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史|“快人”夏志清

被稱為"快男"的夏志清,在學術上也愛恨分明,在研究現代文學史時,他首先發現了張愛玲的價值,他貶低了"四代同堂",認為魯迅被拉得高高的,錢啟書的"圍攻"不對......

2010年冬天,作者在紐約采訪了他,這是一篇結束文章。

《快男》夏志清

魏毅

2010年的一個冬日早晨,火車在紐黑文-紐約鐵路上行駛,掠過樹林、雪地、停靠在港口的房屋和船隻。

紐黑文-紐約、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大約60年前,在20世紀50年代初,三十出頭的夏志清在這條路線上來回奔波。當時,他正在寫《中國現代小說史》,這部學術著作後來給他帶來了聲譽,他患有中文耶魯大學書籍短缺的問題,是以他成為哥倫比亞大學中文和日文圖書館(現為東亞語言系)的常客。他通常早上從耶魯出發,下午在哥倫比亞讀一組書,然後借一箱材料回到紐黑文。

哈佛大學的中文館藏,離耶魯不遠,并不豐富,但有一些書是學院沒有的。夏志清沒有去哈佛借書,除了性不動,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錢。他曾經後悔過,作為文學史的研究者,他不擁有更多的資訊。

"北韓戰争爆發時,我不得不攢錢把它送到上海的家裡。從1951年7月開始,它每月發送100美元,每年發送1,200美元。是以,在這三年中,每年2,800美元足以維持生計,更不用說任何研究資金了。畢業于耶魯大學英語博士學位的夏志清,至今仍住在學生宿舍,在食堂吃飯。

夏現在住在紐約第113街的一套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毗鄰莫甯賽德高地的哥倫比亞大學,通往他家樓層的電梯有一個木殼,已有一個多世紀的曆史。

在夏志清的家裡,牆上挂滿了書。他自己的作品集中在書架上。從大陸帶來的幾本署名"夏志清"的簡體書不包括在内。

"對于大陸來說,出版他的書太多了,幾乎從不付錢,很多時候他們甚至不寄出。夏志清的妻子王冬女士說,翻了我帶的書。

夏志清帶我去《桂行軍閥》作為《南方人民周刊》的封面說:"這是白崇禧的少年,我和他的兒子白先勇很熟悉。白先勇是夏志清的弟弟夏繼安,台灣大學外語系學生。白先勇認為夏吉安對台灣大學那屆的外語學生有很好的指導。在學生中,除了未來成名的白先勇外,還有李奧凡、陳若謙、王文興、歐陽子等。對于夏吉安和夏志清來說,劉曉波的評價是:中國文學研究領域的兄弟雙子座。

來自上海的年輕人

夏志清在2011年農曆十一月慶祝了他的90歲生日,為了避開美國東北部的白雪皚皚的冬天,生日派對提前到了2010年秋天。1921年,夏志清出生于上海浦東。浦東隻是一個落後的郊區,黃浦江的另一邊是繁華的十裡海洋球場。夏志清的家人情況并不好。"夏志清年輕時,有一些自卑感,會對他的晚年生活産生影響。"哈佛大學教授杜威·王(Dewey Wang)說。

文史|“快人”夏志清

客廳裡挂着馬英九的生日智語:亞扇。"我不知道這個節目。夏志清指着這個詞說:"這些話有經典,他們不敢塗鴉,中國人膽小,你發明了一個'大......',我們會笑,是以中國人總是用古人的話。"

這個詞也寫着"志清院士九級玉清"。夏志清于2006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所院士,是該院最年長的院士。

台灣中央研究院前院長胡錦濤可能沒有想到,不太重的夏建華會在幾十年後當選該院院士。1946年,上海江大學畢業的夏志清去北京大學擔任外語系助教,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胡石"聽說我是上海江大學的畢業生,臉色沉了下去,露出極大的失望。我當時并不知道,胡主席的偏見如此之深,以至于全國最優秀的學生都應該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

1947年,紐約的華僑富商李國琴決定給北京大學的年輕教師三個留學名額,藝術、法律和科學各一個。剛到北京大學工作不到一年的夏志清,就獲得了文科唯一的名額。名單公布後,十幾位老師到胡石校長那裡抗議:夏志清誰啊,他怎麼能占這個位置。雖然胡适不喜歡夏志清,但很尊重評選委員會的決定,夏志清得到了去美國留學的機會。

