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除了恐龍蛋化石,還有哪些比較有價值的古生物化石

1. 植物化石

地質史上最早的生命屬于植物王國,最原始的藍藻和真菌化石在可追溯到35億年前的太古地層中被發現。古今和早元古代是原始藻類的時代,中元古代到奧陶紀是海藻繁茂的時代,志留紀到石炭紀是陸地孢子體繁榮的時代,二疊紀到侏羅紀是裸子植物的時代,白垩紀到新生代是被子植物繁榮的時代。一般來說,植物化石觀賞石主要來自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孢子和裸子植物,少數新生代被子植物。

由于古生物學與特定的地質時期有關,并且從不同的地質時代産生不同的化石,是以古生物學化石的集合必須在某個地層(沉積岩)中找到。化石收獲後,還需要經過适當加工,根據古代生物的生态特征,将化石剝離成圍岩底部的高浮雕形狀,并保留化石表面的所有細節,但一定不能模仿,因為模仿雕塑實際上是在做雕刻, 并且與化石無關。有些人在加工化石觀賞化石的過程中(如角石、貝殼、珊瑚等)完全從周圍的岩石上剝離出來,變成一個單一的身體,甚至表面都經過抛光,這其實是一幅蛇畫加步法。單個古生物學化石的觀賞價值往往大大降低。

樹木化石

樹木化石,也被稱為"木石",是植物化石的大部分。大約1.5億年前,在洪水之下,樹木逐漸被泥土、沙子和火山灰掩埋,而在密封和高溫條件下,經過長期矽化後的含矽地下水,"矽化木材",也就是今天所謂的樹化石。後來,經過幾次地質變化,土地上升,使埋在地下的化石樹重新出現。

在我國,樹木化石的記錄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然而,由于各種原因,一些記錄被神秘感所掩蓋。宋代學者杜玄所著的《雲林石譜》将"松樹化石"描述如下:在浙江省東陽縣和永康縣,"松樹老人化為石","一夜狂風大雨,松林突然化為石","大一是直徑兩三尺", 還有"小如拳擊手"。在實踐中,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的。

樹化石屬于矽化木材類,也可細分為蛋白石矽化木材、瑪瑙矽化木材和普通矽化木材。蛋白石矽化木材主要由蛋白質礦物質組成,瑪瑙矽化木材主要以瑪瑙為基礎,即"石髓"礦物成分,而普通矽化木材則通過隐晶物質"承認"。

樹化石分布廣泛,在新疆、遼甯、山東、雲南、北京、河北、山西、江西、福建、四川、甘肅等多個省市都發現了樹化石。1984年,在北京延慶縣白河北岸,發現了一個"樹化石群"。化石樹大多是短樹樁,有清晰可見的年輪和木紋,分布在寬400米,長1500米的山坡上。其中,最大的短樹樁直徑2.5米,最小的0.8米,乍一看就像是新采伐的原始森林。随後,在山西省長子縣南部發現了32棵化石樹,要麼躺在山坡上,要麼倒置在灌木叢中,最長的18米,最厚的1.5米,姿勢不同,有趣。

琥珀

琥珀是松樹樹脂的化石,又稱"松樹樹脂化石"。

人類對琥珀的認識、開發和利用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當時,因為我不明白琥珀是如何形成的,我被許多謎團所掩蓋。

在古希臘傳說中,太陽神赫利俄斯的兒子法托(Faeto)在駕駛父親的太陽車穿越太空後被處決,他的妹妹悲痛欲絕,淚水滾落下來凝固成琥珀色。為什麼琥珀如此透明和光滑?這是因為水晶眼淚成為。

在我國,琥珀被記錄在許多古代文獻中。在《酉陽雜技》的記錄中,琥珀的制作頗具魔力,據說"龍血為琥珀而進入地球"。在《光志》的記錄中,還有一個離奇的場景,那就是"在琥珀之地,上面和周圍都沒有草"。《宋武帝本吉》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甯州嘗到了琥珀色的枕頭,光色很美,價格是百多金,北伐時,用琥珀治好金瘡,武帝下令給,并分發給将軍們。在這裡,琥珀實際上成為"治療金瘡"的良藥。在其他一些記錄中,琥珀的形成被描述為"老虎的靈魂死魂像石頭一樣進入地下",是以琥珀也被稱為"虎魟"和"獸鳐"。

