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作者:南方都市報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大灣區中秋影視影聯歡晚會

電影清單的奧秘

對于大灣區的朋友來說,心中總埋藏着許多香港電影。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香港電影,"義"無疑是最重要的特征。這種多重取向的概念可以與騎士精神、兄弟情誼或正義以及國家正義有關。我們在粉絲名單中選擇了四種典型的電影類型——武俠、江湖、警察土匪和功夫電影——并邀請您體驗"玩"的高潮。

俠義

武俠電影

單臂刀 (1967)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獨臂刀》是國術大師張澈在20世紀60年代拍攝的第一部百萬富翁電影,借用金庸的《雕塑家》,融入了日本劍刃和西方英雄的元素。王宇飾演的方剛有着傳統的騎士精神,張雪也注入了武林的反思和對江湖之間鬥争的批判。張雪兒與王宇搭檔結合,向世界展示其獨特的暴力美學,用這部電影打造了一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武俠經典。

龍門客棧 (1967)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胡金軒作為與張徹武俠電影導演同名的,他的"男人"有着更深的家族恩怨。《龍門客棧》講述的是明朝一群愛國人士營救一位忠臣遺孀,以及東廠在客棧殺人的故事。《客棧》這部武俠電影的共同形象,是胡錦軒的貢獻,這個空間不僅是格鬥的舞台,更是社會的縮影。胡錦軒通過龍門客棧奠定了中國武俠電影的标準和格局。

三大大師之劍 (1977)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楚媛執導了《古龍水》最令人滿意的改編作品之一,也以演員的身份成名。這部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講述了年輕有名的謝曉峰厭倦了江湖殺戮,選擇從江湖中退卻,卻因為命運的啟發,不得不回到江湖中。《三師武之劍》背後那種人在江湖體中情不自禁,是古龍獨特的俠義觀,楚遠成功抓住了它的精髓,最終讓他成為最懂得古龍的導演。

新龍門客棧 (1992)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作為香港新浪潮的将軍,徐克再次引領武俠電影潮流。雖然徐珂是主管,但《新龍門客棧》卻充滿了徐克的奇幻武功風格。而在故事情節上,徐克延續了胡金軒的設定:代表俠義的周懷安,代表專橫的東方工廠鬥争。但不同的是,徐克版會把"感情"放大,它與"義"相結合,在俠義之戰中,更是孩子的私情。新版本為偉人賦予了更多的人性。

笑青江湖2:東方不敗 (1992)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徐克和程曉東再次解構了經典,他們選擇了原作改編的角色,但影片與原作關系不大。林清霞扮演的東方不敗是沖突的,掌握着武林的支配權和權力,卻渴望絕對的自由和精神上的解放。對于東方的不敗和颠覆性演繹,解構了金庸"當中之人,為民"的俠義觀,江湖就像一種宿命論,人一刻也離不開。

《East evil West Poison》(1994)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使用了《射擊英雄》的外殼,但裡面其實是王嘉偉式的男人和女人的故事。男人在他的鏡頭裡,不僅正義,而且情感。通過這個空間,歐陽楓就像一個調酒師,聽着各種路人的私戀曆史。指傳統武俠片,《東邪西毒》少了樂恨,多了感性。拼盤式的叙事結構,讓源源不斷的情感連接配接起來,成為了王家衛風格的武俠大片。

《卧虎藏龍》(2000)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這部電影是大陸與港台的聯合傑作,當年在美國引起電影熱潮,也給奧斯卡帶來了一部中國武俠電影。影片贊美儒家式的忍耐,也贊美道家式的遠方。于嬌龍的縱向跳躍被反複讨論,讓影片一直處于"未完成"的狀态。《卧虎藏龍》的成功,提升了武俠電影的藝術高度,也為整部中國電影走向世界拉開了序幕。

《The Martial》( 2011)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陳可欣的另類武俠片,雖然被命名為"武士",卻是一部解構武俠片。在電影中,國術完全被分解,被科學"去魅力化"了一點。武俠電影從以前的天隼,變成了今天精确的科學計算,武俠電影傳統的那些布景都被拆除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勇士》似乎預示着國術的不合時宜,國術不再是,隻有其餘的,是古代熱腸的國術。

