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標頭制造”崛起在戈壁之上

來源:經濟日報

1927年,以北京大學教授徐炳昶為首的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第一次來到標頭工作。那時,標頭是茫茫的草灘戈壁、小小的水旱碼頭,地質學者丁道衡首次發現了白雲鄂博大鐵礦。然而,百年前民生凋敝,舊中國風雨如磐。無論白雲鄂博礦藏多麼豐富,也隻能在荒原上沉睡。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一五”時期,這裡才開始煥發生機。

2021年1月底,記者登上白雲鄂部落客峰。縱目望去,經過60多年開采的礦山已形成296米的深坑。内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産的全國首批無人駕駛礦用重卡,正在標頭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打造的全球首個5G條件下的智能礦山裡馳騁。

“標頭制造”崛起在戈壁之上

標頭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7号高爐。近年來,包鋼以成本、環保和結構優勢帶動節能減排進入新階段。(資料圖檔)

重大項目落戶 工業城市崛起

“一五”期間,國家156個重點建設項目有5個落戶標頭。加上1958年建立項目,共有標頭鋼鐵公司、内蒙古第一機械廠、内蒙古第二機械廠、標頭第一熱電廠、標頭第二熱電廠等6個項目集中開工。

今年86歲的包鋼離休幹部葛桂林來自山西,是第一代包鋼人,“當時標頭經濟非常落後,市委的指導思想非常明确,要建設一個現代化工業城市”。

1958年,1号高爐建設進入關鍵期,但由于當時包鋼地理位置偏遠,裝置運輸滞後,且建設材料日漸短缺,高爐施工面臨停工待料的危險。為此,毛澤東主席作出了“要想辦法為包鋼解決困難”的重要訓示,黨中央決定加大支援包鋼的力度。

1959年1月19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保證重點,支援包鋼》,提出“包鋼為全國,全國為包鋼”的口号。黨中央的号召很快在全國各地得到響應和落實,平均每天有10多列火車裝載着各地支援的材料和裝置源源不斷地運往包鋼。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也相繼來到標頭支援建設。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1959年9月26日,包鋼1号高爐出鐵,提前5天向國慶獻禮。1959年10月15日,周恩來總理來到包鋼,為1号高爐出鐵剪彩。這一剪,剪斷了草原不産寸鐵的曆史;這一剪,剪斷了舊社會一包針換走一隻羊的哀歎。

目前,包鋼已成為我國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和稀土工業基地。其中,鋼鐵工業具備1650萬噸以上鐵、鋼、材配套能力,成為裝備水準世界領先的高速軌生産企業;稀土工業形成了以資源為基礎、冶煉為核心、新材料為重點、終端應用為拓展方向的産業結構。

“標頭制造”崛起在戈壁之上

内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北方股份生産的TR35、TR50礦車批量發往安徽海螺集團。北重集團生産的礦用車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朱文軍攝

廠在塞外邊城 情系閱兵大典

一輛參加過國慶十周年閱兵的59式坦克,在内蒙古第一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展館中向世人述說着它的不凡軌迹。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坦克工業處于“零”的狀态,外國專家斷言,新中國自己制造主戰坦克至少需要20年。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國慶十周年,標頭制造、中國人自己的主戰坦克精彩亮相。

1953年5月,建設坦克廠的籌備組正式成立,對外稱“内蒙古第一機械制造廠”,簡稱“一機廠”。為支援新廠建設,一批來自大江南北的優秀科研人員、技術勞工、大中專畢業生,懷揣報效國防事業的壯志雄心會聚標頭。沒有交通工具就以步代車,宿舍不夠就自搭帳篷。在“邊基建、邊安裝、邊試制”的建廠方針指導下,一機人開始了主戰坦克試制。

1958年12月25日是值得載入中國國防史冊的日子——中國第一輛T-54A中型坦克在一機廠試制成功。1959年10月1日,在新中國成立十周年閱兵式上,全廠職工用心血和汗水鑄就的32輛中型坦克,載着全國人民的希望和重托,隆隆駛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國家上司人檢閱。

“每次國慶閱兵,隻要有一機廠的坦克,必然有二機廠的火炮。”回憶起當年歲月,同為86歲的内蒙古第二機械廠老員工于正心、陳豪夫婦依然十分激動。“我們離開東南沿海來到塞外邊城,環境惡劣、條件艱苦自不必說。但每次在閱兵大典上看到我們的産品,都覺得‘什麼也不說,祖國知道我’,一種作為兵勞工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于正心說。

如今的二機廠——内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已成為我國專業研制和生産相關軍品以及特種鋼、礦用車等具有行業影響力的特大型綜合性企業。如今的一機廠——内蒙古第一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有資料統計以來無一年虧損,“十三五”期間,主營業務收入由130億元增至160億元,利潤由4億元增至7.85億元。

“標頭制造”崛起在戈壁之上

1960年,負責包鋼1号大平爐開爐生産的煉鋼勞工們在觀察爐溫上升情況。崔曉華攝(新華社發)

實作技術突破 支撐強國建設

2021年1月9日,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高溫氣冷堆核燃料元件生産線首批産品在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啟運,引起國内外廣泛關注。

得知此事,今年85歲的于憲德非常驕傲。作為我國第一個核燃料元件廠——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前身二〇二廠的第一代建設者,他記得剛來標頭時當地流傳着“白天老鼠夜間狼,大風一來刮走羊”的順口溜。創業者們在一無廠房、二無裝置的條件下,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在簡易倉庫裡,技術人員在資料奇缺的情況下試制出關鍵部件,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成功作出了巨大貢獻。二〇二廠員工曾自豪地說:我們的二〇二廠了不起,吃的是山藥蛋,造的是原子彈!

如今,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實作了第四代核電技術——高溫氣冷堆元件制造從實驗線到工業規模生産線的跨越,為我國從“核大國”邁向“核強國”提供了有力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標頭老工業基地重煥青春。目前已建成以鋼鐵、稀土、鋁業、裝備制造、煤化工、新能源等為主的優勢特色産業,擁有1個國家級稀土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8個自治區級工業園區,是國家重要的裝備制造基地、世界最大的稀土研發基地。

“十三五”時期,標頭市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5.7%,2020年達到2787億元。産業結構持續優化,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超過15%。

“標頭工業基地的建設和發展時間短、效率高,仿佛橫空出世,充分展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標頭市委黨史辦原主任張海江說,標頭從過去的水旱碼頭發展成一座現代化工業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巨大優勢的有力佐證。(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 力 餘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