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擷取更多地名資訊
關注
摘要
本文緒論介紹了地名的文化屬性以及河南在我國曆史中的重要地位,進而引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正文則通過對河南地名的命名規律研究,進一步探析其所蘊含的文化内涵;最後簡要介紹國際、國内地名文化研究、保護現狀,闡述現階段下研究河南地名文化内涵對于弘揚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河南;地名;命名規律;文化内涵;
“地名”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中,其載:“邍師,掌四方之地名。”作為人們在社會中給地理實體、行政區域或居民點所起的名稱,地名自産生以來就具有兩種屬性:一方面,它是指代某一地域方位的符号,具有功能性;另一方面,它真實地反映了民族曆史、地理、社會和語言等方面的變化,同時也反映出民族的心理和生活習慣,有着深遠的文化内涵。
《周禮·職方》雲“河南曰豫州”,這可能是“河南”一詞的最早出處。在我國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河南”一詞所指代的地域時有不同,但是基本上指代的是以黃河中下遊流域為主的中原地區。河南作為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之一,以及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由此河南各地的地名也在我國曆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本文通過探析河南地名的命名規律及其所蘊含的文化内涵,以期對地名文化的研究與保護有更深刻的認識。
一、河南各地地名的命名規律
任何地名的産生都有其内在的規律,絕非憑空臆造。初期的地名命名一般“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随着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識的進步,地名的命名規律也更多呈現出社會性、時代性、地域性等特點。具體來看,河南地名的命名規律大緻分為以下幾類:
(一)反映地理環境特征
01 以山、水命名的地名
山和水一般不會改變位置,另外山和水是人類擷取生活資料的重要場所。是以,以山和水來命名地名符合人們的心理習慣,很多地名得以儲存至今。方城縣,“本漢堵陽地也,隋改置方城縣,取方城山為名也”。桐柏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義鄉為桐柏,取桐柏山為名也”。另有魯山縣以古魯山得名,璜川縣以璜水得名,汝州市以汝水得名,淇縣以淇水得名,淮濱縣以處淮水之濱得名,确山縣因縣境内有确山得名等。
02 由自然地理特征等而形成的地名
随着先民活動範圍的擴大及認識能力的提高,人們對其生存的地理環境的認識也更加深刻,許多地名就由其所處地域的地形、地貌等地理特征而産生。鞏義,原鞏縣,《爾雅》曰:“鞏,固也。四面有河山之固也。”因其四面閉塞,地勢險要而得名。三門峽,“禹鑿底柱,二石見于水中,若柱然。河水至此,分為三派,流出其間,故亦謂之三門”,因而得名。西平,《水經注》載:“漢曰西平,以其西呂墟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名西平”。夏邑,因其地窪下得名下邑,金改為夏邑。
03 由地理方位而形成的地名
我國自殷商時代就已經形成了東、西、南、北的概念,如甲骨文中就有如東單、西鄙、南門、北洮等地名資訊。同時基于對冷、暖、幹、濕的認識,我國人民很早就形成了陰陽觀念,《谷梁傳》中總結出“水北為陽,山南為陽”的地名命名規則,東漢服虔則補充說“水南曰陰”,最終産生了這個影響我國地名命名的重要原則。洛陽,因“在洛水北,故曰洛陽”。湯陰,“湯讀日蕩”,漢置蕩陰縣,縣有蕩水,因取名也。西華,“漢名,韋昭曰:華國名邑,在西。故名西華。”另外還有以地處宜河之北而得名的宜陽、地處汝水之南而得名的汝南、以泌水之陽而得名的泌陽等。
04 由交通、距離等人文地理特征而形成的地名
在河南地名中,存在着許多在人們的認識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以距離、形狀等人文特征而命名的地名,而且此類地名在全國來說也較為普遍。通許,“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置鎮,地臨東京(今開封)通許昌大道,故名通許”。另有較多如五裡莊、十裡鋪、十字路、三岔口等許多含有較為明确、突出的人文地理資訊的地名。
(二)反映曆史事迹的特征
01 由曆史事件而形成的地名
河南一直是中華民族先民們的重要活動區域,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發生了許許多多的重大曆史事件,也由此産生了衆多的地名。如僅由“武王伐纣”而得名的地名就有很多:修武,“商為甯邑,周武王伐纣,勒兵于甯,因曰修武”;武陟縣,據明萬曆十九年《武陟志》載:“武陟縣,周武王牧野之師,興茲土,故名”;偃師市,“周武王伐纣,回師息戎,因名偃師”。另有焦作市馬村區的待王鎮,以“百姓覃食壺漿以迎王師”而得名待王等等。
