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微信公衆号

青千龍龍袍"香雲蝙蝠"花案
在我國傳統建築、服飾花樣裡,蜜蜂與猴子在一起,象征着"封侯"的美事;而蝙蝠和梅花鹿則意味着"福祿"雙全。無論是"傅壽雙泉"的祈禱,還是"林門五福"的祈禱,蝙蝠一直被視為吉祥幸福的象征。
然而,蝙蝠也是世界上最迷人和最難以了解的生物之一。在世界許多地方,它也被認為是"不祥的鳥"和"黑暗中的幽靈",這似乎是邪惡和恐懼的象征。事實上,蝙蝠實際上是翼手龍的通用術語,翼手龍不僅不是邪惡的,而且對人類和生态系統也有很大的好處。
蝙蝠是僅次于齧齒動物的第二大哺乳動物群,現存約1390種,除了極地地區和海洋中的一些島嶼外,蝙蝠存在于各種生态系統中。今天,即使我們知道蝙蝠在生物鍊中的作用,并為人類提供有價值的服務,我們仍然對它知之甚少,并且誤解了它,因為它大多隻是夜間活動的。
<h1 class= "pgc-h-arrow-right" >唯一的飛行哺乳動物,翼龍和小鼠的親戚?</h1>
作為唯一可以在空中活躍的哺乳動物,蝙蝠非常獨特。但是蝙蝠的祖先是什麼動物呢?
有些人喜歡将蝙蝠與翼龍聯系起來,包括早期西方的一些博物學家,但翼龍在中生代的最後幾年滅絕了,沒有留下一個活着的後代。到目前為止,古生物學家從未在中生代發現任何蝙蝠化石。
有研究表明,現代哺乳動物,包括蝙蝠翼手目,起源于8000萬年前白垩紀晚期,即使這一理論是正确的,也隻能意味着蝙蝠的祖先在恐龍時代與其他哺乳動物分離,并不能證明它進化成蝙蝠。
還有人說,蝙蝠是從老鼠進化而來的,這也是站不住腳的。通過哺乳動物系統發育進化圖,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蝙蝠和老鼠在恐龍滅絕後是分開的,它們是平行的進化關系,老鼠不能變成蝙蝠。雖然也有大約38顆牙齒,但它是翼手龍,而不是齧齒動物,這也是一個長期的認知錯誤。
它是一種蝙蝠,食指長14厘米,翼展37厘米。
新生代早期氣候非常溫暖,随着5600萬年前"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的到來,蝙蝠的進化迎來了新的機遇。當時的飛蟲特别豐富,蝙蝠開始從一棵樹跳到另一棵樹,以便以飛蟲為食,為了适應這種新的生活方式,飛行的能力應運而生。但蝙蝠的直系祖先仍然保持着它們最原始的外觀:小的,夜間活動的,樹栖的和食蟲的。
2003年,在美國懷俄明州綠河組5220萬年前的始新世地層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兩類特别重要的早期蝙蝠,伊斯蘭蝙蝠和爪蝠,這兩類蝙蝠都表現出飛行的關鍵特征,例如前臂的半徑和尺骨的融合以及第2至第5前額腳趾的延伸以支撐膜覆寫。
伊斯蘭蝙蝠和爪蝠都表現出一些祖先的迹象,例如更長的尾巴和更發達的後肢,适應爬樹;今天的蝙蝠後腿無力,隻能像被風吹拂的破傘一樣爬行和滾動。
此外,伊斯蘭蝙蝠和爪蝠的翅膀更短更窄,比現代蝙蝠飛得更快,并且可以交替飛行和滑翔。這些發現有力地證明,蝙蝠的祖先是樹栖的,蝙蝠的飛行起源于從樹上着陸。
<h1級="pgc-h-arrow-right">進化出的飛行和非凡的掠食性能量,占哺乳動物總數的1/4</h1>
英國現代博物學家約翰·阿瑟·湯姆森(John Arthur Thomson)在《動物生命史》(The History of Animal Life)一書中寫道:"當從高處飛下來吃東西的食蟲動物進化成蝙蝠時,自然之神一定在笑,因為它們确實是以這種方式起源的。"作為哺乳動物,它們踮起腳尖,用翅膀包裹自己,這确實是世界上的奇迹。但它們被深色的皮毛覆寫,一次隻喂食1隻幼崽 - 最多兩隻 - 而且确實是哺乳動物。
