦朗(曹操的養子)擊敗,洩歸泥投降,步度根損兵折将被轲比能殺害,部衆被其吞并,至此東部鮮卑轲比能一家獨大,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曹魏幽州刺史王雄上任後為解決這個問題,派刺客韓龍将之刺殺,雖然手段不高明,但是效果顯著。鮮卑部落因轲比能之死再次分崩離析,陷入混亂。曹魏邊境得以安甯。
明法禦狄
轲比能初為一個小部落的首領,他英勇善戰,執法公平,搶掠所得财物,他都平均配置設定,當着衆人面處理完畢,從不私貪,是以深受部下擁戴。中原大亂後,大量漢人為躲避戰火向北方逃奔,轲比能将這些人進行了妥善安置,并向他們學習漢人先進的文化,還在部落内推行漢化,促進了鮮卑族的進步與北方的民族融合。
<h1 class="pgc-h-arrow-right">步度根</h1>
(四星)北狄互伐
步度根是鮮卑大王檀石槐的後代,魁頭的弟弟,兄長死後,步度根成為魁頭部的首領。當時中部鮮卑有三大勢力,分别為步度根、轲比能、素利。步度根一直比較親魏,曹丕登基後進獻良馬得封歸義王。
中原朝廷對塞外蠻族的政策從來都是令其互相攻伐,使其永遠處在分裂混亂狀态。轲比能與能臣氐結盟斬殺其二哥扶羅韓後叛漢,步度根自此與轲比能結怨,雙方多次攻伐。曹魏邊将适時出擊,維持鮮卑族的分裂互伐狀态。後來轲比能部越見強大,于是步度根私下策反了洩歸泥,二人沖突更深。再後來随着時局的不斷變化,步度根最終在轲比能的說服下,答應了合作,合兵一處劫掠并州,後被曹魏大将秦朗(曹操的養子)擊敗,洩歸泥投降,步度根被轲比能殺害,部衆被其吞并。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丘力居</h1>
(四星)寇略四州
遼西烏桓大人丘力居在黃巾之亂後與中山相張純及泰山太守張舉結盟,于幽州起兵反叛,寇略青、徐、幽、冀四州,殺略吏民。後公孫瓒奉命讨伐,被丘力居大敗。幽州牧劉虞到任後,招降安撫,丘力居請降,死後以兒子樓班年幼,令從子蹋頓統領部衆。
<h1 class="pgc-h-arrow-right">樓班</h1>
(四星)遠射
遼西烏桓大人丘力居之子,其父死後,因年幼未能繼位,從兄蹋頓繼位。成年後難樓、蘇仆延等率其部衆奉立樓班為單于,蹋頓退位為王。袁紹死後,袁尚袁熙投靠蹋頓,企圖重奪冀州。後曹操北伐烏桓,白狼山一戰大敗烏桓,蹋頓戰死,樓班與袁氏兒子逃奔遼東太守公孫康,被一同斬殺,獻予曹操。
胡人擅騎射,這個技能沒啥好解釋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迷當大王</h1>
(四星)去縛犒軍
羌族首領,事迹不詳。
《三國演義》中,姜維北伐時,結好羌王迷當,令其引兵同伐曹魏。司馬昭領兵與姜維對戰,被圍困于鐵籠山。為營救司馬昭,魏将陳泰(陳群之子)詐降迷當,引誘迷當偷襲魏寨,後伏兵四起,迷當被擒。郭淮親自去除迷當身上的束縛,好言相勸,讓迷當幫助魏軍解鐵籠山之圍。迷當從之,郭淮等人僞裝成羌兵進入姜維大帳,然後發動突然襲擊,蜀軍大亂,鐵籠山之圍得解,郭淮在混亂中被姜維射殺。事後,司馬昭犒勞羌兵。
<h1 class="pgc-h-arrow-right">俄何燒戈</h1>
(四星)叛羌急襲
三國時羌族首領。曹芳繼位當年,俄何燒戈連同諸羌叛魏,圍攻城邑,南聯蜀軍。後被魏将夏侯霸、郭淮率軍平叛,俄何燒戈戰敗被殺。
《三國演義》中俄何燒戈為羌王迷當的手下,跟随迷當幫助蜀國。後中了陳泰的詐降之計,被困不得脫身,于是自刎而死。
<h1 class="pgc-h-arrow-right">徹裡吉</h1>
(四星)歲貢固疆
小說中為西羌的國王。自曹操為漢丞相以來,年年入貢,以穩固兩國關系,使邊境免于戰火。孔明伐魏,魏都督曹真派人向羌王求援,國王徹裡吉于是命雅丹丞相與越吉元帥起羌兵15萬攻打西平關,後被蜀軍大敗,越吉元帥陣亡,雅丹丞相被俘,孔明将所繳獲的羌兵及辎重,盡皆給還雅丹丞相,并放其回國。徹裡吉感蜀恩義,與之結盟。