02 由古國、舊邑、古鎮而形成的地名
河南文化悠久,古迹甚多,此類地名更是數不勝數。封丘縣,“古封國之地”。杞縣,“原雍丘,古雍國。後為杞國,即此地也”。陳留鎮,《太平寰宇記》載:“《史記》雲:‘鄭桓公友,以周衰,徙都于留’。後為陳所并,故曰陳留。”鄧州,“春秋時鄧侯國,隋初改為鄧州,以國為名”。郾城縣由古郾子國而得名,新蔡縣、上蔡縣都由蔡國得名,鹿邑以古城邑鹿城得名,鄲城以古鄲邑得名,新鄉以古鎮新中鄉而得名。
03 由曆史人物的姓名而形成的地名
在我國曆史上,河南曾長期作為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進而成為了衆多政治人物活動的主要場所,由此也就産生了很多以曆史人物的姓名而形成的地名。如獲嘉縣,“本汲縣之新中鄉。漢武元鼎六年,東巡至此,适滅南越得呂嘉首,因置縣”。清豐縣,“以縣界有孝子張清豐門阙,魏州田承嗣請為縣名”。
(三)反映地域文化特征
01 由軍屯、軍事關隘而形成的地名
河南地處中原腹地且地勢險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曆朝曆代的統治者也是安置重兵在此防守。豫西、豫北、豫南多山,地形易守難攻,故防禦方式多依據關隘,形成了諸多如函谷關鎮、荊紫關鎮等此類地名。豫東地區乃一望無垠的平原,無險可依,故多以軍屯的方式守禦,在此過程中,就産生了許多以“營”、“屯”為通名的地名,如招讨營、任營、葛伯屯等。
02 由百姓聚居而形成的地名
在過去,同姓、同族的百姓們往往聚居、生活在一起,并逐漸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村落、鄉鎮,這些村落一般由聚居在一起的宗族大姓而命名。如丁莊、李莊、謝莊、薛莊、蘇莊、朱莊等。
03 由宗教而形成的地名
宗教在我國一直有着較深的民間土壤,宗教信仰更是影響着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河南有白馬寺、少林寺、關林、中嶽廟等著名的宗教聖地,也存在着諸多以宗教建築、宗教人物而形成的地名。不過一般來說,此類地名更多地存在于鄉鎮、村或街道等行政編制較低的機構中,如二郎坪鎮、關王廟鎮、彌陀寺鄉、包公廟、石廟鄉、石寺鎮、石佛村等。
(四)反映時代特征
01 由避諱而形成的地名
在封建社會中,避諱是社會遵奉的一條法則,這一規矩自然也在衆多曆史地名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如果有些地名和當時統治者或其祖上名字相同或音同,就要避諱改稱。内鄉,“漢為析縣,西魏改曰中鄉縣,隋諱中,改曰内鄉縣”。商城縣,“漢為期思縣地,隋初改置殷城縣,宋建隆初,以宣祖諱,改曰商城縣”。正陽,原慎陽,清避雍正皇帝諱改名正陽。信陽,原本義陽,宋避太宗諱改為信陽。
02 由社會時代特征而形成的地名
任何一個社會時期都有其特征,而且有些特征也由地名展現出來。民國時期,馮玉祥将軍曾主政河南,就曾以“民權、博愛、自由”等具有時代特征的詞語來命名地名,後除自由縣改為伊川縣,民權、博愛兩縣仍沿用至今。新中國成立初,河南出現了很多以勝利、解放為名字的地名,文革期間更是在全國範圍内出現了很多如紅光、紅衛、紅星、紅專等地名。
(五)反映人們意願特征
01 由美好期望而成的地名
在古代,統治者期望政治進取、天下太平,就在許多地名中就展現出了這種思想。新安縣,據《郡縣釋名》記載,新安縣置于秦時,有“新治安定之意”。洛甯縣,隋義甯二年在永固縣置永甯縣,據《洛甯縣志》載:“縣曰永甯,示罷兵戈安井裡之意。”後以洛河改名為洛甯。寶豐,“漢郏縣也,唐證聖初分郏城、魯山兩縣地置武興縣,神龍初改為中興,旋又改曰龍興。宋宣和二年以縣有冶鑄場,取名寶豐”。開封,原名啟封,春秋鄭地,故城鄭莊公築,以啟土封疆為意,後避漢景帝諱改為開封。
(六)其他
01 由音訛或音諧而形成的地名
義馬,(史為樂《中國曆史地名詞典》)昔為村落,清名藝麻,後訛為義馬。社旗,1965年析南陽、方城、唐河、泌陽四地置社旗縣,以駐地鎮名賒旗諧音為社旗,寓“社會主義旗幟之意”。
02 由行政職務而形成的地名
尉氏縣,《太平寰宇記》載“本春秋鄭大失尉氏之邑,即獄官也,秦始二年置尉民縣”。
03 由生産、生活而形成的地名
焦作,據孫向華老師在其《焦作地名用語的文化意蘊》一文中這樣說道:“元至六年(1284年),稱焦家作,相傳為一姓焦人家的作坊所在地,後簡稱焦作。”其他還有很多如作、店、窯等場所發展起來的地名,如上百作、蘇家作、駐馬店、瓦店、李賈店、郭家窯等。
二、河南地名文化内涵試析
我國曆史悠久,文化厚重,地名數量更是浩如煙海,古老地名曆史之久、存量之大、文化内涵之豐富都堪稱世界之最。經曆史學家、古地理學家的嚴格考察與論證以及中國地名研究所審查确認,僅僅現存千年以上的古縣(這還不包括很多鄉鎮、村落)我國就現有800多個,其中河南有74個,和山東并列第一。從對河南的地名研究來看,其中蘊涵以下幾種文化内涵:
(一)趨陽性