為了友善飛行,蝙蝠前肢進化成翅膀。在它的"肩膀"和拇指之間,有一層靈敏的膜連接配接着細長的手指,從小指延伸到腳跟,然後從腳跟沿着身體的側面延伸到腋窩,這是蝙蝠獨特的翅膀膜。它們張開雙臂、手指和伸出的翅膀飛翔。
因為蝙蝠的骨骼非常靈活,感覺就像它的手指直接從手腕上長出來;但它的後肢一般弱小無力,膝蓋向後彎曲,是以在地上行走的功能已經很退化。仿佛在說,"如果你有鳥一樣的翅膀,你就不必在危險和粗糙的地面上行走。"
它們用長爪固定在腳趾和拇指上,以附着在物體粗糙的表面上,有些已經進化出吸盤,例如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吸盤翼蝙蝠。休息時,蝙蝠弟兄将腳倒挂在樹木、洞穴牆壁或老建築的橫梁屋頂上,頭垂下來,折起翅膀。
要知道,生活在3200萬年前的始祖鳥的骨骼結構幾乎與今天的小型食蟲蝙蝠完全相同,沒有太大變化。在這億年裡,蝙蝠主要學會了兩件事,一是飛翔,二是回聲定位。這是兩個相當成功的進化,大大提高了蝙蝠的覓食和回避效率。
當然,由于蝙蝠的翅膀比鳥類晚出現1億多年,較大的飛行動物的生态位基本上被鳥類占據,這也限制了蝙蝠的發展,3000多萬年沒有其他新技能進化。
今天,蝙蝠有1390種,占哺乳動物總數的四分之一,是僅次于老鼠的第二大哺乳動物家族。但其進化的保守性意味着早期進化是成功的,它可以很好地适應環境,而不會做出太多的改變。
<h1級="pgc-h-arrow-right">擁有超強的飛行技能和回聲定位系統</h1>
在哺乳動物中,有一種鼩鼱猴屬于鳳凰社,看似能夠"飛翔",但還達不到蝙蝠幼稚園的水準。鼩鼱猴有翅膀膜,脖子從尾巴延伸,但它們隻能從高處滑行,不能向蝙蝠或鳥類低空飛行。
但蝙蝠不同,它們可以從平坦的地面飛到空中,它們的飛行技術仍然很強。當飛越房屋時,它們對避開梁,柱子和其他物體非常敏感。
即使在露天,它們的飛行技能也與鳥類不相上下,靈巧的旋轉,快速撤退,薩默龍是他們的内務技能,是以它們可以準确地捕捉飛蛾,蚊子和飛行聖甲蟲甲蟲,而這一切都悄然到來。
在早期的研究中,由于時間和技術,人們無法了解為什麼視力不佳的蝙蝠可以在夜間靈巧地飛行并捕捉獵物,但有人猜測它們突出的圓耳朵和發達的聽力。
事實上,蝙蝠在飛行時會發出聲音。這種聲音被稱為超音波,人耳聽不到它,但蝙蝠的耳朵不僅可以聽到,還可以準确地接受電路信号并定位其位置和飛行方向。
實驗證明,大多數蝙蝠使用來自喉嚨的超音波脈沖進行定位,并且還有一些大型食果蝙蝠,如棕色果蝠,其回聲定位能力更為特殊,以舌頭的聲音為基礎進行聲音定位。回聲定位的能力對于蝙蝠的生存和繁殖非常重要,使它們能夠占據鳥類在夜間或更昏暗的環境中無法使用的生态位。
大多數蝙蝠的叫聲頻率在20-60 kHz之間。但一些速度較慢的蝙蝠可以對高頻聲波做出反應,這些聲波也是它們生存的"武器"。
短耳三葉蟲鼻蝙蝠可以發出212 kHz的非常高的頻率,是所有蝙蝠中最高的,而犬吻蝙蝠家族的一些蝙蝠,如小斑點蝙蝠,可以回聲定位低至11 kHz。使用特别高或低頻呼叫的顯着好處是,這種聲波很難被獵物感覺,是以它們可以捕獲更多的昆蟲。
當然,蝙蝠在3000多萬年前進化出了回聲定位技能,但獵物并非閑置。像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菊花蝙蝠這樣的捕食者一直在與獵物玩生物"貓捉老鼠遊戲"。
蝙蝠具有回聲定位系統,而一些通常對作物有害的飛蛾會進化出耳膜以發現蝙蝠的叫聲;其他人發出自己的聲音來破壞蝙蝠的聲納系統。
超音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遇到障礙物時反射回來,到達蝙蝠的耳朵,蝙蝠立即改變飛行方向。蝙蝠兄弟引以為豪的是,它的實時雷達特别耐幹擾,即使幹擾噪聲是它發出的超音波的兩倍,它仍然可以有效地工作,引導自己準确地為植物授粉,并在黑暗中捕食害蟲。