<h1 class="pgc-h-arrow-right">越吉</h1>
(四星)羌帥釁敵
小說中為西羌國王徹裡吉的大元帥,奉命讨伐蜀漢。初戰蜀軍即挑釁關興,若非關羽鬼魂相救,險将關興斬殺。後天降大雪,被孔明以誘敵之計引入埋伏,為關興所殺。
<h1 class="pgc-h-arrow-right">劉豹</h1>
南匈奴首領。冒頓單于之後,南匈奴單于于扶羅之子,前趙光文帝劉淵之父。于夫羅死後,劉豹叔父呼廚泉繼位,任命劉豹為左賢王。後來,曹操将呼廚泉的兵衆分為五部,任命劉豹為左部帥。劉豹去世後,西晉朝廷任命劉豹之子劉淵為代理左部帥。五胡亂華後,劉淵建立十六國中的漢趙(前趙)政權。

孟獲
大漢篇
<h1 class="pgc-h-arrow-right">漢靈帝</h1>
(五星)帝臨回光
漢靈帝劉宏是東漢第十二位皇帝。漢桓帝死後,因無子嗣,窦皇後與大将軍窦武密謀立劉宏為帝。
漢靈帝劉宏是中國曆史上昏君的典型。他在位期間,重用宦官、外戚,施行黨锢,朝政糜爛;巧立名目,搜刮錢财,賣官鬻爵,耽于享樂。如此施政,最終導緻天下大亂,烽煙四起,大漢王朝先後出現了黃巾起義、涼州叛亂、幽州叛亂。頻繁的叛亂終于讓漢靈帝從安樂窩中走了出來,他開始署理朝政,檢閱軍隊,安排平叛,一改往日昏庸無道的形象,然而一切都晚了,他的這些行為就好似“回光返照”,沒堅持多久漢靈帝就駕崩了,年僅三十三歲。
<h1 class="pgc-h-arrow-right">何太後</h1>
(五星)母儀浮夢
何太後出身南陽一屠戶之家,是漢靈帝的第二任皇後,少帝劉辨的生母。大将軍何進與車騎将軍何苗的妹妹。
何皇後年輕時被選入宮中,得到漢靈帝臨幸,生下皇子劉辨,得封貴人。後來漢靈帝的皇後宋皇後因被誣陷行巫蠱之事遭到廢黜,最終憂郁而死。何皇後得以被立為第二任皇後。
何皇後善妒,王美人生下劉協後,何皇後盛怒之下令人将其毒殺,為此漢靈帝幾乎要罷黜何皇後,後在宦官們的堅決勸阻下才罷休。劉協被交由漢靈帝的母親董太後親自撫養。
漢靈帝死後,劉辯繼位,何皇後成為了何太後,并臨朝聽政。董太後在靈帝生前多次勸說立劉協為太子,為此何太後一直懷恨在心,如今大權在握,于是夥同兄長何進、何苗一起逼死了董太後的侄子董重,董太後也因為憂郁恐懼而死。十常侍之亂後,董卓進京,廢黜了劉辨,立劉協為帝,不久母子倆就被董卓派人毒殺。本想母儀天下,不想卻是浮華一夢。
<h1 class="pgc-h-arrow-right">王美人</h1>
(四星)飲鸩之怨
本名王榮,漢靈帝的妃子。王榮身姿豐滿,容貌美麗,聰明機敏而有才智,會書寫算數。起初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選入宮,封為美人。何皇後為人善妒,王美人懷孕後因為畏懼,想把孩子打掉,但是胎兒頑強,并未流産,于是放棄了打胎。劉協出生後,何皇後怒極,派人用毒酒鸩殺了王美人。漢獻帝登基後,追封王美人為靈懷皇後。
<h1 class="pgc-h-arrow-right">十常侍</h1>
(五星)亂政
漢靈帝時,以張讓、趙忠為首的宦官集團禍亂朝政,由于都在宮中擔任中常侍的職務,是以被稱為“十常侍”。
漢靈帝死後,少帝繼位,何太後臨朝聽政,外戚何進與十常侍之間的沖突愈演愈烈,何進欲召董卓丁原等外軍入京,逼迫太後誅殺宦官,得知此事後張讓等人為求活命,用計誘殺了何進,而袁紹、袁術等人是以率兵入宮将宦官誅殺殆盡,張讓等人投河自盡,董卓進京後穩定局勢,結束了十常侍之亂。
長達百餘年的東漢外戚與宦官的争鬥就此結束,董卓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
十常侍
<h1 class="pgc-h-arrow-right">獻帝</h1>
(四星)衣帶密诏
