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轉型 怎樣打造“動力引擎”

河北鼎峰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勞工在操作數控切割機加工鑽機配件。(本報資料片) 記者 趙永輝攝
□河北日報記者 白 雲
閱讀提示
轉型更新決定着河北的前途和命運。
如何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政府工作報告開出了一個治本良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對此,報告鮮明地提出:堅決去,主動調,加快轉,在改革創新、開放合作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過剩産能如何真去真退?“調舊”“育新”如何協同發力?新舊動能如何加速轉換?圍繞加快轉型怎樣打造“動力引擎”,代表委員們進行了思考和熱議。
堅決去産能——越是較勁的時候,就越要堅持
産能過剩和需求結構更新之間的沖突,是目前我省經濟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河北而言,當務之急是去産能。
“産能不減、産業低端,我省經濟發展已經遇此瓶頸,長此以往,發展中的沖突将會積重難返。”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宋文新委員指出,我省傳統産業比重大,産業結構偏重,發展方式粗放,品質效益不高,其突出表現就是鋼鐵、煤炭等行業産能過剩。
“去”字為先、鋼鐵為重。政府工作報告用“最為較勁的一年”,來形容今年我省鋼鐵去産能形勢。全年計劃目标不僅要完成“6643”收官任務,同時銜接“十三五”任務,需壓減煉鋼産能1562萬噸、煉鐵産能1624萬噸。
面對這一艱巨的去産能任務,來自鋼鐵行業的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無論難度有多大,都要確定打赢“6643”收官戰,決不違規新增一噸鋼鐵。“越是較勁的時候,就越要堅持。”
但是去産能如何實作真去真退?
在宋文新委員看來,化解過剩産能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按照環保、能耗、品質、安全四項标準,按市場規律辦事,建立起公平有效的競争性退出機制。”
來自沙河的河北海生實業集團總經理王利軍委員認為,按照市場化方式,企業還可以通過兼并重組、産業整合,實作去産能目标。
沙河是我省最大的玻璃制造基地,産能占全省的80%以上。沙河玻璃企業通過重組,将全市12家企業整合為幾家大型玻璃集團,對原有的43條浮法玻璃生産線有計劃地化解,完成了去産能任務。
“重組也是一種去法,用市場的手段進行新的優化組合,可能會産生1+1>2的效果。”王利軍委員認為。
發揮市場作用的同時,還要配合經濟手段調動企業的能動性。
2015年開始,我省實行差别化排污費征收,污染物排放低于限值50%以上,減半征收排污費。這讓一些産業低端、效率不高的企業,在繼續生産還是去産能之間不再動搖。
對此,有經濟界委員認為,確定去産能成果擴大,政府應積極尋求多種經濟調控手段,比如将環境、資源成本,變為化解過剩産能的經濟杠杆,将水電資源品價格改革與化解過剩産能挂鈎,取消價格補貼,實行階梯電價、階梯水價等。
堅決去産能,更要防止已化解掉的過剩産能死灰複燃。
有代表提出,近來鋼鐵價格回暖,可能會刺激一些關停的鋼廠重新生産。當此之際,政府尤其不能松勁兒,要制定更嚴格的産業标準,倒逼去産能工作的落實。
事實上,圍繞化解過剩産能,尤其是鋼鐵産業結構調整,去年我省有關部門已經修訂完善了環保、能耗、水耗、品質、技術、安全等6類地方标準,初步形成了較為系統完善的“6+N”标準和配套政策。
代表委員們表示,這些标準的建立,有利于我省将去産能工作更好地納入法治化軌道。在此過程中,我省應樹立法治思維,善用法治辦法,引導企業主動退出。
建立标準是開始,執行标準是關鍵。
據了解,去年我省深入開展煤炭行業淘汰落後、違法違規建設項目清理和聯合執法檢查等三個專項行動,對發現的違法違規項目按相關規定從嚴處理。對達不到新實施的環保、能耗等标準的鋼鐵企業責令限期整改,依法依規推進化解過剩産能工作。
“化解過剩産能不容易,控制新增産能則更難。”有代表建議,要進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對過剩行業出現的新增産能情況,嚴厲追究地方相關負責人的責任,從制度上為化解過剩産能提供支援。
主動調結構——企業要主動,政府也要主動
省國資委有關資料顯示,2016年前11個月,我省國有企業實作利潤118億元,同比增長83.2%。這其中,來自煤炭、鋼鐵、化工等傳統産業的國有企業功不可沒。
“這份成績的取得,除了市場因素外,更得益于我省堅持傳統産業調結構、促更新。”河鋼集團董事長于勇代表表示,去年河鋼加快産品更新和結構調整步伐,以産品結構的高端化和客戶結構高端化,推動企業進入高端循環。目前,該企業品種鋼比例已達54%,高端産品達到1200萬噸。
我省傳統産業比重較大,“兩高一低”的産業結構一直制約着我省經濟發展。破解這一難題,必須從新産品、新技術、新模式等方面尋求突破,改造提升傳統動能,跳出低端循環的“怪圈”。
“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兩化深度融合。”政府工作報告這一部署,在代表委員們看來,是找準了我省傳統産業改造提升的着力點。
“智能制造,會讓傳統制造業再次擁抱春天,也是産業轉型更新的關鍵領域。”有委員表示,如今已是資訊化時代,我省也提出争創國家級智能制造示範區,加快傳統産業邁向中高端,就要學會利用新的技術力量,這既是對企業提出的要求,也是企業自身更新改造的方向。
石家莊四藥有限公司董事長曲繼廣代表介紹,早在2014年,企業就上馬多個智能工廠中的房間,效果立見:包裝和倉儲工廠中的房間使用機器人後,人工減少了3/4。