随着曆史的流逝,人們對琥珀的認識越來越準确,他們逐漸意識到琥珀是松柏分泌的樹脂進入地下後形成的化石。其中,一些琥珀還包裹着蜜蜂,蒼蠅,蚊子,蜘蛛,螞蟻和其他昆蟲,因為松柏分泌的樹脂将它們緊緊地粘住,然後變成化石。就琥珀是如何形成的而言,中國古代文獻中的一些記錄接近準确。根據"博物學家紀事",松樹樹脂"進入地下一千年"并"變成琥珀"。根據《博物館綱要》,"琥珀也有造假者,或燒焦的蜜蜂和雞蛋雞","與事實無異"。《光志》進一步解釋:"雞蛋可以做成琥珀","取黃白混合,煮沸仍軟,随意雕刻,酒漬苦煞好幾天又硬","亂七八糟"。"無論經常使用什麼,都無能為力。同時,《博物館要領》還介紹了辨識真假的方法:"如果要分辨其真僞,手掌中隻有琥珀是熱的",可以"吸收草莖為真,假不吸,真是熱香,假無香"。

琥珀産于許多地方,波蘭、羅馬尼亞、前蘇聯和波羅的海國家,這些國家是世界上琥珀的主要生産國。其中,羅馬尼亞不僅擁有許多優質琥珀,而且還将琥珀指定為本國的"國石"。在中國,琥珀的主要産區是遼甯的撫順和河南的南陽,那裡的琥珀具有最高的質地和最大的聲譽。此外,在雲南、四川、湖北和黑龍江的一些地區也發現了琥珀。

琥珀不僅晶圓潤有光澤,而且色彩缤紛,色彩缤紛。在顔色方面,它們大多是黃色,淺黃色,色澤,橙色,紅色,淺紅色,紅棕色,棕色等,少數是淺綠色,藍色,淡紫色等。琥珀的質地也非常吸引人,有的透明,有的半透明,稱為"美麗"異常。琥珀的種類很多,紅色如血被稱為"血泊",像金色的顔色稱為"perla"。此外,還有"花鲈","石鲈","水鲈魚","蠟鲈魚","冠軍","明鲈"等品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含有昆蟲的琥珀是最搶眼的琥珀,被稱為"昆蟲琥珀"。

琥珀是最具有裝飾性的玩石之一。其中,"昆蟲琥珀"可以直接檢視,具有鮮明的特征,無需任何修改。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其他品種的一些琥珀直接檢視。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經常使用琥珀制作各種吊墜和裝飾品,這些吊墜和裝飾品也很受歡迎。

二、腕足類化石

腕足類動物是單片海洋底栖生物,具有發光的雙葉硬殼,在5.7億至2.3億年前古生代的志留紀和二疊紀之間最繁榮;腕足類化石主要儲存在石灰岩、泥灰岩和鈣質頁岩中。在泥灰岩中産生的腕足類動物化石通常最容易風化,以産生儲存完好的化石觀賞石,特别是當大量個體聚集在同一個标本上時。腕足類動物化石分布在湖南、廣西、湖北、雲南和貴州等多個省份。其中,弓燕石、喙燕和貓頭鷹頭殼和化石最具觀賞性。

石燕

一種生活在3億年前的腕足類無脊椎動物,其外殼橫向方形,向左和向右延伸時,逐漸上升并呈現出"開放"的形狀,上面漂浮着厚厚的徑向褶皺,就像燕子的翅膀一樣。是以,這種無脊椎動物成為化石後,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石燕子"。

"石燕子"是一種栖息在海洋中的動物。後來,化石随着地殼的變化而形成,其中大部分儲存在高聳山脈的岩層中。收獲"石燕子"并非易事,往往相當費力和艱巨。

"石岩"所展現的"雄偉姿态"不僅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而且産生了非常明顯的動感。鑒于這一特點,遠古時有一個傳說,隻要有合适的時間,"石燕子"就會"飛"。在北魏李道遠寫的著名《水學經典筆記》中記載:"它的石頭有大有小,母子是倪。而風和雷是波,然後石燕成群結隊地飛翔,下颚就像真正的燕子。風吹雷聲襲來,忽然"石妍成群結隊",上下飛翔的調皮場面和"真焰"一樣,展現了石妍是多麼的形象。