兄弟

河流和湖泊碎片

《Hero Nature》(1986)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處于事業低潮的吳玉森拍了《英雄本性》,不僅奠定了吳玉森獨特的"暴力美學"風格,也開創了香港的江湖電影。在他的英雄烏托邦中,"兄弟情誼"是其他一切的存在。面對命運的起起伏伏,馬可和郝兄弟的愛情超越了血緣關系和生死。他們的生死和共同的驕傲,依然是觀衆心中最經典的兄弟情懷。

旺角卡門 (1988)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王家偉的電影處女作,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故事情節最清晰、最易懂的,他獨特的形象風格和告白已經浮現出來。與其他的江湖片相比,這部電影就像是"異類",沒有快樂的江湖,有的隻是底層人的奮鬥。影片中,U-fly的經典台詞:"我甯願做一天英雄,不想做一次性的U-fly",似乎預示着阿華的沉重含義和"飛火"之間的兄弟關系将以悲劇告終。

瘸腿 (1991)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香港著名的《瘸腿》傳奇人生由影視界出品,相關作品不勝枚舉,但最經典的非陸亮偉《瘸腿豪》卻不是。它不僅赢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獎,還拉開了傳記片的熱潮,被稱為香港版的《教父》。故事跨越了幾十年,以半紀錄片的方式展現了熊雄一代的傳奇經曆。呂良偉飾演的野心蹩腳,他的兄弟意思就是為自己的野心目标服務。

《All the Seas》(1991)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如果說《英雄本性》是吳玉森英雄主義的展現,那麼《渡海》就是他浪漫主義的極緻。周潤發和鐘楚紅的輪椅舞是香港電影史上最經典、最浪漫的場景之一。"三角戀"元素的注入,讓柴蛋糕和阿紮姆的兄弟情誼顯得格外珍貴。發哥玩蛋糕還是最正義的薄雲天之一,為了讓哥哥能毫不猶豫地打遊艇,為哥哥也能交出喜歡的人。

《老斯普特》系列(1996-2000)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近日,《荊棘兄弟》中,陳曉春、謝天華和林曉峰的出現,将瞬間将人們拉回到"舊迷茫"爆紅時代。1996年,《遠古迷茫》在香港電影的餘晖黃金時代,首次在海峽兩岸三地上映,成為一代青春的記憶。影片中經典的台詞:"我們混出,有三點:義人、勇敢、兄弟情誼。"這聽起來仍然像沸騰的汗水。

一個詞的誕生 (1997)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這是銀河影像的開端,突破傳統重複叙事和充滿宿命論黑色幽默的點誨,使其成為香港電影史上最獨特的開創性作品。影片中劉青雲飾演的黃一狗,因為選擇不同而創造了兩種生活,荒謬的故事不僅讓觀衆明白了選擇的重要性,也明白了隻有沉重的意義才有可能。

真英雄 (1998)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真英雄》是銀河系形象的早期作品,略帶向傳統香港黑幫英雄電影緻敬的味道。劉青雲和黎明是片中最大的兩個殺手,他們互相殘殺,互相珍惜。雖然影片的片名是"英雄"兩個字,但卻是在失敗者的态度上實作的。香港電影癡迷于"倒下英雄",因為英雄隻有在秋天才改變風格和意義,才能算是真正的英雄。

槍與火 (1999)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火》短短19天,杜其峰就拿下了香港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也讓吳振宇的演藝生涯達到了巅峰。如果說吳玉森的電影,是關于兄弟兩肋刀的驕傲,那麼杜其峰的電影是關于利益面前的,如何對友誼做出選擇。在《槍》中,并肩作戰的五兄弟終于在餐桌上拔出槍,同時考驗着他們,也把他們的兄弟情懷推向了高潮。

《追龍》(2017)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在香港電影風格的情況下,王晶的《追龍》讓觀衆看到了老香港電影的一絲氣勢,也讓觀衆看到了兩大反團的跛行,而萊洛不僅利益共同體,還能生成死亡的哥哥。《追龍》的問世,讓影片《回歸光明》一度,之是以讓人覺得有一種往的味道,是因為王晶脫落給兩個反派一點同情的了解,這就是香港電影的魅力所在,訴諸情感而不是對與錯。

