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曆久彌堅。今年是中國共産黨誕辰100周年,也是交通大學與中國共産黨及國家民族休戚與共、同向同行的100年。為慶祝中國共産黨百年華誕,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從黨的百年偉大奮鬥曆程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感悟革命先輩和交大楷模的初心與使命,上海交通大學宣傳部與檔案文博管理中心聯合設立“交大黨史故事”欄目,專題講述黨在交大的百年奮鬥曆程和精彩故事,以飨師生校友及廣大社會人士。
閱讀提示
經賀昌和東亞同文書院中華部學生黨員梅電龍(即梅龔彬)的介紹,張永和于 1925 年 4 月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成為交大第一位學生黨員。
在交大一百多年的曆史發展長河中,邵力子是交大第一位參加中國共産黨的校友黨員,他于1901年至1902年就讀南洋公學特班,1921年入黨。侯紹裘是交大第一位中共黨員烈士,他在1918年至1920年就讀土木科,1927年4月犧牲于南京。那麼,交大在校師生當中,誰是第一位中共黨員呢?他就是電機科學生張永和(後改名張緻中),于192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産黨。

學生時代的張永和
張永和1902年生于雲南省泸西縣,在一個彜漢雜居的農村度過了童年時代。1915年進入昆明的雲南省立第一中學讀書。1917年考入北京國立高等師範學校附中。少年張永和在進步思潮的熏陶下,萌發了民主主義的救國思想。
交大就讀的張永和為高中母校雲南省立一中寄贈《南洋周刊》四冊
五四運動時,他曾和同學們一起上街參加了痛斥賣國賊的抗議活動,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他以旺盛的求知欲發奮讀書,連寒暑假也不回家鄉,在學校圖書館裡面揮汗苦讀,迫切地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孫中山的《建國方略》等著作使他産生了科學救國思想。1921年他考入天津的北洋大學,攻讀土木工程專業;翌年又考取了唐山大學,改讀鐵路建築;1923年9月,又由唐山大學轉學南下上海,到交大攻讀電機科專業。當時有不少同學對他這樣順利地在幾所大學中進進出出,認為他必定有背景靠山。對此,張永和回憶說:“我是個苦學生,沒有什麼靠山,靠的是自己的努力。”
張永和在交大就讀學籍檔案載明1923年9月其由唐山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轉入
到了交大之後,張永和思想上發生了轉變。1923年中國共産黨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确立了與孫中山上司的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的政策。上海地方黨組織上司開展了國民運動,幫助國民黨建立和發展組織,加強在青年學生當中進行宣傳。受恽代英等人的直接影響,交大廣大學生圍繞着建立和發展國民黨組織的問題,掀起了“讀書救國”還是“政治救國”的辯論熱潮。在這場大辯論中,張永和閱讀了《向導》《中國青年》等刊物,提高了政治覺悟,已經不再是以單靠技術科學來救國而埋頭讀書了。他參加國民黨,當選為交大國民黨區分部常務委員,積極參加各項政治活動。1924年,孫中山由廣東北上,乘船途經上海。為一睹革命先驅的風采,張永和按報紙所載時間特地趕到十六鋪碼頭。可是孫中山已提前抵滬,離開了碼頭。張永和又趕至孫中山的寓所香山路,隻見寓所前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孫先生面帶微笑,站立在寓所門前向大家頻頻揮手,感謝群衆的歡迎。這是張永和一生中最難忘的場面之一。
1923年張永和(前排左一)在交大讀書時與同學合影
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後,旨在反帝反封建軍閥的國民革命運動為熱血青年點燃了一盞救國明燈。不少人懷着對民族獨立自強的渴慕,投身國民革命運動中。在實際鬥争的考驗下,經過社會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共産黨多方面的影響,學校國民黨區分部負責人顧谷宜、常委會委員張永和等骨幹成員,接受共産黨的綱領和馬克思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中國共産黨員。
1925.6.26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張永和(後排右2)作為執行委員參加會。
1925年6月,張永和在五卅烈士陳虞欽、吳恒慈追悼會上的演說辭
1924年5月,社會主義青年團上海地委在徐家彙建立了團支部。下半年賀昌來到上海,擔任團上海區委書記,他參加了徐家彙團支部的活動,幫助發展組織。賀昌十分關注交大的革命活動,經常了解張永和的思想和工作情況,熱情地給予指導。他們倆相處的日子裡,賀昌對張永和進行了階級、階級鬥争原理的教育,指出國民黨是各階級的革命聯盟,它的革命是不徹底的,隻有共産黨上司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才能真正拯救中國,獲得民族的獨立和自由。賀昌鼓勵張永和讀馬克思主義的書,研究社會科學的理論,還為他開了閱讀書目。張永和經常到圖書館去研讀馬克思主義的著作,那時這類書籍翻譯成中文的還不多,他閱讀了不少外文版,如普列漢諾夫的著作等。在賀昌的指引下,張永和開始心向社會主義,并積極進行宣傳活動。他在同學中組織了讀書會,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于當時校内泛起的國家主義反動思想,給予有力地回擊。1924年冬,經賀昌介紹,張永和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交大第一名團員。
1990年代初,張永和在北京與交大第一個黨團支部成員、同班同學陸定一重逢,暢叙戰鬥友情。
1925年初,黨的四大和團的三大相繼在上海召開,社會主義青年團改名為共産主義青年團(簡稱共青團)。賀昌當選為團中央委員,擔任了農工部長,仍然經常參加徐家彙團支部的組織生活,向團員講解黨的性質、綱領和任務等基本知識,并結合現實的政治鬥争展開讨論,還組織他們去上海大學去聽黨課。經過教育,這個團支部的成員先後轉為共産黨員,随後成立中共徐家彙支部。經賀昌和東亞同文書院中華部學生黨員梅電龍(即梅龔彬)的介紹,張永和于1925年4月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成為交大第一位學生黨員。張永和入黨後參加徐家彙支部,負責學生運動工作。5月8日,上海地委準許顧谷宜為中共黨員。這樣,至五卅運動前,交大有共産黨員兩名,成為學生運動的組織者和上司者。他們通過學校國民黨區分部開展學生工作,上司了全校學生運動,在校内廣泛地開展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的革命宣傳,喚醒了更多熱血青年,奮起投入五卅風暴和革命運動。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黨史校史研究室:《民主堡壘:戰鬥在交通大學的中共地下黨(1925-1949)》,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本文作者歐七斤為上海交大黨史校史研究室副主任
供稿機關:檔案文博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