在清朝,傳說更加精緻。清代學者曲大軍在《靈外傣答》中寫道:"在湖南永州産的《石燕》非常出色。顔色是黃色,頭部,嘴巴,翅膀和脊柱都消失了。清代的《彰化縣志》有這樣一段内容:"雲姑山的石燕洞,其深不可測的深度,當石燕飛出時。你看,"石岩"居然是從"深不可測"的山洞裡起飛的。

"石岩"真的能飛嗎?其實,"石燕子"形成化石後,生命早已結束,成為真正的石頭,它永遠不會飛,一些古人的描述被誇大了。宋代學者杜玄在《雲林石譜》中做了實地考察,并做了詳細的記載:他在産地湖南靈嶺聽到了"雨中飛翔"的傳說,來到無盡的山巒,發現一些岩壁上有很多"石燕",于是用筆做了記号。岩壁暴露在烈日之下,忽然下起了大雨,标有"石燕子"的字樣都"一個接一個地倒在地上"。這些"石燕子"自己飛了出去?當然不是。經過一番分析,他發現這是"冷熱撞擊和墜落"的結果。可以看出,杜玄并不相信"石岩"會飛。

在中國,"十堰"的生産區域很多,但大部分都在南方。其中,有記載最早、最有名的是湖南的祁陽、玲玲,曾将《石妍》奉為朝廷的貢品。此外,湖北的南璋和宜昌,廣東的高瑤和坪南,雲南的魯梁,江西的宜春,浙江的龍泉,江蘇的麗水,山西的寶德和太原也生産"石岩"。在很多地方,十堰山和十堰洞的地名都是由此而來的。

"石燕"大小不一,大的十幾厘米,小的隻有四五厘米,其上部産品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如果你能隐藏一些,你可以享受它。

貓頭鷹頭殼

腕足類動物中較大的一種。貓頭鷹頭殼的殼呈橢圓形,殼很厚,腹喙高,向内彎曲,兩瓣硬殼的中心有一個堅實的隔闆。當殼儲存完好時,可以看到細長的同心線。貓頭鷹殼化石的開關類似于貓頭鷹(即鷹)的頭部,是以得名。因為貓頭鷹頭殼是腕足類恐龍化石中最大的,與鷹頭相似給人一種堅實感,是以在腕足類恐龍化石中具有最高的收藏價值。

貓頭鷹頭殼化石最好産于雲南東部和廣西中部的泥灰岩。因為泥灰岩容易風化,容易剝落,貓頭鷹殼産在泥灰岩中,儲存在泥灰岩中易風化,易剝落,貓頭鷹殼産于泥灰岩中,儲存最齊全,是以最具觀賞性。在貓頭鷹化石殼中,巨大的單體往往給人一種堅實感,讓人遐想;幾個或幾十個單獨的身體連接配接在一起,經常使觀衆感到奇怪和情緒化。

如今,作為觀賞石,化石貓頭鷹頭殼越來越受到大多數石材愛好者的青睐。其中,尤其是貓頭鷹頭殼化石中的"頂級産品",其造型不僅讓人感動,還産生無盡的魅力回味。

3. 海百合化石

一種海洋無脊椎動物棘皮動物,以類似盛開的百合花的身體命名。自5.7億年前古生代奧陶紀以來,這種動物一直在海洋中茁壯成長。

整個海百合就像一個生活在海底的栩栩如生的百合花。海百合的"根",無論是"錨定"還是"卷曲的樹枝",都固定在海底;海百合的"莖"是細長的"管狀",中間有莖孔;海百合的"冠"由"花萼"和"手腕"兩部分組成,呈"花萼"狀,漂浮在"莖"的上端,海百合通過"冠"的開口過濾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在生物進化鍊中,海百合是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過程中處于分界狀态的重要物種,既有無脊椎動物的特征,又有脊椎動物的一些特征。由于海洋深處洶湧的暗流,海百合死後很難在一個地方生存;而且由于海百合隻有多刺的皮膚,沒有堅硬的骨頭,是以死後會腐爛,極難長期儲存。是以,上海的百合化石在世界上極為罕見。

今天的中國海百合化石,大多産于貴州省北部的一小片地區,是2.3億年前中生代三疊紀時期的海百合,最終演變成化石。當時,貴州省不僅是一片浩瀚的海洋,更是一片深海。後來,随着地殼的運動,海床的突然隆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使那裡的海百合得以儲存,形成了化石。

億年後,黔北這片小片地區的海百合化石,已經默默地藏在一層薄薄的石灰岩中。石灰岩多為鐵灰或土黃色,而海百合化石本身是灰白色的,兩者之間的對比非常大,是以"百合花"非常清晰,逼真,具有很強的立體感。

