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4屆全國臨床惡性良性腫瘤學學術會議和2021 CSCO學術會議于2021年9月25-29日舉行,主題為"聚焦創新研究,引領原創未來"。大會繼續秉承CSCO的根本宗旨,采取新形式在特殊時期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促進我國臨床惡性良性腫瘤學領域的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鼓勵支援臨床研究和創新,推動基于多學科标準化綜合治療的精準惡性良性腫瘤學,積極推動學科發展。在CSCO大會上,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預防中心李志明教授以"霍奇金淋巴瘤(HL)治療進展"為主題進行了報告,醫療網絡的主要内容将按以下方式組織。
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進展
李志明教授首先介紹了新HL的研究進展。在今年的ICML會議上發表的ALLICANCE研究的結果探讨了PET-CT導向治療政策的有效性(在治療2個療程的ABVD後進行PET-CT評估,在陽性患者中進行4個周期的增強型BEACOPP和受影響的野生放療(IFRT),以及在I/ II期經典霍奇金淋巴瘤(cHL)中陰性患者中繼續治療4個周期的ABVD。結果表明,PET-CT導向的治療政策可使chHL患者受益,無進展生存期(PFS),78%的患者不需要放療或加強BEACOPP治療,中期PET-CT評估對chL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EORTC/ FIL / LYSA H10研究和英國NCRI RAPID研究的結果也在ICML會議上發表,兩項研究評估了初始CHL測試陰性且PET-CT測試陰性的患者治療後放療的必要性。結果顯示,在治療後PET-CT檢測後一段時間為陰性的患者中,省略放療可能導緻早期(<2年)複發的可能性增加。對于 ABVD 治療後的早期 cHL 患者,放射治療仍然是必要的。
在今年的EHA會議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探讨了增強型BEACOPDac計劃的療效和安全性,該計劃在BEACOPP方案中用達卡巴嗪代替甲基苯丙胺,用于晚期HL患者。結果表明,強化BEACOPDac項目與強化BEACOPP項目療效相似,HL患者治療後PFS無顯著差異。同時,BEACOPDac的安全性得到提高,選擇性住院天數減少(3.74對5.83;P.0.118),接受的紅血輸血明顯減少(1.93機關對4.16機關;P<0.001)。
除了上述化療方案的研究進展外,靶向治療藥物近年來在HL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進展。在今年的EHA會議上,一項為期五年的随訪研究探讨了Vibutuximab(BV)聯合化療對III期/ IV期cHL的初始治療的結果。在60.9個月的中等随訪中,BV-AVD組PFS的獲益比ABVD組更顯著(5年PFS率:82.2%對75.3%;同時,85%的周圍神經病變(PN)症狀患者在接受BV-AVD方案治療後完全緩解或改善。BV 聯合化療方案可為原發性 cHL 患者提供持久的 PFS 益處,同時控制安全性。
該研究的亞組分析探讨了BV-AVD方案在青少年和年輕人cHL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結果顯示,BV-AVD計劃還使40歲<30歲和<患者的PFS受益(<5年PFS率:30歲患者為87.1%對79.9%;40<患者5年PFS率:86.3%對79.4%)。BV-AVD計劃的安全性在30歲和40<<的患者中同樣良好,分别有88%和89%的患者的PN症狀減輕或改善。對于青少年和年輕成年 cHL 患者,BV-AVD 方案也可用作推薦的治療方法。
另一項I/II期研究探讨了BV-AVD方案治療兒童晚期chL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結果表明,兒童晚期CHL總緩解率(ORR)達到81%,總緩解率(CR)達到76%,安全性可控。該協定的效果在兒童晚期cHL中顯着,與ECHELON-1研究中觀察到的成年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一緻。
在今年的ICML會議上發表的一項II期研究探讨了BV聯合AD計劃在I/II期cHL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結果表明,聯合方案的CR率高達97%,PFS率和總生存率分别為88%和100%,早期預後良好和預後不良的患者CR率和PFS無差異,安全性可控。李志明教授表示,在cHL患者普遍獲得療效更好、安全性更好、毒性更小的組合治療方案值得進一步探索。
由德國霍奇金淋巴瘤研究小組(GHSG)進行的II期研究探索了兩種基于BEACOPP的增強情景,聯合BV(BrECADD):BV,依托泊苷,Dorobi Star和環磷酸胺,dhakaba,地塞米松;BrECAPP解決方案:BV,吡哆醇,多羅比星,環磷酰胺,磷酸甲酯,茴香)治療晚期cHL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結果表明,brECADD方案和BrECAPP方案的三年預可行性研究率分别為89.7%和90.2%,三年期OS率分别為95.4%和100%。這兩種治療方法在初級治療中對晚期 cHL 患者有效且安全,可用作增強 BEACOPP 的替代方法。
除了一線治療用途外,BV在鞏固治療中的使用也值得關注。在 ICML 會議上發表的 II 期 BRAPP2 研究探讨了 BV 作為一線化療陽性 cHL 患者接受中期 PET-CT 檢測的療效和安全性。結果顯示,BV鞏固治療後CHL患者的CR率達到87.2%,2年内PFS率達到90%。但BV鞏固治療也導緻更多的不良事件(AE),29.3%的患者≥2級PN,兩名患者終止治療。對于高危 cHL 患者,化療可在使用 BV 進行鞏固治療的基礎上使用。
複發難治霍奇金淋巴瘤治療進展
李教授随後介紹了複發治療(R/R)HL的研究進展。R/R HL常用含鉑藥物的化療方案的二線搶救治療可以達到60%-80%的ORR,但這些選擇的CR率相對較低(<50%)。仍有必要探索更好的二線搶救治療方案,以改善R/R HL患者的預後。