正義

警察土匪電影

警察的故事 (1985)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作為香港首部警匪功夫片,《警察故事》挑戰動作劇的局限,無數場面:成龍開車進入棚戶區,一輛公共汽車追逐是電影史上的重大創新,商場七樓的滑塊打鬥戲,從陡坡直接往下跑,逼公共汽車站。影片請來了林清霞和張曼宇的助力,有了兩位演員,成龍将電影風格融入了激情與幽默的結合。

《Bloody Double Male》(1989)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吳玉森曾表示,《血雙男》是他與周潤發合作,發揮最生動的一面。周潤發飾演一個被黑社會追殺的殺手,對被上級排斥的警察感到抱歉。影片對"義"的演繹比比皆是,《四兄弟》為義人的死亡,警察和殺手在不同的位置上卻因為彼此的行為。在鮮血飛濺中,吳玉森在影片中象征着白鴿的平安,象征着聖潔和慈悲的教會,描繪了他心中的正義。

辣手偵探 (1992)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吳玉森去好萊塢之前的最後一部電影,為香港騎士精神和槍戰的暴力美學做出了貢獻。周潤發飾演的是正義兇狠的偵探,不像往常一樣出牌。梁兆偉先是與吳玉森合作,飾演一個在正義與邪惡之間遊蕩的卧底阿郎。這部電影的亮點之一是在茶館、碼頭和醫院發生的幾場槍戰,整部電影分享了10萬磅的炸藥,花費了超過一百萬港元來完成槍戰。

《The Streets of the Stormtroopers》(1996)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這部電影是陳牧生風格的作品。一開始就接觸過商業片的陳牧生,在執導這部電影的時候,完全放開了手腳。劉青雲和陳曉春一起在銀幕上貢獻了既幽默又充滿警察的手足,于榮光飾演的犯罪頭目直接到平劇場演戲,影片結尾的機場劇甚至真的在天津找到了一個廢棄的機場,拍完了,小成本投資片也被拍成了大片。

無限之路 (2002)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香港警匪片更提"無限路",無論是警匪卧底的黑暗身份,還是"無限地獄"的隐喻,還是天台交易環境的無盡意義,都給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梁超薇和劉德華貢獻了對愛情的演繹,敵與友,兩人都因為秘密身份必須找到對方,但同時這個可比的對手有着同樣的愛好,對彼此有深刻的了解,是以後悔。

新警察的故事 (2004)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新警察故事》在香港警匪電影中扮演了"重塑"的角色。當時成龍遭遇了中年危機,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他的人字拖籌碼。成龍不再是無所不能的正義警察,他遇到了自己的困境。值得注意的是,在影片中,成龍和謝偉峰分别走下大樓的牆壁,據說謝偉峰在拍攝該劇後被香港保險公司列入黑名單。

随時待命 (2008)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如果你接到一個奇怪的電話,并朝這個方向尋求幫助,你會幫忙嗎?如果你是一個落魄的角色,你的老闆犯了一個錯誤,你會勇敢地指責嗎?"守号召"在一般人顧天樂和腳踏實地的交警中分别為這兩個問題交出了自己的答案。成為英雄的路上有太多的障礙,但成為英雄的理由就足夠了,那就是用良知守護更多的正義。

《反毒品》(2013)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電影三位皇帝顧天樂、劉青雲和張家輝在劇中聚集的場景是罕見的,《掃毒》聚集的三位電影皇帝上演了一種兄弟情懷。顧天樂再次出演懦夫,片前半部分幾乎沒占到多少張家輝,後半部分變成了同樣讓觀衆驚豔的邪惡反派。電影中一個經典的碼頭集裝箱墜毀事件進一步加劇了三兄弟彌漫的誤解,黑暗和内疚。

使徒行者 (電影版) (2016)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對《無限之路》的另一種解讀,犯罪集團的"師傅"與警方卧底集團的藍部落格互相猜疑,互相支援但互相威脅,"大師"假裝是警方卧底希望獲得警隊的信任,藍博文卧底犯罪集團一路暢通無阻,得知"師傅"僞造了自己的身份,但總是讀書和兩個人不願意這樣做。情感的意義,讓正義有了新的認識。