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地質學家才發現這裡存在海洋百合花。後來,許多高檔的睡蓮化石相繼開發,包括許多精品和珍品,在國内外赢得了很高的聲譽。據了解,這裡産的一塊巨海百合化石,名叫"天角兔",長2.2米,寬1.4米,18朵盛開的"百合花"交錯散落,一枝"花莖"生機勃勃,力量雄厚,其複雜性、變異性、和諧性驚人。對于大多數石材愛好者來說,每當他們看到不同風格的海百合化石,品嘗到無盡的魅力,不禁會想起遙遠的古今海底世界。經過數億年的地質變遷,依然有一系列像中國畫一樣精緻的"百合畫",而這動人的景象,并不能給人一種神秘的美感。

四、三葉蟲化石

有這樣一塊化石:石面上栩栩如生的"蝙蝠",或密密麻麻,或三五組,或一個影子......在玩石材市場上,不僅有很多這樣的化石,還有用這種化石制成的磚台、城鎮尺子、印刷盒、筆筒等。這塊化石上的"蝙蝠"比現代蝙蝠小得多,但它們不是現代蝙蝠的祖先,而是三葉蟲化石。

三葉蟲是節肢動物,在寒武紀和奧陶紀時期蓬勃發展,并在二疊紀末期滅絕。三葉蟲的背部由甲殼組成,因為甲殼被縱向分為兩個凹槽,分為軸向和左右對稱的兩根肋骨,從前到後可分為三部分:頭、胸和尾,是以稱為三葉蟲。常見的"蝙蝠"實際上是其尾巴的化石。三葉蟲尾巴兩側的大刺向後展開,像蝙蝠的翅膀,尾巴軸線就像蝙蝠的身體,一生中要脫殼好幾次,是以在成為化石後,它呈現出"蝙蝠"的形狀,展開翅膀,飛翔。三葉蟲大多生活在遊蕩的底栖生物中,生活在泥漿或石膏海底,是以三葉蟲化石經常在石灰岩和粉砂石灰岩中發現。具有觀賞價值的三葉蟲主要種類有蝙蝠蟲、四川蟲、冠蟲、湘西蟲等。

三葉蟲喜歡成群結隊地生活,當自然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時,它們的習性很難适應變化,是以大量死亡并直到滅絕是合理的。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三葉蟲也大量積累,逐漸形成化石。在中國山東省泰安地區的石灰岩中,發現了許多帶有"蝙蝠"飛行場景的三葉蟲化石。

清初,學者王世辰在《赤北偶》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明朝崇真時期,著名儒家張延登遊台山,在大文口過夜,晚飯後到大文河岸邊,發現水光璀璨。他覺得很奇怪,當他擡起頭時,他發現那是一塊石頭,大約一英尺長,一隻"小蝙蝠"嵌入山脊。張延登把石頭從水裡拿出來,翻過來,看到裡面嵌入了近百隻"小蝙蝠",或者"形似蒼蠅",或"形如伏"、"生動"。石頭上也有小凹槽,可以積水。于是張延登根據它的形狀做了一個煙台,借用了"蝙蝠"中"蝙蝠"一詞的諧音,并命名為"多福燕"。随後,他特意寫了一首著名的《多福燕明》,表達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泰山是鐘,文水是沐浴的","堅強如鐵,文英如玉","沒有假雕,自然古綠","言善行,求福"。突然,他的文學朋友馬世奇和夏雲義也緊随其後,為他們一個接一個地寫碑文。這個樣闆一開,"多福燕"就一度成名,成為陸炎中特别重要的品種。如今,山東省仍将"多福燕"作為國内外産品的特産引入,深受青睐。

三葉蟲化石,一般由于三葉蟲體型小,很容易獲得完整的形态。但是,在特殊情況下,也會有一個隻有頭部或尾部的圖案。從完整的三葉蟲形态化石中,可以區分各種類型的三葉蟲化石,并分析其生活年齡的氣候,地理和環境。這種三葉蟲化石不僅具有觀賞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5. 極光角石

