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決戰》中54軍軍長阙漢骞怒斥塔山前線的督戰官羅奇:各自拆台、各自為戰;羅奇則向蔣介石報告:54軍不賣力氣。那麼,兩個人到底誰在說謊?都沒有說謊。
羅奇想讓他的老部隊獨立95師立頭功,最後越打越艱苦,隻好将責任推給阙漢骞;54軍确實不太賣力氣,可原因都出在阙漢骞身上,他不但克扣軍饷,還藏有私心。當然,東進兵團無法突破塔山也跟侯鏡如有一定的關系:沒有聽取下屬的意見及時變陣。

阙漢骞劇照
由于侯鏡如去17兵團部(在唐山)接他的老部隊92軍,是以進攻塔山前兩天的戰鬥由阙漢骞代為指揮(1948年10月10日和10月11日)。然而,此時的54軍内部卻存在着兩個問題。
第一,士兵未領到軍饷。阙漢骞将士兵的軍饷換成金條,在大淩河北岸的鋼廠購買了大量的鋼鐵,然後販賣到天津和上海,賺了個盆滿缽滿。最後,士兵拿到手的隻是一堆不停貶值的金圓券。于是,士兵們氣憤地說:“給發多少錢,就打多少錢的仗。”國民黨士兵的這種消極情緒在《大決戰》中也有所展現。
第二,儲存自己老部隊的實力。當時的54軍下轄三個師,即第8師、第198師和暫編57師。其中,第198師是阙漢骞的基本部隊,第8師是以原胡宗南的部隊編制而成。在前兩天的戰鬥中,阙漢骞總是讓第8師打頭陣、先進行消耗,使得該師官兵帶着很大的情緒。大家都清楚:阙漢骞想用第8師當“炮灰”,第198師再去搶頭功。
54軍内部不和,再加上東野四縱的将士們阻擊得異常頑強,這讓阙漢骞搶頭功的如意算盤落空。從這一點來說,國民黨軍突破不了塔山,阙漢骞需要承擔很大的責任。畢竟,他的“頭炮”并未打響,還引出來那麼多的問題。
當10月13日戰鬥再打響的時候(10月12日停戰),侯鏡如這個東進兵團司令官已經上任。戰場上除了增加了國民黨軍的援兵外,并沒有改變正面平推的戰法。事實上,在10月12日的作戰會議上,54軍參謀長楊中藩曾經提出過一個新的戰法,隻是被侯鏡如和羅奇否定了。
羅奇劇照
楊中藩建議:不要再進攻塔山的正面陣地,改以主攻白台山以西地區。那裡地勢平坦開闊,不但利于己方機械化兵團展開攻擊,還可以迂回塔山。客觀地說,如果侯鏡如真的采納了楊中藩的建議,東野四縱的防守勢必會遇到更多的麻煩。那麼,侯鏡如和羅奇為什麼會拒絕這個提議?
羅奇反對的理由很簡單:現在的這個方案是經過蔣介石準許的,沒有經過總統的允許,不可以輕易更改。在羅奇看來,無論東北野戰軍多麼頑強,在四個軍的進攻面前實在不值一提。至于侯鏡如,他還有别的考慮。
侯鏡如實在不想當這個司令官,同時他也對錦州的戰局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就算東進兵團能突破塔山,那下一步呢?他們仍然要面對數十萬的東野大軍,很可能仍然無法改變被殲滅的命運。不過,隻要東進兵團沒有和錦州守軍會師,一切都還有回旋的餘地,最好的結果就是在塔山和東野形成拉鋸。是以,從主觀上講,侯鏡如也并不希望東進兵團那麼快地突破塔山,更何況還有羅奇的支援。
前面右四為侯鏡如
在塔山阻擊戰進行的過程中,國民黨軍内部沖突重重,就像《大決戰》中阙漢骞所說的一樣:“各自為戰、各自拆台”。侯鏡如和羅奇因為各自的原因,沒有根據戰場的變化做出及時地調整。至于阙漢骞指責羅奇的那些話,他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做的呢?
【參考資料】:王樹增《解放戰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