漢獻帝劉協,東漢末代皇帝,漢靈帝劉宏次子,母親王美人,漢少帝劉辨異母弟弟。
劉協幼年被董太後撫養,時稱“董侯”。劉辨年少舉止輕浮,缺乏國君的氣質,而劉協卻因董太後的教導有方,舉止端莊,深得漢靈帝喜愛。但是由于劉辨年長于劉協,又是嫡出,是最符合宗法制的繼承人,為此靈帝始終下不了決心,直到病逝。
十常侍之亂後,董卓入京把持朝政。他自認為與董太後同族,而劉協是董太後撫養,加之劉協能力氣度遠超劉辨,更重要的是劉協隻有九歲,于是董卓廢掉少帝劉辨,改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從此劉協開始了他作為傀儡皇帝的漫長生涯。
先是被董卓強行遷都長安,董卓死後又來了李傕郭汜,長安大亂後,輾轉逃回洛陽後被曹操挾持,遷都許昌。之後的二十多年,一直活在曹操的陰影下,成為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傀儡,沒有一絲自主的權利。曹操死後,曹丕繼位,直接逼迫劉協禅讓,被封為山陽公,十多年後壽終正寝。
衣帶密诏
漢獻帝入許昌後,随着年齡的增長,帝王意識逐漸覺醒,已經難以忍受曹操的大權獨攬,他希望奪回權利。于是用鮮血書寫诏書,将之藏于衣服的系帶裡,秘密賜予車騎将軍董承(董太後的侄子)。董承以此聯合種輯、吳碩、王子服、劉備、吳子蘭等人欲謀殺曹操。官渡之戰前,事情敗露,董承等人滿門盡皆伏誅。劉備因逃的早,幸免于難。後來劉備被曹操擊敗,逃奔袁紹,将衣帶诏之事告知,于是袁紹以奉衣帶诏名義讨伐曹操,官渡之戰爆發。
<h1 class="pgc-h-arrow-right">伏壽</h1>
(四星)亂離中宮
漢獻帝繼位後,被選入宮成為貴人。之後跟随獻帝東奔西逃。衣帶诏事情敗露後,曹操要殺董貴人(董承的女兒),獻帝以董貴人有孕在身為由,請求免死而不得。付皇後眼睜睜看着這一切,心懷恐懼,寫信給父親伏完,希望他能鏟除曹操。但是伏完終究害怕曹操,直到去世前也沒敢動手。很多年後,這個秘密被洩露,曹操大怒,要求獻帝廢黜伏皇後,并拟定诏書,說伏皇後以卑賤之身得登皇後尊位,二十四年不修文德,陰險毒辣,禍亂宮廷,當廢黜其皇後身份,驅逐出中宮(皇後寝宮)。漢獻帝對此毫無辦法,隻能眼看着伏皇後被禦史大夫郗慮、尚書令華歆帶走處死,其所生的兩位皇子皆被毒殺。
<h1 class="pgc-h-arrow-right">曹節</h1>
(四星)身佑廢皇
曹節為曹操的女兒,與自己的兩個姐妹一同嫁給了漢獻帝。伏皇後被殺後,曹操要求漢獻帝冊立曹節為第二任皇後。曹操死後,曹丕繼位,向漢獻帝索要玉玺,欲受禅稱帝。漢獻帝為此向曹節哭訴,曹節聽後大罵獻帝:“你說我兄長是篡國之賊,你先祖漢高祖劉邦隻是沛縣一嗜酒匹夫,無名小輩,尚且劫奪秦朝天下。我父親掃清海内,我兄長屢有大功,有何不可為帝?你即位三十多年,如果沒有我父親、兄長,你早就粉身碎骨了”。
劉協被封為山陽公後,曹節始終跟随,護佑這個廢皇帝平安終老,直至病逝。
<h1 class="pgc-h-arrow-right">盧植</h1>
(五星)将傾支柱
盧植是漢末三将之一,東漢著名的著名的經學家、軍事家。
盧植性格剛毅,胸懷大志。好飲酒且酒量驚人,據說能飲一石(約合現在57斤,應該是誇張的說法)。年少拜大儒馬融為師,博古通今,在經學上頗有造詣。學成後回涿縣教學,公孫瓒與劉備都曾在其門下學習。
盧植文武雙全,曾兩次平定九江蠻族叛亂。黃巾起義時為盧植被任命為北中郎将,率軍與張角交戰,後被誣陷下獄。皇甫嵩平定黃巾後,力救盧植,于是複任為尚書。又因上谏激怒董卓被免官,隐居上谷軍都山,後被袁紹請為軍師。初平三年(192年),盧植去世。其子盧毓繼承家業,并讓“範陽盧氏”成為五姓七宗之一。
盧植在東漢大廈将傾之際,挺身而出,挽救江山社稷,堪稱國之柱石,可惜孤木難支,東漢王朝最終滅亡。
<h1 class="pgc-h-arrow-right">朱儁</h1>
