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理想的傳播情景何以可能?

作者:中國青年報
理想的傳播情景何以可能?

新浪微網誌的良好治理模式

張偉的畫

餘宇(上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以微網誌為先鋒,從媒體時代的到來引領"兩個微端",颠覆了傳統媒體和大衆媒體時代的媒體環境和生态格局,引發了新聞傳播領域廣泛而深入的學術跟進和研究。一方面,保羅·萊文森所謂"新新媒體",其天然的基層、開放和意識形态多元的"媒體賦能"功能,得到了各位學者的積極認可;如何看待這種"雙刃劍"效果?能否科學合理地利用媒體帶來的社會傳播優勢,努力營造"理想的傳播場景"?《基于微網誌的表達權》和《理想溝通場景》(王俊超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年10月)尋找科學路徑。

輿論森林生态系統:"樹""花草"傳聞

結合公有領域、傳播行為和網際網路全球治理等理論,從批判的角度重點關注微網誌的傳播機制和模式,以微網誌為例,研究新媒體在促進人民表達權方面的優勢和問題;

學術研究越有價值,就越要有清晰而強烈的問題意識。這種強烈的問題意識必須基于大量的事實案例和具體的資料分析。那麼,作為"新媒體"微網誌,其表達權和廣受歡迎程度如何,如何實作哈貝馬斯所說的"理想言論情境"呢?理想的溝通場景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除了對"微網誌改變中國"、"微網誌的思想功能"、"微網誌的政治經濟熱點"等宏大問題的理論解讀外,本書還選取了不同的案例,對資料處理和分析進行了細化。比如在中層,筆者對微網誌作為"建設性媒介"的研究,從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一是微網誌建構社會資本。強調微網誌是資本的一種形式,其社會資本是通過社交網絡調動的資源或能力的總和。二是微網誌在媒體話語的建設。根據Sher Israel的微網誌力量(2010年1月版的閩大出版社),主要文章和後續之間的互動是一種"對話"。"這種對話像河流一樣自然地流動,很快它就被稱為'Twitter Stream',微網誌上的資訊流從邊緣流向中心,以民粹主義,探索,情感的方式,在親和力和親密度方面獲勝。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反映了詹姆斯·凱裡(James Carey)所說的"從利普曼式的'通知新聞'到杜威式的'對話新聞'的轉變"。三是輿論微網誌監管建設。在新浪微網誌上,已經出現了一些如"獨立調查記者"認證、來自媒體曝光平台的微網誌以及全國反腐敗電話等,對應了衆多粉絲的"網絡反腐敗案"的成就。第四,根據哈貝馬斯對"公有領域"的定義,微網誌在中國目前可以被視為一種具有一定"公有領域"潛力的媒介。其潛力展現在"基層媒體"的特點、所讨論話題的廣度、及時性和表達權的宣傳上。

理想的傳播情景何以可能?

在微觀層面,該書巧妙地将微網誌的表達方式命名為"輿論的森林生态系統"。這個系統有無數個個體的"樹"和"花",要對它進行研究,就需要對其中一個個體資訊進行微觀分析,進而實作對整個森林的宏觀了解。通過一些具體案例,編輯們将微網誌作為"謠言制造者、傳播者和接收者"的問題,分析了謠言的來源、變化和社會影響。其中,謠言分為憂慮類、願望類、雞湯類、仇恨類等,并進一步運用國内外經典社會學和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分析微網誌謠言的傳播機制,數學計算方法列出謠言傳播的公式和傳播方式,然後在抽象層面了解其規律。

操縱:非理性表達的欺騙機制

編輯詳細闡述了過去對謠言等問題的誤解和誤解。其中許多想法甚至已經變得司空見慣。例如,一個誤區是"謠言是無害的",二個是"謠言是弱者的武器",第三個誤區是"謠言可以自以為是",第四個誤區是"謠言也是表達自己的權利"。無論如何,這種虛假的意圖就是放錯了地方。在找到問題的症結之後,我們如何才能對微網誌進行良好的治理?其實,在微網誌輿論環境混亂中,非理性表達應該是最大、最常見、最嚴重、最難治病的。編輯幾乎以最大的篇幅和重點章節來讨論這個話題。

非理性表達有着悠久而深刻的哲學背景和根源。20世紀初,"非理性主義"成為西方流行的趨勢,在哲學、倫理學、心理學和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得到廣泛傳播。在本體論上,它否認世界是一個理性和諧的整體,認為世界是一個無序的、偶然的、不可了解的、甚至荒謬的世界;叔本華的意志理論打開了西方非理性主義的先驗主義。尼采深受叔本華思想的影響,将叔本華的生存意志發展成堅強的意志,并建立了自己獨特的哲學理論。在他看來,生命的本質是意志,是一種貪得無厭的欲望和創造本能,并作為衡量一切價值和建立新價值的标準。自從尼采提出"上帝死了"的口号以來,傳統的理性本體論觀點逐漸被現代非理性本體論觀點所取代。

具體到微網誌中的非理性表達,該書根據哈貝馬斯的溝通行為理論,溝通中的非理性表達源于"欺騙機制"。由于主觀性與客觀場、規範場與主體間場的混淆,"而不是刻意",但非理性的傳播者"懂得控制混亂局面,如何自覺地創造整體效果,并用于虛構、戲弄、諷刺等"。哈貝馬斯稱這種溝通中的欺騙是"系統性扭曲的互動"。這種"溝通病理學"的特點是"效果的詞語",即"操縱"。其原因是"至少有一名參與者隐瞞了他有目的的行為的立場,他的行為純粹是膚淺的"。基于上述理論分析及後續案例微觀資料分析,提出網絡"水軍"、呼星戰争等非理性表達的識别方法和治理政策。

善政:減少"扭曲的溝通"

這本書的結尾部分是投擲的聲音。特别是,編輯們對此進行了闡述,之是以将其稱為理想的傳播場景而不是微網誌的良好治理,主要基于以下考慮:作為微網誌的"準公有領域",不僅來自媒體代表和輿論,更是提升人民表達自己權利的平台。公有領域的媒體屬性通過良好的治理來減少"扭曲的溝通",并建立理想的溝通場景。那麼,這個結論并不是為了表達一個願景,而是通過對溝通行為理論的回顧來反思哈貝馬斯"理想言語場景"的真正含義,進而進一步厘清微網誌上表達的目前問題,以回應微網誌的良好治理。筆者總結,建構善治和微網誌的理想傳播場景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傳播理性的表達行為、微網誌良好治理對表達權的保障,以及傳播能力的提升,以促進理想傳播情境的實作。在實踐層面,本書以新浪微網誌為例,給出了上圖中的善治模式。

(注:本文首次發表于2021年9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學報》第九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