極光角石,俗稱"寶塔石",是古代無脊椎動物的化石。這種動物的頭部和腳形成一個整體,難以區分,是以被稱為"頭足類動物"。它們生活在大約5億年前的海洋中,殼面上有一個堅固的圓錐形殼,帶有波浪形的水準條紋,殼内有許多水準闆,其中最長的可以達到2米以上,最短的幾厘米,其中大多數在幾十厘米到一米之間。如果豎立形成化石的尖而厚的圓錐形外殼,它看起來像一座高聳的寶塔,是以它有"寶塔石"的優雅名稱。

在我國,有些人早就把極光角石作為室内裝飾品。根據《清倉場鈔票》,這塊石頭"鋒利高聳,像一個七層的浮圖,是以它也被稱為塔影石",而且"有人認為它是一個插頁式螢幕"。20世紀初來中國考察的日本古生物學家Ya nagatoshi也表示,極光角石"被稱為寶塔石",中國人"用作室内裝飾品"。

根據另一份記錄,北宋詩人、偉大書法家黃廷堅在宋代三年(1080年)獲得了一塊極光角石,并饒有興趣地在上面刻了一首五字詩:"南崖新娘石,雷電壓竹筍;勺子潤濕了它的根,竹子知道什麼時候?"當時,極光角石曾被誤認為是"竹筍化石"。是以,極光角石不僅被稱為"寶塔石",還被稱為"竹筍石"。

極光角石的"極光"是什麼意思?在古印度的佛教經典中,中國曾經被稱為"極光",是以有人将這種化石命名為"極光"。

極光角石在中國分布廣泛,最著名的産區是長江三峽地區。在長江三峽兩岸裸露的岩石層中,有許多極光角石"潛伏",其中宜昌縣數量最多。此外,湖北省銅山縣、鹹甯縣、興山縣、四川省嚖江縣、極光角岩等儲量也豐富。作為觀賞性的極光角石,一般不适合剝掉所有的岩石,隻有經過精雕,才顯得半浮雕,看起來簡單有趣。

6. 珊瑚石

珊瑚石是古代息肉的化石,一直受到石材愛好者的青睐。息肉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蛆蟲。幼年息肉,通常在海洋中自由遊泳,但當它們成年時,它們被固定在岩石或"祖先"的鈣質骨上。隻有在晚上,這些成蟲才會伸出觸角捕食浮遊生物,消化和分泌鈣質物質來塑造它們的殼。此外,息肉采取分裂和增殖的方法進行系列化,是以它們繁殖得越多,"生長"得越多,越大,随着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珊瑚石。

珊瑚石美麗多彩,吸引着人們的喜愛。從形狀上看,珊瑚石有樹突狀、扇形、蜂窩狀等多種形狀;從顔色的角度來看,有紅色,白色,灰色,紫色,綠色,藍色,黑色等豐富多彩的顔色。據統計,珊瑚石約有25000個品種,按産地不同可分為台灣珊瑚、地中海珊瑚、日本珊瑚、馬來西亞珊瑚和喀麥隆珊瑚。最珍貴的珊瑚石是紅珊瑚,其中許多是在100米深處的海底生産的,人們很難開采,一旦被挖掘出來,就會成為珍貴的玩石,甚至成為"無價之寶"。最好的紅珊瑚集中在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深海海底,這是世界着名的來源。中國的台灣、福建海域,也有很多産量。

說到紅珊瑚,它也讓我想起了一個動人的傳說。根據傳說,一位名叫珀爾修斯的古希臘英雄具有殺死怪物的能力。有一天,在殺死了三隻"蛇毛怪物"之一的美杜莎之後,他把她的頭挂在海邊的一棵樹上,鮮血滴入地中海,然後變成了紅珊瑚。結果,人們将紅珊瑚命名為"蛇毛怪物"。紅珊瑚的英文名稱來自希臘語,意為"蛇毛女人"。

紅珊瑚是一種令人生畏的珊瑚,具有色彩缤紛,色彩優美和魅力,使其成為最受歡迎的珊瑚石之一。

在中國的古籍中,有許多關于珊瑚石的記錄。明代學者林友林在《素源石譜》中寫道:"在海底,馮一德的三株'石連利',都是白色的石頭。臨海縣把吳瑤當成海中的'石樹',高三米多,枝條發紫。"金澤寺有一座枯樹峰,看起來像一棵古樹,和石樹差不多。從"蘇源石譜"中畫出的形狀來看,這種"石蓮"和"石樹"無疑是珊瑚石。

