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素來有年長者替年輕一些的後輩犧牲,儲存青年一代的實力,延續種群發展的傳統。
例如作家沈石溪的小說《斑羚飛渡》中老斑羚靠自己的犧牲,跳過萬丈深淵用脊背托起年輕的斑羚,使得年輕的斑羚跳過山澗延續種族,自己則墜入了萬丈深淵,老斑羚用自己的犧牲換來了年輕後輩的生存,人類社會其實也有這樣的先例。
抗日戰争時期,有這樣一支由老年人組成,而且隻征召老年人的軍隊在中國的南方悄然成立。
他們的宗旨是代替年輕人去犧牲,去挽救他們渾濁的眼中已經瀕臨滅亡的中國,去貢獻一份老年人的力量,他們就是傳說中的“老子軍”。

張一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 “老子軍”創始人張一麟,戎馬書生</h1>
提到傳奇的“老子軍”就不得不提到它更為傳奇的創始人張一麐,他不是什麼戎馬一生,縱橫沙場的大将軍,而是一個很有名望和才學的文人、也是著名的愛國志士和美食家。
張一麐出身于蘇州吳縣,是一個地道地道的南方人,他的一生曆經前清、民國、近代三個曆史時期,看慣了興衰起落,世事變更。
張一麐為人極有才華,少年時就被稱為神童,十二歲考中了秀才,十八歲又考中了舉人。
這在當時是極其罕見的,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僵化至極,困難程度猶如地獄模式的聯考,科舉所需的八股文需要固定的格式,如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格式死闆,題目出自儒家經典,還要求考生言之有物,七八十歲才得中進士者比比皆是。
張一麐的文章
張一麐能夠以如此年輕的歲數考中進士,可見他的學習能力是十分厲害的,無愧于神童之名。
然而張一麐的官運似乎并不是很好,他考中舉人時正是清朝光緒皇帝在位,慈禧老佛爺垂簾聽政把持朝綱,大清王朝實際上已經到了内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境地。
甲午戰争使得中國開始國門洞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有知識分子開始“睜眼看世界”,試圖學習西方的技術和制度來改變中國的局面。
康有為等公車上書,開啟了中國的上層改革運動,張一麐積極響應康有為的改革,在家鄉蘇州創立了學會,然而康有為的改革運動戊戌變法很快在列強和朝廷的聯合絞殺下失敗,張一麐這樣的愛國志士可謂是有心救國,無力回天。
袁世凱
張一麐從光緒年間被配置設定到還是直隸總督的袁世凱手下開始,就成為了袁世凱的幕僚,輾轉幾次仍在袁世凱手下工作,一直做到了北洋政府的教育總長,1915年袁世凱複辟稱帝,竊取了辛亥的革命果實,堪稱竊國大盜。
張一麐一怒辭職還鄉,試圖在故鄉組織和平會議,然而他構想的和平會議最終還是失敗了,于是張一麐從此遠離政治,專心于改良農業、保護文化遺址、興辦教育,算是以自己的方式曲線救國。
張一麐是個絕對的文人,他不僅才思靈活,還極富有生活情趣,他在晚年回憶中記錄了鹵煮雞雜、蘇造肉等名菜的由來做法,為中國飲食文化添磚加瓦,他還熱愛寫詩著文,留下了《心太平室詩文鈔》、《古紅梅閣别集》等詩集,文學造詣很高。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儒生,卻有着創立“老子軍”、替年輕人犧牲的過人勇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老子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5">關于“老子軍”的創想,老人的軍隊</h1>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犯中國大地,八月中旬就已經達到了中國的江南水鄉蘇州,也就是張一麐的故鄉。
張一麐問詢自然不能坐在書齋裡等着中國淪陷,他精明了一輩子的頭腦裡突然冒出了一個極為叛逆的想法:組建一支老人的軍隊,沖鋒陷陣,減少年輕人不必要的犧牲。
想出這樣的主意,多半也是因為當時的張一麐已經到了古稀之年,他經常在自己創辦的《鬥報周刊》上發表文章,鋒芒直指軟弱妥協的民國政府官員,誓與日本侵略者做殊死對抗。
日本侵略者
然而作為文人的張一麐一直沒有機會像他想的那樣登上戰場,他有着中國文人的風骨和脊梁,卻也像無數中國文人一樣報國無門有才難展,面對着辛棄疾、陸遊一般隻能夢入軍營沖鋒陷陣的命運。
