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真實的富察皇後,乾隆帝心底永遠的白月光

作者:少讀紅樓

前兩年爆火的《延禧攻略》中那位處處替他人着想、端莊大方、娴靜淡雅、不争不搶的富察皇後可謂吸粉無數。那麼曆史上真實的富察皇後又是什麼樣的呢?今天,筆者便在此為大家一一揭曉。

曆史上真實的富察皇後,乾隆帝心底永遠的白月光

一、出身高貴,賢良淑德

富察氏出身滿洲鑲黃旗,鑲黃旗為上三旗中的首旗,由皇帝親統,地位非常高。富察氏的祖父米思翰在康熙年間任議政大臣,當過7年的戶部尚書,執政期間掌管國家财政大權,曾經大力支援康熙帝的撤藩政策,深受康熙帝的器重。

富察氏的父親李榮保為米思翰第四子,官至察哈爾總管,一生兢兢業業,與子富察傅恒忠心耿耿效忠于大清。

其伯父馬齊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年間都曆任宰相,雖年過七十但卻未曾提過告老還鄉,反而在處理政務方面越發老成越發娴熟,統領着各朝廷命官,名望盛極一時。

另一位伯父馬武任過都統、領侍衛内大臣,官居一品,位極人臣,多年報效朝廷,被雍正稱為“聖眷最渥之人”。

富察氏出身于這樣一個累世高官的家族,為她日後接受良好的教育,養成賢良淑德的品格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也為她得以入雍正帝的法眼提供了充足的機會。

據富察氏後人玄海的回憶錄描述:“當富察氏九歲時,雍親王奉康熙之命拜訪富察府,富察氏當時正居于書房練習書法而不及回避。雍親王進入書房與其打招呼,隻見書房格為整潔儉樸,滿桌皆是抄經文便信手拿起一張檢視,隻見此字寫的精楷,筆力剛勁。

雍親王贊其頗有歐陽詢之骨,柳公權之風,便命富察氏再當面寫來,富察氏揮筆娴熟、字字流暢、結構嚴整,提筆敬錄聖祖康熙一首五言絕句《古北口》:“斷山逾古北,石壁開峻遠。形勝固難憑,在德不在險。”

年僅九歲的富察氏是在利用這首詩告訴雍親王:“正所謂‘在德不在險’,如果沒有德政、沒有明政,那麼即使紫禁城位居地勢險峻的斷山古北口,妄圖利用險峻的地勢阻擋外敵入侵也沒有用。因為‘形勝固難憑’,缺少了内部德政的支撐,所處地理位置再好也沒有用。”

富察氏用此詩來回敬雍親王可謂一語雙關,其一,當時康熙已年老體衰,皇帝之位遲早會換,富察氏所抄錄之詩乃是為警示天子所做,而她将其贈予雍親王,那麼她想表達的就是對雍親王必登天子之位的祝願;其二,此詩乃康熙所做,富察氏用康熙之詩贈予雍親王對其提出警示,更表達了她對雍親王即位後能夠如康熙一般清政愛民的希冀。

這小小的一首《古北口》既表達了富察氏天真美好的祝願,又展現了其成熟精明的一面,頗有端莊成熟的皇後之風,可謂一箭雙雕,給雍親王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雍親王甚至将她的書法作品帶回府上加以展示,用以勉勵其子弘曆、弘晝等勤練書法,雍親王對富察氏的喜愛可見一斑。

在雍正五年的一次選秀女中,雍正帝憑借當初的記憶,再加上富察氏自身由内而外散發的大家閨秀端莊典雅之氣,富察氏被雍正一眼選中,雍正将這位名門之女指配給早已秘定為皇儲的皇四子弘曆為嫡福晉,這也算是秘定富察氏為皇後的做法。

而日後的富察氏也沒有辜負雍正帝的期望,以其賢良淑德的表現為後宮做出表率。這對新婚燕爾的小夫妻相敬如賓,感情甚笃,十分恩愛。乾隆帝即位後,便立她為中宮皇後,并于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日舉行了冊立禮。

曆史上真實的富察皇後,乾隆帝心底永遠的白月光

二、結發夫妻,伉俪情深

在雍正十一年時,雍正帝曾賜弘曆号長春居士。弘曆為了表達對皇後的愛意,登基後,便賜皇後居于長春宮,在圓明園賜其居長春仙館。

同時,在政治治理方面乾隆與富察皇後也是完美地演繹了“夫妻齊心,其利斷金”。在富察皇後去世後,乾隆帝曾深切追念:“曆觀古之賢後,蓋實無以加茲。朕躬攬萬幾。勤勞宵旰。宮闱内政。全資孝賢皇後綜理。皇後上侍聖母皇太後。承歡朝夕。純孝性成。而治事精詳。輕重得體。自妃嫔以至宮人。無不奉法感恩。心悅誠服。十餘年來。朕之得以專心國事。有餘暇以從容冊府者。皇後之助也。”

乾隆在即位成了天子之後,再沒有過多的時間像過去一樣與皇後嬉鬧遊玩,皇後也深知自己既登上了皇後之位,必要盡皇後之責。其在位十多年來,精細打理好後宮事務,以此讓乾隆每日處理完朝廷政務後都能在後宮有一個溫暖的去處。

正是乾隆主外富察皇後主内,二人齊心助力“康乾盛世”。與此同時,富察皇後從不争風吃醋,而是與妃嫔和睦相處,在緊要關頭為了權衡後宮各宮之力還将自身大宮女魏氏提拔為魏貴人,以免後宮出現各宮相争之事。

并且頗為孝順乾隆生母崇慶皇太後,除了乾隆贊其純孝性成之外,更有《清宮詞》官方贊譽:“孝賢皇後事孝聖皇後最得歡心,高宗稱其淑德為古今賢後。”即使是在富察皇後崩後,太後也時常念起她的好。