<h1類="pgc-h-arrow-right">蝙蝠"吸血鬼"?事實上,世界真的離不開它</h1>
在西方文化中,蝙蝠甚至被污名化為"吸血鬼",但實際上,在1390種蝙蝠中,隻有3種是食血的,其中隻有一種是針對哺乳動物的。
所有食血蝙蝠也僅限于拉丁美洲,在其他地方無法獲得。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它們不吸血,而是像小貓一樣舔和吃血,它們的唾液中含有抗凝血劑,以防止血液凝固,這樣它們才能順利進食。這些東西現在已經被開發成預防人類中風的藥物。
絕大多數蝙蝠物種以昆蟲為食,包括極其有害的農業害蟲。其他植物以水果、花卉、花蜜等為食,間接授粉,確定植物代代生長。
當人們想到花的授粉時,他們通常隻想到蜜蜂和鳥類等,大多數人不知道蝙蝠在熱帶植物的授粉中起着重要作用。蝙蝠每年為67個科約528種熱帶植物授粉,其中300多種是果草。
以花蜜為食的各種蝙蝠(來源: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榴蓮具有強烈的氣味,被稱為"世界臭果",但它是東南亞重要的經濟作物。2019年11月21日的最新研究證明,三種蝙蝠,大型長舌果蝠,中央狐蝠和西貝利斯齒狐蝠,全年為榴蓮花授粉。
這種罕見的鏟齒蝙蝠僅在秘魯發現,是秘魯幾種柱狀仙人掌的唯一蝙蝠傳粉者。東非大草原的猴面包樹對動物的生存至關重要,被稱為"非洲生命之樹",它幾乎完全依賴于蝙蝠授粉。如果沒有蝙蝠,生命之樹可能已經滅絕了。
大多數來訪的蝙蝠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如果沒有蝙蝠的贊助,這些地方的生态系統可能會逐漸崩潰,因為植物無法正常生長,為動物提供食物和庇護所。
蝙蝠并不止于此。許多蝙蝠也是遷徙動物,它們與候鳥有相似之處,可以飛行數千公裡。蝙蝠吃植物果實,到處播種,保證了區域物種的多樣性。
研究證明,它們傳播的種子遠遠超過鳥類,許多蝙蝠傳播先驅植物種子,這是第一批在惡劣環境中生長的種子。
随着這些先鋒植物的生長,創造了一個小的環境,其他對環境要求較高的植物可以在第二階段生長。龍舌蘭酒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酒,它來自龍舌蘭酒植物,蝙蝠負責大多數種子的傳播。無花果,腰果等也依靠蝙蝠來傳播種子。
是以,有科學家認真指出,蝙蝠有助于維持森林的生态平衡,能為人們提供美味的榴蓮果實。希望蘇拉威西島的居民能夠認識到蝙蝠的重要性,避免狩獵和破壞它們的栖息地。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個嚴重的警告!病毒傳播或生态破壞最痛苦的代價之一</h1>
在2020年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東南亞一些人吃蝙蝠的行為遭到了世界的唾棄和憤怒的指責。
也許早期人類是被生存的壓力所逼迫的,吃蝙蝠的惡習不再是一兩天。與達爾文同時代的華萊士曾記錄過馬來狐蝠的食用情況:"這種生物極其醜陋,确實美味,已經成為人們狩獵的目标。每年年初,它們成群結隊地覓食水果,白天聚集在海灣的小島上,将數以萬計的樹上吊在樹上,尤其是枯樹上。"烹饪需要小心處理,因為皮毛有狐狸的惡臭,而且通常會添加很多香料和調味品,這簡直是一種好味道,而且味道有點像野兔肉。如何實作蝙蝠的惡臭與上乘的美味之間的轉化是值得懷疑的,但3200萬年前,蝙蝠進化到使其他物種變得令人不快,聞起來,人們不得不挑釁它,這确實讓更多的人無語。