據清代學者顧英泰在《自然史綱要》一書中所說,"珊瑚生在海底,由樹枝制成,鮮豔如紅玉,中間有很多洞,也有那些沒有洞的,樹枝更是稀少。"那些高而鮮豔的紅色是有價值的,而那些油紅色和丹麥人并且有骨髓眼睛的人價格低廉,并且還有用紅蠟粘合的破碎部分,是以建議仔細觀察它們。可以看出,珊瑚石在當時的市場上并不少見。

西晉王凱和石崇鬥夫拿出了一棵"珊瑚樹,兩尺高","世人稀之比"。然而,石沖"用鐵如意砸碎了它",王凱"以為是嫉妒的寶藏,聲音很強"。石沖認為"恨不夠","取珊瑚是左右兩者的命運,有六七株三四高的植物,條帶絕對庸俗,光彩照人。根據另一份記載:"湖中有珊瑚,一兩英尺高,一本三克書,上面有四百六十三朵,雲是南越南王趙沱和燈塔樹提供的。"從中不難看出,在古代的珊瑚石中,确實不乏精品和精緻的産品。

7. 魚類化石

魚類是一種更低、更多樣化的水生脊椎動物。在泥盆紀之前,其他脊椎動物還沒有出現,魚類已經興起并繁衍生息。到了泥盆紀,魚類的種類已經變得非常多樣化,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動物物種,是以人們也稱泥盆紀時期為"魚的時代"。

中國内陸地區的許多魚類化石都是淡水魚化石,如生活在1.5億年前中生代晚期的狼鳍魚和江漢魚。關于魚類化石的形成,宋代學者杜解在他的著作《雲林石譜》中做了一個科學的解釋:"古皮澤,魚就是在其中誕生的,因為山巒頹廢,土壤凝結成石頭很久了。這裡所說的"山體擁堵"其實是火山噴發,而"土壤"就是火山灰。火山爆發時,湖中惬意的魚突然被火山灰壓入湖底,窒息而死。由于魚體與空氣隔絕,不腐爛,是以被"刻"在冷卻的火山灰中,逐漸形成魚化石。随後,桑田變遷後,魚類化石暴露在地下,被人們收集。此外,還有一些魚類化石,這些化石是魚被湖泊和河流的淤泥掩埋之後,經過漫長的曆史,骨頭逐漸碳化,最終成為魚類化石。

魚類化石具有高度的觀賞性。在青石闆上,有的靜靜地躺着,有的在追彜玩耍,有的是十幾條魚在遊蕩......于是,自然而有趣的"魚樂圖"就形成了!古人長期以來一直喜歡魚類化石。

在《雲林石家譜》中記載:"在潭州湖鄉縣的山頂,有石頭躺在土裡,洞裡有幾英尺,看到藍色的石頭,也就是揭開的,叫做蓋魚石。從青石下面看,顔色略帶藍色或灰色,并且大量未被覆寫,兩側的石頭表面呈魚形。"洞裡有兩三米深,又看到了青石,叫魚石。石頭下面有沙子,是以選擇和尾巴一起遊泳。"龍溪的地名叫魚龍,挖地取石,破石取石,這與湘鄉生産的産品沒有什麼不同。杜玄還特别引用了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兩首詩,贊頌了龍西魚的化石:"魚龍夜水落下,山天鳥鼠秋。"

清代學者沈欣在《奇石記》中介紹,在萊陽地區,有人把魚化石做成網布出售,頗受歡迎。清代文人也寫了《魚石詩》,對幾例獻魚化石的魔力贊歎:"火山就是石頭,追着看魚。圖檔是圖檔的形狀,并且鱗片不會丢失。懶洋洋地躺在冰底,當魚兒來的時候。好好與柴一起獻上,還吟誦了玉局的詩句。"中國生産的魚類化石種類繁多,比較常見的是狼鳍魚和江漢魚化石。

狼鳍魚化石

狼鳍魚化石主要産于遼甯、山東、河南等地的部分地區。狼鳍較小,長約5至12厘米,頭部高度與身體高度相似,眼睛大,背鳍在後面。這些魚通常單獨或成群地養在岩層的同一塊石闆上,看起來自然,清晰,逼真,令人着迷。

江漢魚化石

江漢魚化石主要産于湖北省松子,長約6~8厘米,頭部小,背部凸起,體中部背鳍。江漢魚儲存在深綠灰色或灰色的石闆上,與今天的武昌魚相似,也能生動地再現當年江漢魚悠閑的外貌。

