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風濕病領域知名期刊——《風濕病年鑒》上。醫院供圖
老藥有了新用!中國專家新發現:雷帕黴素或成紅斑狼瘡潛在有效治療藥物
中新網上海6月12日電 (陳靜葉佳琪袁蕙芸)雷帕黴素是智利複活島土壤中發現的一種由土壤鍊黴菌分泌的代謝物,目前在臨床上主要用于器官移植後的抗排斥反應。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12日披露,該院風濕科主任醫師鮑春德團隊與上海巴斯德所研究員張曉明課題組研究發現,雷帕黴素可能是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新的潛在的有效治療藥物。據悉,研究論文發表于國際風濕病領域知名期刊——《風濕病年鑒》上。
衆所周知,人體的免疫系統擔負着免疫防禦、免疫監視和免疫調控等作用,其中正确識别“自我”和“非我”,是免疫系統發揮正常功能的關鍵特征。如果免疫調節功能紊亂,機體針對“自身”的成分産生異常的免疫反應和發炎,就會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常發生在育齡期女性,患者體記憶體在多種自身抗體,臨床上表現為多系統多器官受累,如果治療不及時可發生腎髒、神經系統、心肺、血液系統等全身各個髒器的功能衰竭,嚴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死亡。據鮑春德介紹,上世紀八十年代,仁濟醫院陳順樂教授在上海紡織女工中調查發現,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率大約是10萬分之70。
SLE病因複雜,具體發病機制尚未明确,目前臨床上治療手段有限。鮑春德團隊聯合張曉明課題組利用複雜流式細胞技術和多色免疫組化技術,發現新發未治療的SLE患者外周血中存在一群非典型記憶性B細胞(即:AtMs)比例上升的現象。研究人員深入研究後發現,AtMs中存在雷帕黴素靶蛋白複合物1(mTORC1)信号通路高度活化。
本研究發現,應用雷帕黴素可有效阻斷AtMs生成,并可有效抑制AtMs分泌自身抗體等,進而進一步提示雷帕黴素可能是SLE新的潛在有效治療藥物。
據了解,作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仁濟醫院風濕科診治範圍覆寫系統性紅斑狼瘡(SLE)、類風濕性關節炎(RA)、抗磷脂抗體綜合征(APS)、炎性肌病(IIM)、白塞病、成人斯蒂爾病(AOSD)等風濕性疾病的所有病種,經過30多年的持續探索,完成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尤其在SLE的臨床和科研水準方面達到國際水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