(五星)西鄉武功(四星)節鎮關東
朱儁是漢末三将之一,東漢名将。
朱儁出身寒門,父親早亡,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朱儁侍母至孝,為人輕财好義,在當地頗有聲望,後被舉為孝廉入仕。朱儁軍事才能出衆,曾任交州刺史,剿滅梁龍叛亂。黃巾之亂後被任命為右中郎将,與皇甫嵩一起出征,剿滅黃巾賊。黃巾起義後,各地農民起義不斷。黑山黃巾侵擾河内時,朱儁奉命擊退了張燕。董卓亂政後,朱儁逃出洛陽,多番召集義師讨伐董卓,但都無功而返。李傕郭汜掌權後,朱儁受诏入朝,長安大亂後朱儁受命說服郭汜與李傕和解,郭汜不肯,扣留朱儁等人為人質,朱儁氣憤難當,當晚發病而死。
西鄉武功
朱儁在讨伐黃巾起義中,戰功顯赫,被朝廷冊封為西鄉侯。
節鎮關東
李傕郭汜掌權後,朱儁受诏入長安,先是接替周忠為太尉,錄尚書事。後因故被免職,不久又被任命為代理骠騎将軍,持節鎮撫關東,但未出行。
<h1 class="pgc-h-arrow-right">皇甫嵩</h1>
(五星)京觀壘冢(四星)猛火
皇甫嵩是漢末三将之一,東漢名将。
皇甫嵩出身将門世家,自幼習武,弓馬娴熟。初被舉孝廉、茂才入仕,父親去世後離職。黃巾之亂時朝廷任命皇甫嵩為左中郎将,令其剿滅黃巾賊。皇甫嵩不負皇命,先後鎮壓颍川、汝南、陳國、蒼亭等地黃巾軍。盧植被陷害入獄,董卓繼任後又被擊敗,皇甫嵩臨危受命,北上讨伐張角。
皇甫嵩鎮壓黃巾,威震天下,而當時朝政日非,海内空虛,漢陽人閻忠勸他稱帝,皇甫嵩不用其計。
涼州王國叛亂時,漢靈帝任命皇甫嵩為左将軍将之剿滅。董卓掌權後,皇甫嵩被陷害,後因兒子皇甫堅壽求情,免除一死。董卓死後皇甫嵩再次入朝,李傕郭汜為禍長安時病逝。
京觀壘冢
皇甫嵩北上冀州後,相繼消滅了大量黃巾軍主力,最後在下曲陽斬殺張寶,俘殺十餘萬人。皇甫嵩命人将十數萬的屍骨築成“京觀”(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冢)以彰顯武功,警示世人。
猛火
在剿滅颍川黃巾波才時,朱儁戰敗,皇甫嵩退守長社,波才率軍圍城。經過觀察,皇甫嵩發現賊軍依草結營,可用火攻破敵,遂指令軍士準備引火之物,于大風之夜放火燒營,黃巾軍大亂,被官軍擊破。
<h1 class="pgc-h-arrow-right">張奂</h1>
(四星)威震北疆(四星S2)智取仁守
張奂是涼州三明(皇甫規、張奂、段颎)之一,東漢名将。
張奂在少年時遊學三輔,師從太尉朱寵,研習《歐陽尚書》。張奂認為《牟氏章句》重複的話較多,于是自行删改,從四五十萬字減為九萬字。因舉賢良入仕,常年鎮守北疆,在東漢的對外戰争中功勳卓著,曾鎮壓南匈奴叛軍;平屠各、烏桓之亂;屢破東羌、先零羌,使大漢北方得以安定。
漢靈帝即位後張奂入朝,适逢外戚窦武與宦官曹節争鬥,張奂不明就裡,被宦官利用,以為窦氏叛亂,于是率軍圍攻大将軍窦武,迫使其自殺,太尉陳蕃也被宦官殺害,直接導緻了第二次黨锢之禍的發生。事後了解真相的張奂自責不已,拒受封侯,又上疏為窦武等人伸冤,後因得罪宦官被誣陷結黨而罷官。
自此張奂結束了自己的仕途生涯,歸居故鄉,授課教學,著書立說,不再出仕。後死于家中,終年七十八歲。
威震北疆
張奂前半生一直為大漢鎮守北方,多次打敗各族的反叛作亂,威震北疆,令各族不敢再犯邊境,使大漢北方得以安甯。
智取仁守
張奂每次擊敗外族叛亂後,都未大開殺戒,反而以恩撫招降為主,在他的管轄範圍内,他都施行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人民負擔,革除民間陋習,深受百姓愛戴,民間有很多張奂的祠堂,世代祭拜不絕,香火不斷。
<h1 class="pgc-h-arrow-right">華佗</h1>