中國有一些地方以其魚類化石産區而聞名。

位于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遺址以南約3公裡處,是魚類化石産區,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經過多次發掘,已發現2000多塊魚類化石,其中大部分保留了其原始形狀。在這個地方,有由小礫石,薄層紅褐色沙子和黃色細砂岩組成的浴池狀堆積,中下部細砂岩中産生了大量的魚類化石。一些出土的魚類化石已經滅絕,而另一些仍然存在。

在山東省臨朐縣山王村東北部,有一座小山,礁岩山,周圍是豐富的古代生物化石。根據科學家的考量結果,這個地方是1000多萬年前的一個湖泊,岸邊生長着茂密的森林,湖中有大量的藻類等生物,森林裡有各種野生動物。後來,地殼發生變化後,原來的湖變成了一座小山,生物被埋在下面,形成了各種古生物化石,包括豐富的魚類化石。今天,它已被國家指定為自然保護區。

8. 爬行動物化石

爬行動物是地質時期曾經繁衍生息的大型類群,是真正的陸生四足動物,以産卵的形式代代相傳,幼體不再。原始爬行動物最早出現于古生代末期,中生代興盛,曾經遍布陸地、空中、海洋和河流沼澤等生活環境,中生代末期急劇下降,其代表性物種恐龍滅絕,已成為自然界難以永遠解開的謎團。常見的化石包括陸龜、無擋龜、貴州龍和南璋龍。

貴州龍化石

貴州龍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爬行動物,沿海環境中的兩栖動物,在分類學上屬于海洋爬行動物的清鳍。貴州龍曾經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中期,大約在2.43億~2.31億年前,可謂很古老。

貴州龍的化石于20世紀50年代在貴州省被發現,是以得名。貴州龍的特點是脖子突出,頭部像長三角形,眶大而圓潤,四肢細長,前肢略厚于後肢,爪子短但未完全變成鳍,體型與現代爬行動物蜥蜴相似。貴州龍的體長,白色的頭到尾端,最長三十厘米以上,最短的十厘米左右。與寵物恐龍相比,貴州龍真的很小,"可憐"。然而,它是"龍"家族的祖先,在中生代三疊紀爬行動物的繁榮時期可以被稱為"霸主"。

貴州龍化石大量發現後,引起了許多石材愛好者的濃厚興趣,成為收藏的"重要對象"。如果你仔細欣賞貴州龍化石的碎片,你會突然有一種強烈的感覺:不同形狀的"龍"跳在闆狀薄薄的石灰岩層的土壤上,生動地再現了突發地質事件造成的死亡現場,有的縮成一團恐慌,有的站起來抵擋牙齒和爪子, 有的不願意死而掙紮,有的茫然不知道,有的别無選擇,隻能等待堕落 . . . . . .面對大自然不可抗拒的災難,它真實地展現了貴州龍的種種表現,其景象壯觀,形象富有同情心,進而喚起了人們的遐想。

貴州龍化石大部分儲存得比較好。古代生物形成的化石比較完整,一般都有自身的條件和外部環境等因素。就其自身條件而言,對于生物體形成化石,它們一般具有有利于儲存的生物體結構,主要是生物體中的硬體。就外部環境而言,必須有一種覆寫的物質來迅速掩埋生物體并保護其免受生物,機械和化學損害。是以,随着時間的流逝,經過一段時間的地質曆史,随着沉積物固結成岩石,生物經曆了各種石化,逐漸變得堅硬如石,進而形成了化石。貴州龍化石由于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儲存相對較好;它們展現出乖巧、逼真、色彩斑斓的畫面,尤其是四爪更加鋒利,這是史前爬行動物化石的瑰寶,令人歎為觀止。

貴州龍化石隻能在個别地點的某些岩層中産生,是以非常稀有和珍貴。目前,市場上有很多手工雕刻的假貴州龍化石,應該引起廣大石材愛好者的高度重視。這塊假貴州龍化石的明顯特征是利用石雕工具模仿貴州龍在石闆上的形象,達到假貨和真品的目的。某地質部門曾采集到一塊頭、頸、軀幹、尾巴、四肢完整的"貴州龍化石",全長約20厘米,影像生動,儲存在一塊長方形的深灰色粘土粉砂岩上。但隻要仔細辨認,就會發現突出的骨頭部分和附着的深灰色粘土粉砂岩,是一樣的成分,沒有看到任何石化的骨頭痕迹,用放大鏡觀察找不到絲毫的骨縫和切口,反而看到了刀的缺口。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這塊"貴州龍化石"是赝品。據說,假貴州龍的化石不僅出現在中國,還傳播到日本和歐美的一些國家。最好請有關部門進行鑒定,以防被騙。