國家司法

功夫電影

龍虎争鬥 (1970)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由動作巨星王宇自導自導,如果從目前的角度來看,《龍虎龍》是一部劇情單薄、拍攝粗糙的電影,但放進去當年,卻成功掀起了功夫電影的熱潮。在影片中,王宇開創性地安排了一場中國功夫大戰日本空手道,兩位中日大師在雪中,蘊含着強烈的愛國情懷。這部電影成為大制作中第一次充分展示技巧,為後來李小龍的功夫熱潮,做了一個熱身。

唐山兄弟 (1971)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這部電影是李小龍自在好萊塢受挫後回到香港與嘉裕合作以來的第一部作品。上映後三周内,票房已達350萬港元,打破了當時的香港票房紀錄。李小龍飾演鄭超安,一個前往曼谷謀生的移民,他看到他的同僚們消失了,并用他的國術技能調查并制服了惡棍。鄭朝安,盡管他有國術技巧,但一直在壓抑自己,提醒自己不要過度使用武力。國術的英雄形象,但堅持底線,激勵着全世界的中國人。

景武門 (1972)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這部電影中的李小龍并不是南方的底層,而是曾人何元佳陳珍的五個弟子。他想為師父報仇,并渴望恢複他的國術。影片中最經典的兩個場景,一個是陳震在外灘公園入口前踢了"中國人和狗都不允許進入"的牌子,另一個是他告訴日本人"中國人不是東亞病人",這讓當時的中國人頗為振奮。正是從李小龍開始,功夫電影上升到國家正義的高度,為未來功夫電影的主題提供了方向。

少林寺 (1982)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這部電影是改革開放初期内地與香港的聯合電影,當時以1億美元的成本在内地創下了1.6億美元的票房紀錄。在香港上映後,1616萬港元打破了香港功夫電影的曆史紀錄。這部電影的故事改編自民間傳說《十三棒僧人救唐王》,影片沒有采用武俠設計,導演下令,全部由演員來玩,是以《先令寺》的武俠場面就這麼逼真了。這部電影的成功,讓少林寺的名字散發出來,是一種文化輸出,走進了史冊。

"黃飛鴻"系列(1991-1997)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在徐克的塑造中,黃飛鴻已經成為國家的象征,每次英雄主義都是中國人不想成為奴隸的反抗。這部電影的時代設定在19世紀下半葉,當時香港被西方列強割裂,中國人被欺負和羞辱,徐克是在香港回歸前夕拍攝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黃飛鴻》系列是對香港電影人殖民曆史的回顧。

功夫 (2004)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這是周星馳自導自導的最成熟的作品,從頭到尾,都充滿了他對李小龍和功夫電影的個人熱愛。故事的内容離不開周星馳的無謂風格,從少林足球開始,借助特效技術,周星馳完成了大量現實生活中的拍攝無法制作,視覺呈現的奇觀,讓《功夫》在全世界收獲了超過1億美元。如果說傳統功夫片是愛國的,那麼周星馳的野心就更大了,他想維護世界和平。這個不切實際的夢想,正是周星馳的電影幼稚的地方。

"葉Q"系列(2008-2019)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作為一位老牌功夫明星,陳子丹曾飾演過黃飛鴻、陳震等各種角色,但對于觀衆來說,也許是最深刻的,還是葉問這個角色。毫無疑問,葉Q系列是過去10年來最成功的功夫系列,從與日本士兵作戰,到與英國拳擊手作戰,再到最後與美國士兵作戰,随着曆史的發展,葉喬的對手一直在變化。從表面上看,這隻是情節,但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它實際上是對20世紀中國曆史的隐喻。

大師一代 (2013)

以影演義:那些我們曾同看的大灣區電影

與陳子丹版的葉巧不同,王嘉偉的《大師世代》更女性化。孩子的私情,在王嘉偉眼裡并不是缺點,而是人的表現的氣質。但這并不意味着"一代師傅"格局小,"拳頭有南北,國家南北沒有劃分""世界大,為什麼南北",國家破家亡,我們關心世界,這是"世代師傅"應該有的格局。王家偉歎了大師們的隕落,也在影片最後留下了希望:記住,一定有回聲,有呼吸,點亮一盞燈,有一盞燈就有人。

撰稿:南都見習記者 劉轶凡 林文啟南都記者 任偉

編輯: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