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渦淮工委的工作範圍,轄舊制懷遠縣渦河以南第四區大半個區,第三區及芡河以南的鳳台縣的兩個區。一九四六年九月,國民黨保安軍第四團和地方頑匪軍,大舉進攻宿懷蒙解放區。宿懷縣委于九月五日在小楊集附近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分析敵情。為儲存革命力量,決定西撤。當時采取兩步行動,一是縣委帶領部分同志西上找地委,二是建立地下組織。縣委決定:由縣委副書記崔劍曉,縣委委員丁文山和李星光三人留下并組成渦淮工作委員會。崔劍曉任書記。
開展地下工作:一是發展黨的組織,使我們能夠站穩腳跟。崔劍曉同志在鳳台進行的黨的地下活動,在兩個區的範圍内建立了兩個支部。一個是白塘支部,支書吳林。另一個支部在王圩子,支書胡光。李星光在渦淮工委時建立了兩個黨小組。徐王莊黨小組和茆塘黨小組。二是進行力所能及的宣傳鼓動工作。以合法的公開身份,探親訪友、當教員、做買賣、跑江湖、走鄉串戶,秘密地堅持黨的地下工作。李星光認茆塘集有威信的顧竹生為姑父,顧妻夏氏,故李星光改名夏仁光。由顧出面交涉,李就很快就出任茆塘保國小教員,後又轉入災童教養站當管理者,向群衆進行政治宣傳,啟發群衆的階級覺悟。張文忠、趙子凱是農民打扮,以販糧食、販老驢、販白布為名,開展秘密交通工作,劉弘毅以江湖人的身份賣藥、行道,經常出入道會門家庭。我們就以這些活動形式作掩護,觀察地形,了解敵情,并秘密開展宣傳“推翻蔣家王朝!”“國民黨快完蛋了!”表明收複失地的決心,宣傳我軍必勝的條件,鼓舞人民的勝利信心。人民群衆看到聽到這些消息後,都說“共産黨大有人在,解放軍遲早還是要回來的”;為我黨我軍在群衆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種。三是我們繼續進行秘密地下交通情報工作:使渦淮工委與宿懷縣委經常保持聯系,随時傳達上級訓示和了解敵占區的重要情報。當時宿懷縣委機構駐在渦陽和亳縣交界的觀音堂一帶,開始渦淮工委、宿懷縣委與八地委隔斷了聯系,張文忠帶着縣委書記汪冰石的親筆信,送到京漢路以東找八地委。從龍亢西移村集出發,走了一夜一天,到了渦陽縣廟兒集。廟兒集的各條路口都有國民黨部隊哨兵把守盤查。張文忠同志巧妙地躲過敵人的盤查,終于經過七個晝夜後,在京漢路東平崗找到了八分區部隊。他從破棉袍的棉絮裡掏出信,交給值班同志轉給首長,不一會敵工部長毛更甦握着他的手說:“來得好,在這住些天,休息一下。”張在八分區住了幾天,又接受了新的任務。四是積極做好恢複宿懷縣的準備工作。一九四七年四月,崔劍曉同志從鳳台到渦北去,宿懷縣委駐在觀音堂區的喬李莊,地委決定恢複宿懷地區,在恢複宿懷縣這個問題上,說服做得非常好。分區上司同志找崔劍曉第一句話就是:“回去不許出來。”怎樣才能做到不出來,當時做了很周密的計劃,讓每一個同志都說自己的想法,談最壞的打算。組織上作了三種方案,上、 中、下三策,提出“誓與宿懷共存亡”的口号。細緻的政治說服是當時在恢複宿懷地區準備工作中的突出一點。其次就是健全組織。我們未到宿懷縣以前,進行了個人包幹,上司明确指出每一個同志到宿懷縣後開展工作的地區範圍。第三件工作就是恢複政權。第四個任務千方百計地擴大我們的力量。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當時的原則是:來者不拒,隻要願意來參加的都接收。一九四七年六月,我們按宿懷縣委通知,丁文山回到宿懷地區工作,李星光到宿懷縣彙報工作後,又回到茆塘,渦淮工委由李星光負責。在十月才傳回宿懷縣工作。在将近一年的時間裡,渦淮工委為黨培養了一大批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