即使是後來以善讨太後歡心而聞名的令妃,也難以取代已故的富察皇後的地位。富察皇後不僅征服了乾隆的心,更加以孝順打動了“往屆宮鬥冠軍”太後的心,其在後宮中的地位可謂無人能及、屹立不倒。

《清史稿》記載:“富察氏平居冠通草絨花,不禦珠玉。”這不僅展現了富察皇後平素性喜節儉的一面,更是其不忘滿洲本色的表現。大清是一個騎在馬背上的朝代,他們正是因馳騁草原之力無人能擋才得以滅掉明朝建立清朝。

草原、馬術是滿洲人民的代名詞。而富察皇後不戴珠玉而戴通草絨花,是其對草原的敬畏之情的流露。相傳富察皇後還親自特地做了一個用鹿尾絨毛搓成線代替金絲銀線縫制而成的燧囊獻給乾隆,以告誡乾隆勿忘草原之力勿忘馬術之功,乾隆深受教誨,一直戴在身上。

據《清史稿》記載:乾隆九年,富察氏帶領妃嫔命婦大行親蠶之禮,祭祀先蠶嫘祖,并當衆演習養蠶織絲之術。後來蠶絲多了,富察氏不忍心遺棄,下令把它染上色彩,織成禦衣,親自進獻給皇帝。

乾隆雖然穿慣了錦衣玉裘,但他心裡也明白先祖先烈們在未打下明朝時的艱苦,自己如今能身居皇位,全是先祖先烈們的功勞。而自己卻錦衣玉食,時常感到慚愧。如今見到這件略顯粗糙的絲織禦衣,頗想體驗一番先祖先烈們當時身穿粗糙布衣的感覺。

收到此衣後,乾隆大喜并且下令大小臣工、後宮妃嫔崇儉去奢,皆以蠶絲代替金絲玉段并在祭祀登朝時多次穿用以示模範,如此一來,富察皇後為皇室在衣物上削去了大筆開支。

富察皇後崩後,乾隆在懷念她的《雨二首》的注文中特别提到:“憶十三年來,朕無日不以雨旸繋念,先皇後實同此欣戚也。”古時以小農經濟為主,種田看天,每次一到雨季都是曆代統治者最擔心的時候,若雨季過短則會面臨幹旱,若雨季過長則會面臨洪澇,富察皇後在位十三年來。每逢雨季都會時刻陪伴在乾隆身邊,助其祈福來年風調雨順。

從警示不忘滿洲之風、進獻蠶衣、祈禱雨季這幾件小事中,都可以看出富察皇後是最懂乾隆之心的人。

曆史上真實的富察皇後,乾隆帝心底永遠的白月光

三、接連喪子,悲悼成疾

可惜,這樣一位賢良淑德的女人卻命定無子。

雍正八年,富察氏生子永琏。永琏繼承了乾隆的聰慧謀略以及富察皇後的端莊得體。從小就展現了過人的天賦和識大體的成熟。頗受乾隆喜愛。乾隆在登基即位之後便立馬将永琏密定為皇太子,當時乾隆不過才26歲,曆史上從未有過這麼早就建儲的先例,由此足以見其對永琏、對富察氏的喜愛。

可惜在乾隆三年,永琏就因“偶感風寒”而夭亡。為此,平素勤政的乾隆接連五天沒有臨朝。并把密定谕旨公布于衆,谕曰:“永琏乃皇後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朕禦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于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禮用皇太子儀注行。”并谥其為端慧皇太子。

乾隆以前,清朝曆代都沒有出現嫡長子繼承大統的先例,這對清朝來說是莫大的遺憾。乾隆一直對此耿耿于懷,于是在永琏夭亡後,乾隆更加頻繁地夜宿于長春宮,希望能讓富察皇後再次誕下皇子。

終于在乾隆十一年這對夫妻迎來了第二個兒子,永琮。但永琮才剛滿一歲不久,還未展現自身天分就在乾隆十二年臘月二十九日因出痘而身亡。乾隆及富察氏悲痛不已,谥其為“悼敏”。

接連兩次喪子,這對富察氏是莫大的打擊,不久她便悲悼成疾、卧病在床。

《金川紀略》中記當時宮中傳聞:皇七子永琮去世後,皇後悲悼成疾,無暇掌管後宮事務,近乎瘋狂,她告訴乾隆帝,在病中時時夢見碧霞元君在召喚她,她已經許下心願,病好後定親往泰山還願。皇帝為安撫富察皇後便答應了她的要求,同時還告訴她,自己也要親往碧霞宮拈香,為皇後祈福,日後身體康健,早誕貴子。

是以在乾隆十三年乾隆東巡時,富察皇後便不顧病未大愈、尚且體弱不顧乾隆、太後的阻撓執意随駕東巡,隻為與乾隆同登泰山祈福。

終于在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亥時,富察皇後不堪重負,病逝于船艙之中。乾隆悲痛不已為其追谥為孝賢純皇後,更為其作《述悲賦》。

相傳乾隆曾指令将皇後去世時所乘的青雀舫運進北京城加以保留,但船體龐大,城門狹小,為此乾隆甚至差點将紫禁城城門拆除,由此足以見其對富察皇後的一片癡情。

富察皇後出身高貴又生性節儉,身為皇後盡足人妻本分,與後宮妃嫔和睦相處,賢良淑德、端莊得體,堪稱曆代皇後模範,但卻命定無子難以長壽。或許這便是世間萬物總有不全之處的道理吧。

作者:颦安,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歡迎關注我的頭條号:少讀紅樓,為你講述不一樣的名著故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