“智能工廠、數字化工廠中的房間建設,在節省了人力成本同時,也提高了工作精準度和效率。而且,這也是今後制造企業競争的必備要素之一。”曲繼廣代表說。
“實施工業技改提升專項行動”“加快新一輪技術改造和千項技改項目工程”“技改投資增長7%左右”……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技術改造的系列舉措,為我省傳統産業企業轉型更新提供了具體路徑。
對此,安新縣正旭有色金屬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譯委員深有感觸:“早在5年前,我們就主動進行了技術改造,引進了歐洲标準的新裝置,一套裝置要8000多萬元的投入。盡管投入不菲,但是新技術帶來的效益,使我們很快就收回了成本。裝備水準的提高,使企業生産效率遠高于同行,而且環保壓力也大大減小。”
主動調,不但需要企業主動積極響應,也需要地方政府主動作為。
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滄州市就體會到主動調整産業結構帶來的好處。
過去20多年,滄州陸續形成汽車零部件生産制造企業100餘家,年産各類零部件7000多萬件套。但産品結構單一,自主研發能力較弱。2016年引入并投産的北京現代滄州工廠項目,年産30萬輛整車和20萬台發動機,這個“金鳳凰”又吸引了20餘家核心汽車配件企業,帶動了上下遊及周邊産業,為工業轉型更新創造了良好條件。
滄州市委書記楊慧代表認為,研發高端品種,延伸産業鍊條,推動傳統産業邁上中高端,是推動區域産業更新、打造産業叢集的正确選擇。
“下一步,滄州将以北京現代滄州工廠和北汽集團(華北)微車産業基地為核心,着力打造專業制造園區,并輻射帶動六大汽車産業叢集,相關産業産值将超過1000億元。”楊慧代表對滄州汽車産業叢集的未來發展滿懷信心。
“技術改造,幾乎沒有企業會拒絕其帶來的紅利,但是技改需要資金和技術,希望政府在資金投入上進一步加大力度,或者對主動籌措資金進行技改的企業給予稅費等項目的減免。”一位代表呼籲。
加快轉動能——以創新鍛造經濟發展“大梁”
一直以來,我省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投資拉動,依靠的是産業的擴張和大規模的投資。
進入新常态後,經濟發展面臨增長率下滑、增長動力不足等壓力,迫切需要培育發展新動能。
基于此,政府工作報告着重就培育壯大可挑起河北發展大梁的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作出了安排,内容涵蓋了先進裝備制造、“大智移雲”新一代資訊産業、生命健康、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特種機器人等七大新興産業叢集。
參加省兩會的代表委員們,對報告這一安排充滿期待。
河北躍迪新能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已經在全國有4家電動汽車生産基地,該公司董事長呂洪濤委員表示,在大氣污染治理對汽車尾氣排放提出更高要求的前提下,新能源汽車的前景無疑是廣闊的。如今,各地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購買給予了補貼等政策,我省又提出積極培育壯大新能源産業,新能源汽車要借這個東風,實作更好更快發展。
就加快轉型,來自會外的經濟界人士也給出了自己的思考。“加速培育發展新動能,是河北處在新的發展階段、面對新的目标、走好發展新路的必然選擇。”省社科院創新驅動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顔廷标認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就是要從固守傳統産業向精準選擇新興産業轉變,從資源要素依賴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
鍛造河北發展的大梁,創新無疑是最重要的元素。
2016年,東旭集團有限公司完成主營産值215億元。“這都是新興産業闆塊帶來的成績。”該公司總裁李青委員說,這得益于創新。
這家曾經的傳統企業,通過創新發展,如今主營業務已集中在光電顯示、新能源、節能照明、綠色建材等新興産業,更是國内電子玻璃制造旗艦企業。
“随着新一輪技術創新浪潮到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産業、新一代資訊技術等領域将成為引領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這應是我省培育新動能的首要着力點。”有代表提出。
資訊服務、現代物流、工業設計等服務業的新業态新模式,也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河北熙平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國強委員介紹,現代物流業正在迎來春天。“從過去的大宗物資運輸,到借助網際網路發展推出零擔配送,将零散的物資高效率地集納起來,組團配送,現代物流延展了企業原材料和成品的流動範圍,其經濟推動力不言而喻。”
加速培育發展新動能,還應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
“要發揮産業政策的導向和促進競争功能,将産業政策聚焦到創新上來,建構以支援創新為重點的産業政策體系。”宋文新委員說。
也有代表認為,政府還應在保護知識産權、維護公平、改善金融生态、強化激勵機制、集聚優秀人才等方面積極作為,為加速培育發展新動能創造良好的環境。
“人才儲備是關鍵。”李青委員表示,發展新興産業,創新的關鍵在技術,而技術的實作必須要有人才支撐。政府要從政策上給予更多支援,吸引高端人才來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