沉寂了一輩子,張一麐不想在作為大後方的文人用筆杆子抗争下去,而是想要真刀真槍的和日本侵略者作鬥争。當時張一麐與國民黨的元老:進過軍校、真正上過戰場的上将李根源交情頗深。
兩人為了同樣的愛國熱情惺惺相惜,一見如故,張一麐擅文,李根源擅武,兩人合作無間,并稱“吳中二老”,在蘇州地區有着很高的威望。
李根源
日寇侵入吳中地區,兩位加起來一百多歲的老人義憤填膺,在當地成立了“抗日治安會”,并把張一麐的想法真正提上了日程,想要創立一支像他們這樣的老年人為主力的軍隊。
讓老人在抗日戰争中也能發揮自己的一份作用,讓天下老人看看,不是隻有年輕人才能上戰場,老年人同樣也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老子軍”之名看似粗鄙,實際上取自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範仲淹的自稱“小範老子”。
範仲淹就是吳中當地人,曆史上範仲淹曾經主張改革吏治推行慶曆新政,而且曾戍守西北多年,逼迫西夏議和,為北宋争取了數載太平。
張一麐與李根源取這個名字,某種意義上也寄托了他們的革命志向:驅除外侮,恢複中華,澄清玉宇,複還河山。
“老子軍”有着屬于自己的嚴格紀律和規章制度,它規定隻招收全中國的老年男性,需年滿六十歲以上才能加入,六十以下算是預備軍,而且“老子軍”是以敢死為終極目标的,成立“老子軍”的意義和目的就是為代替年輕人去死,減少年輕人的犧牲,儲存抗日戰争的青壯年火種。
“少者、壯者前程遠大,來日方長……老者忝在父兄,視死如歸,是其天職”。
“老子軍”的宗旨,即使在太平年月的今天聽來仍舊是可歌可泣,蕩氣回腸的,這份屬于老年人的無畏勇氣鼓舞了中華大地上的無數人民。
“老子軍”請來了當時九十八歲的馬相伯老人為司令官,馬相伯就是而今的複旦大學、震旦大學等近代知名學府的創辦人之一,是中國近代頗具聲望的教育家。
“老子軍”又以曾為抗日戰争慷慨解囊的李恒升老人為軍需長。
當時李恒升也已經七十歲,這支白發蒼蒼的隊伍,就這樣在中國即将亡國滅種的戰火中顯出了挺拔的形狀。
他們軍規嚴整,旗幟鮮明,俨然就是一支真真正正想要去抗日的軍隊。
張一麐、李根源、馬相伯等老人本來就是名人,“老子軍”剛一成立,名聲便震顫大江南北,無數和他們一樣年齡相仿,但報國無門的老人積極響應,甚至在封建社會常年被閉鎖深閨的婦女兒童也想要參加,年輕人們雖不能加入“老子軍”,卻也深受其革命精神的鼓舞。
老年人尚且有和日本帝國主義殊死一戰的決心和勇氣,年輕人更當奮勇争先,殺敵立功。
馬相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2">“老子軍”後記,宏願未成大義在</h1>
南宋抗金時,老将宗澤一生戎馬,戰功赫赫,臨死前都想着要渡過黃河讨伐金邦,迎回被金國人擄去的徽欽二帝,以至于彌留之際還喊着“渡河!渡河!渡河!”
張一麐等人成立的“老子軍”,也有着宗澤抗金一般的勇氣,更有宗澤一樣壯志未酬的遺憾。
“老子軍”之風在民國時期熱鬧了好一段時間,全國各地積極響應,然而他們卻從來沒有真正上過戰場。
1937年9月,蔣介石親自緻電張一麐,表彰了張一麐等人創立“老子軍”的愛國熱情和勇氣,但同時也表示,軍事組織應當嚴整。
“老子軍”屬于民間組織,并不是民國政府的正規軍隊,“軍事名稱,未可輕用”,由此阻止了“老子軍”的真正建成。
張一麐文章
“老子軍”計劃雖然中途流産,但是張一麐等人的抗日救亡之路卻從未就此終結。
“老子軍”一事,讓張一麐等人的美名傳遍了當時危難中的中國,“老子軍”雖然不曾親臨戰場,但是已經在精神層面鼓舞了中華民族鬥争到底的勇氣。
淞滬會戰使得中國軍隊傷亡慘重,以鮮血的代價赢得了最終的勝利,張一麐攜同他一起創“老子軍”的好朋友李根源一起,将戰場上的烈士遺骸收攏起來,歸葬于蘇州善人橋,兩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為這些死難烈士披麻戴孝,以鄭重的禮節發喪,算是盡自己對于抗日的一點心意。
張一麐一生以書生之軀奮戰于愛國革命的鬥争中,他的多半鬥争以失敗告終,但他為民族大義四處奔走,盡心盡力,其功業依舊可以千古流芳。
“老子軍”雖然一片丹心成惆怅,然而這支從未登上過戰場的軍隊,卻以中國老人面對外敵堅韌勇毅的精神,鼓舞着無數後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