對于R / R HL患者,BV也是一種更好的治療方法。研究表明,BV單藥治療R/R HL的ORR為75%,但CR率僅為34%,而緩解持續時間相對較短。BV與其他藥物聯合化療方案在R / R HL中甚至更有效,在西班牙Donostia大學醫院進行的一項研究探索了BV聯合苯二氮卓類藥物作為R / R HL患者中第一個挽救的治療方法的療效和安全性。今年ICML大會上發表的研究結果表明,BV聯合苯二氮卓類藥物的ORR達到91.7%,CR率達到75%。該計劃是安全的,研究中沒有患者因AE而停止治療。對于 R/R HL 患者,BV 聯合用藥是更好的二線搶救治療選擇。
在今年的EHA會議上,介紹了BV聯合DHAP項目R/R HL長期随訪的結果,結果表明,BV-DHAP項目的三年PFS率達到77%,三年OS率達到95%。此外,研究發現血清可溶性胸腺活化調節趨化因子(sTARC)可作為BV-DHAP方案中R/R HL治療的早期預後預測标志物,在BV-DHAP治療1個周期後達到疾病緩解的患者中,STARC水準的下降更為顯著(P-0.027)。
AETHERA 研究探讨了 R/R HL 患者對 ASCT 後 BV 維持治療的需求。在研究随訪30個月時,接受BV維持治療的患者具有更高的2年PFS率(63%對51%;人力資源: 0.57;AMAHRELIS研究進一步探讨了現實世界R / R HL患者對ASCT後維持治療的需求。結果顯示,接受BV維持治療的R/R HL患者的PFS率在2年内分别達到75.3%(95%CI:68.4%~84.3%)和96.4%(95%CI:94.2%~100%)。ASCT後BV維持治療可有效提高R/RHL患者的生存獲益,而挽救治療後完全分子緩解(CMR)與OS改善顯著相關(P=0.0018)。
老年R / R HL患者由于基礎條件差而無法耐受高強度化療,并且該部分患者也存在未滿足的治療需求。免疫療法可能會為這一部分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Keynote-204研究比較了PD-1單抗單胞菌單藥治療和BV二線治療對R / R HL患者的療效。結果顯示,PBOL單藥治療R/R HL患者的PFS更好(中等預可行性研究:13.2個月vs 8.3個月;12個月PFS率:53.9%對35.6%),Pablo單藥R/R HL的ORR更高(65.6%對54.2%)。CheckMate812研究比較了BV單藥治療和BV聯合PD-1單抗原納武柳單藥治療在R/R HL中的療效,研究仍在進行中,并期待未來研究成果的發表,進一步驗證PD-1單抗原在R/R HL二線搶救治療中的療效。
除了PD-1單抗性外,一些新藥在R/R HL中也顯示出相當的治療前景。一項II期研究探讨了抗體藥物偶聯物Camidanlumab tesirine(Cami)在R / R cHL中的療效。在今年的ICML會議上公布的結果表明,Cami的R/ R cHL達到66.3%,CR達到27.7%,中位數PFS達到9.2個月,中位數緩解持續時間(DOR)未達到。對于 BV 和 PD-1 抑制劑治療失敗的 R/R cHL 患者,Cami 提供了更好的治療選擇。
嵌合抗原受體 T 細胞 (CAR-T) 免疫療法在 R/R HL 中使用的前景也值得關注。一項 I/II 期研究顯示,接受 THED30 CAR-T 治療的 R/R HL 的 ORR 為 62%,CR 為 51%,5 例 CR 患者具有 DOR 超過 1 年。同時,CD30 CAR-T在R / RHL中是安全的,研究中的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CRS)為1級,沒有劑量限制性毒性,也沒有神經毒性。
總結
李志明教授總結道:"如何提高治療方案的有效性,控制毒性是目前HL治療面臨的困難。需要進一步探索霍奇金淋巴瘤的發病機制,以找到更多的生物标志物來指導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老年荷爾馬病患者的治療仍然具有挑戰性,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來提供更好的治療選擇。同時,我們期待未來在荷鞍淋巴瘤治療方面取得更多研究進展,指導荷鞍淋巴瘤的臨床實踐。
李志明教授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導師,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預防控制中心
廣東省惡性良性腫瘤協會淋巴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惡性良性腫瘤臨床惡性良性腫瘤學會抗淋巴瘤聯盟副秘書長、常務委員會委員
中國癌症學會淋巴瘤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中國老年醫學會淋巴瘤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常務委員會委員
中國癌症協會淋巴瘤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華醫師協會惡性良性腫瘤科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學教育協會淋巴瘤分會常務理事
中國癌症學會神經惡性良性腫瘤專業委員會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組副組長
廣東省癌症協會靶向與個性化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中西醫協會惡性良性腫瘤免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健康管理協會生殖保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抗癌協會化療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會
廣東省臨床醫學會咽喉惡性良性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廣東省鼻咽癌深部惡性良性腫瘤協會專業委員會委員
廣州市抗癌協會淋巴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