(五星)去疾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與董奉、張仲景并稱為“建安三神醫”。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于手術,并精通内、婦、兒、針灸各科。
華佗曾為廣陵太守陳登治病,并要其三年後再來找他,方可根治,三年後陳登未找到華佗,于是身死。
東吳周泰因作戰勇猛,身受重傷,瀕死之際被華佗起死回生。
據說曹操晚年得了頭風病,讓華佗醫治,華佗說要開刀治療,曹操以為華佗要殺他,于是将他押入大牢,拷打緻死。
關羽刮骨療毒是《三國演義》杜撰的,華佗并沒有給關羽治過傷,關羽的胳膊是其軍中的一位大夫刮骨治好的。
華佗
<h1 class="pgc-h-arrow-right">張機</h1>
(五星)金匮要略
張機,字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其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對于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它确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張仲景的生平事迹史書記載很少。
張仲景出身于一個沒落的官僚家族,家庭條件優越,自小好學,博覽群書,并且酷愛醫學。10歲拜師張伯祖,系統學習醫術,得其真傳。
後因出身世家被舉孝廉入仕,曾擔任長沙太守。但他厭惡官場,在職期間依然堅持為百姓治病,他的太守衙門成了他坐診的醫館,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裡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用來紀念張仲景。
金匮要略
東漢末年,瘟疫多發,當時稱之為傷寒病,由于沒有治療辦法,每次疫情爆發都會有大量百姓死亡,張仲景家族有三分之二的族人都是死于瘟疫。為此他決心控制瘟疫流行,根治傷寒病。從此他刻苦鑽研醫術,結合臨床診斷經驗,研究治療此病的方法。
中原大亂後,張仲景辭官到嶺南隐居,繼續潛心研究,撰寫醫書。直到建安十五年,他終于寫成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臨床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經後人整理成為《傷寒論》和《金匮要略》兩本書。
《傷寒論》主要闡述外感病治療規律,全書12卷。
《金匮要略》主要論述雜病診治方法,以内科雜病為主,兼及外科、婦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飲食禁忌等内容,被後世譽為“方書之祖”。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于吉</h1>
(五星)治衆刑咒(四星)符醫術毒
于吉是東漢末年黃老道的代表人物之一,常常往來與吳郡會稽一帶,通過制作符水為人治病,受到百姓擁戴。孫策見到後認為于吉是用妖法惑衆,指令手下将之斬殺。
《三國演義》中于吉為百姓符水治病,深得人心,孫策起初不以為意。後來發現信奉于吉的太多,而且很多都是自己的文臣武将以及江東大族,于吉通過宗教影響到了自己統治基礎,這讓孫策無法忍受且充滿恐懼,于是以妖言惑衆的罪名将其斬殺。之後不久孫策就被于吉詛咒而死。
<h1 class="pgc-h-arrow-right">司馬徽</h1>
(四星)名士在野
