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歐洲局勢日趨緊張,兩次巴爾幹戰争的爆發,預示着歐洲兩大軍事同盟之間不可調和的對抗。

當時的漫畫描繪了俄羅斯,德國,法國和英國坐在沸騰的巴爾幹大鍋上,戰争即将爆發
意大利在1911-1912年的意土戰争中測試了其軍事成就,這場戰争擊敗了奧斯曼帝國并占領了的黎波裡和昔蘭尼加,最後有一筆錢可用于建造一支海軍。
意大利海軍戰列艦建造倡導者迪雷韋爾海軍上将
是以,在1913年,在英國建造獵戶座級戰列艦後不久,意大利人決定建造自己的超級無畏艦,最初以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為基準,預計建造四艘卡拉喬洛,該級的第一艘船,将出現為I系列VII戰列艦。
正在測試資料的卡拉喬洛(Caracciolo)将作為戰艦世界I.I.CLASS戰列艦出現。
卡拉喬洛級戰列艦與之前的漸進式安德烈多爾級和凱富爾級相比是一項重大創新。從一開始,就決定使用燃油鍋爐作為動力系統,英國為了赢得意大利對意大利的勝利并瓦解盟軍,對武器交易開放了一系列限制,是以意大利人也獲得了生産15英寸火炮的技術。
更重要的是,幾家意大利軍火連也通過多管道提升了自己的火炮水準,在1913年卡拉喬洛級建成之前,意大利從安薩多-施耐德、阿姆斯特朗-波佐利、維克斯-特爾尼三家工廠訂購了10門火炮,共30門15英寸火炮供比較。經過一系列測試,意大利海軍選擇了阿姆斯特朗的設計,該設計被定義為Cannone navale da 381/40(40x直徑381毫米海軍加農炮)。
卡拉喬洛類折線圖
1914年的卡拉喬洛級有望建成
安薩多生産15英寸槍的工廠中的房間
維克斯特尼生産的15英寸火炮
阿姆斯特朗的15英寸火炮正在等待驗收
在副炮方面,卡拉喬洛級選擇了12門50口徑152毫米副炮作為武器,這些武器也是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設計的,但在意大利生産。
意大利海岸警衛隊正在操作一門50x 152毫米海岸防禦炮,其中大部分是從卡拉喬洛級副炮改裝而來的。
卡拉喬洛級的主裝甲帶厚303毫米,采用特爾尼生産的克虜伯滲碳裝甲鋼,比之前的安德烈多利亞級有了很大的改進。
一塊正在測試的克虜伯裝甲鋼,152毫米厚,被标記為經受住了152毫米火炮的多次直接打擊
卡拉喬洛級的第一艘船卡拉喬洛号于1914年在斯塔比亞的海上堡壘建造,但從一開始她就受到意大利海軍軍事政策調整的影響,使得建造過程并不順利。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意大利在協約國和協約國之間猶豫不決,到1915年,意大利終于決定加入協約國,向奧匈帝國宣戰,以期從奧匈帝國手中奪回其未收複的領土。
受戰争影響,意大利海軍建設也開始讓位于陸軍,主要鋼材用于支援陸軍裝備的生産,戰後,意大利受到戰後經濟蕭條的困擾,使得卡拉喬洛在船台上停留了6年。
卡拉喬洛在1920年發射時
為卡拉喬洛的15英寸火炮準備的炮塔
1919年,卡拉喬洛号的建造恢複了進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艦載航空的興起給了意大利海軍一個新的計劃,作為一艘從全燃料鍋爐開始的戰列艦,她的最高時速為28節,非常适合改裝成航空母艦,造船局也根據這一概念提出了相關計劃。
卡拉喬洛航空母艦計劃的路線圖之一,應該是簽署華盛頓海軍條約時計劃的建造版本。
不幸的是,意大利海軍對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看法未能統一。戰列艦派系認為,作為戰列艦的建造應該繼續下去,因為應該逐漸淘汰帶有305毫米火炮的舊戰列艦。航母派認為,應該将其改裝成航空母艦,然後建立一支由巡洋艦、驅逐艦和魚雷艇組成的"經濟艦隊"。
在雙方陷入僵局時,海軍委員會最具政治影響力的成員塞奇将軍決定建造一艘最近的15英寸炮兵戰列艦,然後建造一艘航空母艦以補充新的戰列艦,而塞奇将軍理論的最終産品是後來着名的威尼托級戰列艦。
在Szecchi将軍的慫恿下,意大利退役了大量舊船,卡拉喬洛被認為"因建造而過時",是以建造工作直接終止,船體被出售給意大利通用航運公司,改裝成快速客船。
建議直接建造新艦艇的塞奇将軍最終促成了威尼托級戰列艦的建造。
但到1921年,意大利在華盛頓海軍條約談判期間又配置設定了61,000噸航空母艦建造噸位,意大利海軍記住了卡拉喬洛的船體,并打算再次将其改裝成類似于威尼托的戰列艦。
然而,在計算重建成本時,準備建造新巡洋艦的意大利海軍無法為卡拉喬洛的翻新配置設定足夠的預算,是以到1921年,卡拉喬洛最終被送往拆船廠進行拆解。
卡拉喬洛級火炮并非沒有運輸作用,其中4門重型火炮被意大利陸軍用作鐵路炮,6門用作岸炮,其餘意大利海軍裝備炮艇用于海岸防禦和火力支援。意大利海軍超級無所畏懼的夢想,直到幾年後,那個聲稱"讓意大利再次偉大"的人出現了,才得以實作。
亞得裡亞海沿岸的381毫米岸炮陣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意大利的381毫米火車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