恐龍蛋化石

恐龍是陸生代爬行動物,在大約2.3億至6700萬年前的中生代蓬勃發展,并在大約6700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紀突然滅絕。這是地球曆史上的一次重大滅絕事件,大約70%的物種像恐龍一樣被消滅了。至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科學家提出了各種假設,其中最重要的是"行星撞擊地球",即在白垩紀末期,一顆直徑為10-30公裡、排放超過10萬億噸的塵埃和粒子與地球相撞的行星或彗星, 造成地球環境發生劇烈變化,導緻包括恐龍在内的大量生物滅絕。但這隻是一個假設,對于這樣一個古老的謎團,它還沒有真正解開。

恐龍蛋化石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古代蛋化石,既有科學研究、收藏價值,又有觀賞價值。自1869年在法國南部首次發現第一塊恐龍蛋化石以來,世界各地已經發現了100多塊恐龍蛋化石。中國是恐龍蛋化石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覆寫17個省區,包括河南、廣東、湖北、山東、江蘇、内蒙古、江西等地。

近年來,河南省,特别是以恐龍蛋化石聞名的省西峽縣,都發現了大丹恐龍蛋化石。在河南省西南部,信陽、鎮平、内鄉、西峽、竹川、栾川、靈寶等縣幾乎遍布恐龍蛋化石,這些化石不僅儲存完好在原狀,而且種類繁多。其中,既有圓蛋又有扁平圓蛋,還有長蛋、橄榄形蛋、橢圓形蛋等。中國科學家還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蛋巢,最有個性的橄榄形橢圓形恐龍蛋化石,每個都有47厘米長,水準直徑16厘米。

在廣東省河源市元城區發現的恐龍蛋化石是相當偶然的。1995年12月6日,當幾個孩子在南湖山莊的施工現場玩耍時,有幾個圓形的"石蛋",出于好奇,他們想砸開"石蛋"看看發生了什麼事。這時,中學老師鄒霍榮沖了過來,示意孩子們停下來,并拿相機拍了幾張"石蛋"的照片,還拍了兩個完整的石蛋回家。1996年3月6日,經廣東省考古學家鑒定後,确定"石蛋"是恐龍蛋化石。至此,河源市恐龍蛋化石發掘的前奏揭開了序幕。此外,在河源市的元源鎮,當地群衆挖磚挖土時,在離地面1米遠的地方發現了幾十株樹根化石。碰巧的是,在離樹根化石發掘不遠的地方,近年來已經出土了大量的恐龍蛋化石。

海龜化石

海龜是爬行動物,是以它們在中生代更為常見。海龜扁平,橢圓形,長約10-100厘米,有些甚至更大。龜甲殼堅硬,呈四邊形、六邊形和八角形的不同形狀,軟體龜體,包裹在甲殼的背部和腹部的甲殼中,頭部、頸部、尾巴和四肢,都可以縮進甲殼中。在中生代末期,超過70%的生物被消滅。然而,由于的身體被堅硬的甲殼保護,它逃脫了被安全摧毀的命運并幸存下來。

迄今為止出土的海龜化石基本上是中生代遺留下來的"産品"。幸存的海龜化石通常隻有北方甲殼和腹殼,北方甲殼凸起,腹部甲殼相對平坦。從頭部,頸部,尾巴和四肢儲存下來的海龜的完整化石可以說是極其罕見的。

海龜化石具有收藏和觀賞價值,其主要種類有:四川産的蛇頸龜、廣東茂名産的無盾龜和南雄龜、山東孟陰産的圓頸龜和中國海龜、陝西府古、内蒙古産的陝西龜、遼甯晉西産的滿洲龜。

在海龜化石中,寶藏是身體是完整的,上部産品是背部甲殼,腹部甲殼儲存完好,裝飾清晰。在廣東石興,挖掘出一塊重約200公斤的南雄龜巨化石,體長1.1米,最大寬度0.78米,背部和腹部厚度為0.3米,全身紫紅色,甲殼非常清晰,身體儲存完好,但不幸的是頭部已被破壞。這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海龜化石中的"上司者",是罕見的寶藏。

·

如果您是收藏家,請聯系郝歡微信:1851676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