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從來不缺少創造力,2019年“996”一詞風靡網絡之後,人們逐漸發現,随着競争日益激烈,雖然付出的越來越多,卻未必能夠得到相應的回報,這種現象被稱為“内卷”。
其實,“内卷化”(involution)現象最早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提出,他在研究農村經濟時發現,農民在人口壓力下會不斷增加水稻種植的勞動投入,以邊際報酬遞減為代價進行不計效率的生産,勞動趨于内卷,進而形成“沒有發展的增長”。

由此可見,“内卷”實際上是勞動的自我空轉,那麼,内卷由最初的經濟現象折射到社會領域有哪些表現呢?
“内卷”的種種表現
最近,據說是華為内部論壇的一篇文章,對内卷現象作了精辟論述。并列舉了内卷的七種表現:
(1)無意義的精益求精。(2)将簡單問題複雜化。(3)為了免責,被動的應付工作。(4)與預期的目标嚴重偏離的工作。(5)低水準的模仿和複制。(6)限制創造力的内部競争。(7)在同一個問題上無休止的挖掘研究。
總之,既沒有量的增加,也沒有質的提升的内耗都可以叫内卷。
為什麼會“内卷”?
社會發展的方向有兩種:一種是量的增加,一種是質的提升。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因為不平衡所導緻。因為隻有差異,才會産生動力。社會也是如此,當一個階段取代了另一個發展階段後,社會發展的第一要務首先完成量的積累,然後才是質的提升。
是以在每一個階段的轉化期都會産生一種暫時的平衡。而這個階段一般有四個特性:(1)社會靠原來的推動方式已經乏力。(2)内生動力還未形成。(3)缺乏新的引導機制。(4)社會彌漫消極情緒。
内卷出現時,社會競争看起來很激烈。但這種競争實際是内耗,并不能創造額外的價值。社會群眾因為擁有的資源不同,在内卷時所表現出來的情緒也不盡相同。那些擁有的資源少,處于底層的群眾,其突破階層限制所付出的勞動會更多。
“内卷”可以避免嗎?
内卷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現象。隻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和國家中,内卷的表現也不一樣。在西方發達社會所經曆的每次經濟危機都是内卷。經濟危機時産業上表現為産品過剩、滞銷,而居民生活則表現為消費乏力、失業。
這種内卷化的經濟危機似乎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癌症,除了通過戰争轉嫁危機,或者通過經濟結構調整扛過危機,至今都沒有找到好的辦法。
其實我國經曆了建國初期的私有制改造、以及後來的改革開放之後,經濟無論從量還是從質,都有了較大提升。至2018年人均GDP接近10000美元。這是被經濟學家稱為“中等收入陷阱”的門檻值。
人類本身具有惰性。根據人的需求理論,人的每一個層次的需求滿足後,都會産生一定的惰性。經過一個時期調整,才會激發新的更高的需求欲望。
人類作為社會存在,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個體的惰性往往以群體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時候人的開拓性和創造力會受到限制。是以,内卷實際上是人性的社會群體性表現。
汲取古人智慧,不能因為“内卷”就“躺平”
網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幾乎與“内卷”同時出現,“躺平”也迅速成為網絡熱詞。所謂“躺平”,是指一些人主動邊緣化,遠離競争。持“躺平”态度的很大一部分是年輕人。其實這部分人并非生活在社會底層。真正“躺平”的人一定是生活無憂、能夠不勞而獲的人。
一旦“躺平”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就會極大限制社會的活力。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長李鋒亮教授正是看到了躺平的社會危害,他在網絡上大聲疾呼:不能因為不喜歡“内卷”就“躺平”。
内卷是任何社會都不可避免的現象,古人是如何度過内卷時期呢?
生活在清末的中興名臣曾國藩,一度被稱為“半個聖人”。他在概括了名家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四種境界”:
第一種如程頤和程颢那樣,誠懇謙恭,注重自我修養而萌生出聰明睿智的人;
第二種如子思遺訓所表達的那樣,誠懇到達了極點感動神靈,進而達到預知未來的境界的人;
第三種如孔子、孟子、顔回、曾子等所說的那樣,安于貧困,樂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标準,進而身體健康,面色紅潤的人;
第四種如陶淵明、白居易、蘇轼、陸遊等所說的那樣,欣賞大自然的美景,閑适的吟詠詩賦,因而意态舒适、神色恬然的人。
其實不管哪種境界,都有一種“熱愛生活、珍惜時光、調節自我、樂觀進取”的生命意義在裡面。作為當代人,既要汲取古人智慧,又要審時度勢,在内卷狀态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本文作者李鑫淼,源自公衆号“思想者劄記”(ID:swot 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