司馬徽,字德操,東漢末年隐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司馬徽為人清雅,學識廣博,有知人之明。司馬徽客居襄陽時,劉表曾慕名求見,司馬徽看出劉表無容人之量,心胸狹隘,故隻與之閑聊,不談論時勢。司馬徽與龐統叔父龐德公友善,以兄事之,龐德公稱之為“水鏡”。劉備屯駐新野時曾拜訪司馬徽,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曹操南征荊州,劉琮投降,司馬徽被曹操征召想重用他,然而不久司馬徽就病逝了。
一代名士,一生從未踏入仕途。
<h1 class="pgc-h-arrow-right">妲己</h1>
(五星)青丘媚禍
妲己是商朝末年蘇氏部落的一名美女,部落戰敗後被進獻給了纣王,成為了商纣王的寵妃。
明代小說《封神演義》對此事進行了藝術加工。妲己成為冀州侯蘇護之女,因不滿纣王暴虐,起兵造反,戰敗後為救出被俘虜的兒子蘇全忠,無奈将女兒妲己獻給纣王為妃。在去朝歌(商纣王的都城)的路上,妲己被狐狸精附體,見到纣王後,妲己施展魅惑之術,纣王自此深陷妲己的溫柔鄉中不能自拔,在妲己的蠱惑下,纣王變得殘暴乖戾,導緻民不聊生,最終引發武王伐纣,商代滅亡,妲己也成為了禍國殃民的妖女,遺臭萬年。
《山海經》中有關于青丘之狐的傳說,策劃是以認為妲己應該也是出自青丘國,事實上《封神演義》中寫明了妲己的老巢在“軒轅墳”,“九尾狐狸精”、“九頭雉雞精”、“玉石琵琶精”合稱軒轅墳三妖。
妲己與纣王
<h1 class="pgc-h-arrow-right">妺喜</h1>
(五星)酩酊不休
妺喜是夏朝末代君主夏桀的元妃(夏朝最高領袖的妻子稱為元妃),号稱千古第一狐狸精。
妺喜非常喜歡看人在巨大的酒池裡飲酒,夏桀為了讨好妺喜就建造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可以劃船的酒池,然後挑選了三千名飲酒高手跳入池中暢飲,即使喝醉了也不許停止,隻為了讓妺喜看着開心,導緻很多人酒醉淹死在了池中。
夏桀的暴虐導緻了商湯的反叛,一舉滅亡了夏朝,妺喜與夏桀在逃亡中死去。
<h1 class="pgc-h-arrow-right">骊姬</h1>
(五星)陷儲立齊
春秋時期,晉獻公攻打骊戎,骊戎不敵晉軍,于是獻骊姬與其妹妹少姬給晉獻公,以示求和。晉獻公對二女非常寵愛。
骊姬為晉獻公生下兒子奚齊,為了讓兒子做繼承人,骊姬用計挑撥晉獻公與太子申生及重耳(春秋五霸晉文公)和夷吾的感情,迫使太子申生自殺,重耳、夷吾逃亡外國,之後晉獻公立奚齊為繼承人,史稱“骊姬之亂”。
晉獻公死後,奚齊繼位,骊姬為太後。在為晉獻公治喪的過程中,太子申生的堅決擁護者裡克殺死了奚齊,荀息(顧命大臣)于是改立卓子(骊姬妹妹少姬的兒子)為君。不久,裡克又殺害卓子,骊姬亦被處死。荀息深感有負先王重托,無顔苟活于世,于是自殺。
陷儲立齊:陷害儲君申生,擁立兒子奚齊。
<h1 class="pgc-h-arrow-right">褒姒</h1>
(五星)烽火覆周
周幽王的王後,太子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後母。
幽王攻打褒國,褒國戰敗獻褒姒乞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後極盡寵愛,褒姒生下王子伯服後,幽王直接廢黜王後申後,立褒姒為後,廢太子宜臼,立伯服為太子。
據說褒姒不愛笑,周幽王為此費盡心機,想博美人一笑,但都未能成功。一次因意外烽火台被點燃,諸侯率兵來到後,發現沒有敵人,而褒姒看到諸侯驚慌失措的樣子,居然展顔大笑。周幽王看到後非常高興,于是多次點燃烽火以求美人一笑,諸侯被戲耍多次,漸漸就沒人再來。
後來申候聯合犬戎攻打鎬京,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救援,但是沒有一個諸侯響應号召,最終鎬京城破,周幽王被殺死,褒姒被俘虜,西周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