**能感覺到的是蝙蝠奇怪的外表和氣味,肉眼無法察覺的是,它也是幾十種病毒的天然宿主,人們應該遠離它們而不是殘害它們。
2020年4月10日,史密森尼學會全球健康項目的研究人員在緬甸的蝙蝠中發現了六種新的冠狀病毒,這些冠狀病毒以前從未在其他地方發現過。他們研究了這些病毒跨物種傳播的可能性,以評估它們對人類健康的威脅。研究人員表示,新發現的冠狀病毒與SARS,中東呼吸綜合征和新型冠狀病毒沒有密切聯系。**
2005年,Daszak等人還在三隻馬蹄蝠中發現了與SARS病毒非常相似的病毒DNA。然而,盡管這些病毒基因組的序列與SARS冠狀病毒的序列具有88%-92%的同一性,但它們在編碼所謂刺突蛋白的區域顯示出顯着差異,這意味着蝙蝠病毒将無法感染人類細胞。
而且,由于已經發現一些棕榈海狸亞科攜帶與人類SARS病毒幾乎相同的病毒,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SARS從蝙蝠傳播到蚊子,蚊子從蚊子傳播到類似于果子狸的中間宿主,然後是人類。
2020年3月19日,雲南大學張志剛的團隊對馬來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天然宿主的研究結果,正式發表在Cell子期刊《當代生物學》上,似乎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
此前,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立報道稱,蝙蝠冠狀病毒RaTG13和新冠病毒的基因組超過96%,證明中國菊蝙蝠是新冠病毒的潛在天然來源。
同時,基于當時武漢的情況,學術界一些人推測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但張志剛團隊的研究證明,穿山甲不是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而是像菊花蝙蝠一樣,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天然宿主。換句話說,在最終答案揭曉之前,蝙蝠不應該獨自承擔懷疑。
事實上,現代新出現的人類傳染病中有75%起源于動物,包括蝙蝠。随着種群的迅速擴大,原本在自然界的物種開始适應人類的生活環境,與人類的接觸增加。
研究表明,超過60%的新發傳染病是人畜共患的。像大多數野生動物一樣,蝙蝠正在避免與人類接觸。人類應該順應自然,千方百計地保護自然環境,而不是肆意掠奪和"打破魔瓶",當然也包括不捕食蝙蝠等野生動物,以避免大自然的懲罰。
雖然蝙蝠多達1390種,但與其他動物相比,蝙蝠的數量在整體生物量方面并不多,有些物種甚至是孤獨和瀕臨滅絕的。随着人類的手和腳伸展的時間越來越長,蝙蝠栖息地和原始生态系統遭到破壞,華萊士一百多年前描述的數以萬計的蝙蝠聚集在地球上變得越來越罕見。
在人類生産活動中,用于消滅昆蟲的毒物,以及木材保護劑,也會使蝙蝠直接或間接死亡;與此同時,許多誤解仍在驅使人類大量狩獵它們。一些種類的空心樹被砍伐,廢墟被拆除或重建得如此天衣無縫,以至于它們無法生存。像其他動物一樣,許多蝙蝠在自然界中變得越來越少見,這是一個長長的歎息。
這是一個新時代,東西方都無法再決定一個有誤解的物種的命運,狩獵任何自然物種,包括蝙蝠,都可能帶來最危險的生态報複。
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創造一個蝙蝠和人類共存的世界,到那時,大自然也會把自古今以來所希望的"五福"還給我們中國人,這是真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