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大理縣,我們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就是大理西瓜和大理冬棗,除了這些,大理還有風土一滄,它矗立在黃河西岸的老崖上,北羅河的河水湯,還有無盡肥沃的田地。
我走到哪裡都很激動,那一年我騎着自行車一路穿過大理縣,經過倩柏鎮、縣城、朝宜、趙都鎮,然後轉身向南走去。

豐圖伊滄被譽為"世界第一倉庫",這不是胡說八道,而是由慈溪老佛爺封印的,他在倉庫頂部給出了"老虎"和"龍"的字樣。清光緒8年(1882年),東歌大學學者嚴景明提出建造私人糧倉,曆時四年,曆史140多年。
燕景明朝義(原有縣規,1958年因三門峽水庫建設廢除了朝沖縣,并入大理縣,改稱朝宜鎮)趙渡鎮,時任戶部尚書,是清朝著名的财政經理,時稱"救災時代宰相"。
豐土滄是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關,位于當時潮沂縣西南村的高坡,地處黃河、漯河、渭河金三角地區。東臨黃河灘是一片好田,西邊是秦川八百裡,北與大慈岑樓(宋)、金龍塔(唐)回蕩在遠處,南臨華山五山之一,東臨中條山,黃河再次升起,淹沒了朝義縣城, 水不能上來。
蒼城南北坐,東西長133米,南北寬83米,南北寬4米,城牆堆滿嘴,守衛可以在城牆巡邏。蒼城開通了兩扇城門,分别命名為東倉門和西倉門。東西倉庫門前有一對石獅,倉庫門正上方嵌入着"豐圖伊滄"石刻。
豐圖宜倉的建築格局是城中城,分為内城和外城。外城朝西坐,按山、夯土建城,是伊滄防禦的第一道防線,内城以倉庫牆的形式建造,具有防禦和倉儲雙重功能。
牆上有58個洞,牆壁是倉庫,每隔一段時間排列。牆壁内有磚瓦結構屋檐,由木柱支撐,木柱互相延伸,形成圓形回廊。屋檐不僅可以防止雨水和潮濕,還可以暫時儲存谷物,以便于幹燥。
倉庫為磚窯型,在糧倉的防火、防盜、防入侵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每個倉庫深11米,寬4米,糧食儲存90多噸,整個倉庫共可儲存糧食5220噸。谷倉地闆鋪有松木闆,距地面40厘米,木闆下方圍牆有4個排氣孔,有利于空氣流通和水分排出。這種倉庫形狀小而獨立,便于根據種類、幹濕等品種對大米、小麥、豆類、糧食等谷物進行儲存和管理。
豐圖宜倉倉庫牆厚約1米,寬重的磚牆使倉庫全年保持在十七八攝氏度的相對恒定的溫度狀态,滿足了糧食低溫、低濕度、低氧"三低"儲存條件的要求。
原來,豐圖伊滄不再具有現代糧食儲存的優勢,但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文物,國家儲備糧庫專門撥備儲備,希望每年的倉儲費能夠積極維護和保護豐圖宜倉。是以,這個百餘年的"世界第一倉庫"依然延續着自己的功能。
這個倉庫建成十餘年後,遭遇了光緒26年(1900年)的關中大災難,奉土伊倉開了一片救災,無數人活着,顔景明被人們尊為"救命的宰相"。
随着朝代的更疊,多少有影響力的人物化為雲彩,風土伊滄依然不朽。
我們從黃河老崖上下來,緊挨着豐土一滄,在肥沃的荒野下,一匹馬平川,騎行的樂趣無與倫比,一路來到趙度鎮。兆渡鎮位于大理縣以東25公裡處,在黃河、羅河、魏河交彙處,東臨黃河、山西,南臨渭河、銅關,西臨羅河,沙園、朝弍農場。
查了資料後,我才知道趙渡鎮曆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是古瑞國的首都,而它的名字其實據說是因為宋太祖趙匡寅"千裡送京娘"從這裡過黃河, 這個傳說非常有趣。
我們在這裡吃了著名的水盆,沒有粉絲,沒有香菜,喝純羊肉湯,感覺和西安的水盆不一樣。
令我感到非常奇怪的是,這裡的土地雖然平坦,但村莊稀疏稀疏,人口密度也不是很大。同伴有一位大理的朋友,他談到了三門峽安置項目。
1955年7月,國家決定修建三門峽水庫。水庫工程樞紐位于河南省陝西縣(今三門峽市),80%的面積位于陝西省渭南市管轄的大理、華陰、花仙、銅關,即陝西省三門峽庫區。
當時,清華大學水利專家、教授黃萬麗否認了該項目。他認為,由于黃河的淤泥和沙子,大壩建成後,銅冠上方的流域将淤積起來,并将繼續上遊開發,但在1957年,三門峽工程仍在啟動,庫區20多萬移民的命運發生了變化,他們離開了家鄉, 告别這裡肥沃的土地,離開了祖先世世代代居住的故鄉。
幾年前,又有記者寫到這件事,是有關部門為搞"省際事件"而編造的,這裡就跳過了。
之後,大家可能都聽說過,"河南建壩,陝西受災",黃河上遊、渭河等支流相繼上升,西安、鹹陽、渭南等大中城市受到洪水威脅,一直受到洪水的威脅,直到今天。
在路邊,農場的機關很多,種植的莊稼是連成碎片的,這讓我在西安附近長大,有了長久的見識——糧食可以種在幾千畝的土地上。
騎過羅河,看看廣闊的水面,并不遜色于渭江的水。這就是北羅河,不同于發源于洛南、流向洛陽的南洛河。
這條河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但它是陝西最大的河流,長680.3公裡。發源于白羽山南麓的草梁山,從西北向東南流入渭河。
大理南部沙園的形成與羅河有很大關系。羅河下遊,從曲裡彎的地圖來看,河床不穩定,從1947年開始,它一直沿着新河道進入渭河。然而,羅河的河口在曆史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明朝時期,潮彜江坍塌,北羅河改為直接入黃河,在嘉慶時期,它突破大慶關,重新入渭河,然後直接入黃河。1933年黃河向東移動後,北羅河在黃河與渭河的三角形中徘徊了10多年,有時入黃河,有時入渭河,直到1947年才固定入渭河。
據說這次是羅河在朝彤南部斷堤,受災地區是趙渡和雨林村,與黃河的原址相同。
人們常說水火無情,大理的這一場洪水是我在大理共同騎行的一些地方,我衷心希望大理東部的人們能夠安全度過這場洪水,過上平靜的生活多年。
雲水中南:走在曠野中,走訪道路,探索陰影,民間俚語,負面的玄問。步行到山脈和森林,探索周圍美麗的風景,感受民俗。歡迎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