由于我國地處北半球,山的南面是向陽坡,光照較為充足,山的北面則反之;而且由于我國地形為西北高、東南低,河流的流向趨向于東南,就形成了河岸北幹南濕的情形。我們的先民在很早的時候就發現了這些規律,并總結出了“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的地名命名規則。河南市縣級地名中帶“陽”字的地名有10個(除去縣級和市級重名的安陽和濮陽),而帶“陰”字的僅有1個,這種情況在全國也較為普遍。
(二)趨水性
山和水都是人類擷取資源的重要場所,但先民對水的依賴性比山更大。水不僅是生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生命的源泉,直到今天,水仍然與我們的生産、生活、乃至生存息息相關。在古代社會,人類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極其低下,是以是否有充足的水源是人們選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而且河南地處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流域,境内密布着許多大小河流,這樣也為先民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為早期文明的在此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據統計,僅在河南市縣級的地名中,與水有關的有29個,與山相關的則為9個。豐富的水源解決了先民的生存問題,成為了當地地名的主要來源之一。
(三)地域性
河南地形複雜,地勢西高東低。豫西、豫北山川縱橫,是以産生了以澗、峪、峽、嶺、坪等地形特征的地名較多,如磁澗、澗口、合峪、羅嶺、米坪、西坪等。豫東多為平原,且受黃河、淮河影響較多,故多窪、溝、崗、灘、丘等地形特征的地名,如任崗、李崗、丁窪、雍丘等。豫南有大别山,且河流衆多,故沖、畈、灣、堰此類地名多些,如李家沖、林沖、姚沖、楊畈、八裡畈、劉灣等。由于自然地理和文化差異的因素,一方面河南各地的地名分布呈現出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了地域文化上的差異性。如豫南受南方文化的影響,稱山谷中的平地為沖,而豫北則稱峪。
(四)宗族性
河南是華夏族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更是我國的“漢語姓氏追根溯源”的聖地,據統計,我國百家姓中有78個姓氏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由此可知姓氏地名在河南的村鎮一級有着極其廣泛的存在。高閣元先生曾對幾個省的縣地名志做過抽樣調查,他的結論是:“漢語姓氏地名,在不同的地區占有不同的比例,最高的80%,最低的也有15%,一般約在30%~50%之間。”可見姓氏地名是我國地名文化中重要内涵,在世界上來說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地名中所蘊含的文化内涵,深刻地反映出了先民們的某些心理、生活習慣等曆史文化特征,這些都對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曆史印迹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餘論
對地名文化的發掘、研究與保護,早在國際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2007年8月,聯合國第九屆地名标準化會議更是确認地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産。近年來,随着當代對曆史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的日益重視,社會各界地名保護意識得到了提高,地名文化研究工作也更加的蓬勃開展,并已在全國實施了“中國地名文化遺産保護工程”。
河南及其所代表的中原文化是我國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的地名更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産中的一朵奇葩,它們既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的見證,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化石。對河南地名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對民族文化的弘揚無疑大有裨益。
作者:李煌 劉子申
來源:《黑龍江史志》2011年 第3期
選稿:耿曈
編輯:鄒怡思
校對:孫欣儀
責編:張純瑜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釋内容請參照原文)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