1947年對夏志清來說是特殊的一年。那一年,他最喜歡的德裔美國電影導演恩斯特·盧比奇(Ernst Lubitsch)在洛杉矶死于心髒病。"我對劉貝倩的導演風格有一種特别的欽佩,他的很多電影都看過三遍。他認為劉貝倩作為電影導演,相當于詩人中的教皇,劇作家中的莫裡哀。

夏志清是一個超級粉絲,他在上海,曾經在《新聞》上發表過好萊塢導演陣容。"那時,我學電影比文學還好。大學沒畢業,電影都懂了,劉貝倩的電影太好了,一團糟,現在電影一團糟。他最喜歡的大熱門是1960年代之前的電影,書房裡有伊麗莎白·泰勒和瑪麗蓮·夢露的照片。

1947年,夏志清的學術生涯也受到了影響,那就是錢義書同年出版了小說《圍攻》。多年後,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寫道:"圍攻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有趣、最細心的小說,也可能是最偉大的小說。"

從西到中

夏志清坐在客廳的沙發上,說話,正如他的朋友所說,他的話快又不羁,他的情緒表達總是生動的。"XXX是個好人。""XXX是壞人。這些極端的詞也帶有濃重的上海口音。

夏志清喜歡說别人傻,說自己聰明,如果别人這麼說,很容易讓人反感,但在他的語境下,表現得有點可愛。"當我來到這裡時,隻有三個中國人在耶魯大學獲得了英語博士學位。"夏志清說。耶魯大學英語系的博士學位是美國要求最高的英語博士學位。博士生需要通過至少三種法語,德語和拉丁語才能獲得學位。在夏志清之前,隻有劉和陳佳這兩個中國人在耶魯大學獲得了英語博士學位,這是1930年代的事情。

1951年,耶魯大學英語系的優秀學生夏志清進入了博士學習的最後一年,開始擔心自己的未來。他希望在美國找到一份工作。對于當時的東方人來說,這并不容易。

這時,一位住在宿舍樓裡的政治同學告訴他,耶魯大學政治系的大衛·N·羅(David N. Rowe)教授已經從政府那裡獲得了研究經費,正在尋找幫助他的人。那是北韓戰争,美國需要了解中國。大衛·拉奧(David Rao)的工作是為美國軍官撰寫《中國:阿卡手冊》(China: An Arca Manual for U.S. Military Officers)。

懂中文和英語的夏志清找到了David Rao,并以每年4000美元的價格加入了寫作團隊。夏志清是這個團隊的主力軍,他寫了《文學》、《思想》、《中國共産黨大衆傳播》三章,還有《禮貌》、《幽默》兩章、《知名人士》,還參與了《中國共産黨人》一章、《地理學》一章的寫作。

《中國:地區指南》試印本編寫完畢後,由美國軍方和政界官員進行了審查。這本書沒有被正式采用,隻印了350本。

今天早上在紐約,夏志清拿起一摞資料,從家中一扇窗戶附近的書架上發現了一本名為《中國:區域指南》的書。王東女士對夏志清能找到這本書感到驚訝。"你是第一個讀這本書的記者,我沒看過。"王女士說。

1950年代,《時代》雜志刊登了一篇以毛澤東為主題的中國故事。夏志清讀本期《時代》雜志時,發現很多内容都是按照他在《中國:區域指南》中的文字寫的,有些地方甚至沒有改一個字。"我一生中從未如此自豪地閱讀過《時代》雜志。他說。

在寫這套書的過程中,一直學過英美文學的夏志清對自己的國家有了更好的了解。特别是在《文學》一章的準備過程中,夏志清翻閱了大量中國現代文學史資料,突然發現"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沒有一本像樣的書","我很驚訝"。

1952年春天,雖然饒大偉将夏志清的年薪提高到4800美元,但他對繼續寫書失去了興趣。夏志清有了新的計劃:寫一部中國現代文學史。他将提案發送給洛克菲勒基金會,在那裡他獲得了每年4000美元的為期兩年的研究資助。

此後,夏志清一直以在美國各地任教為生,工作十分繁忙,《中國近代小說史》也斷斷續續。直到1961年3月,《中國近代小說史》才出版。

文史|“快人”夏志清

1961年4月13日,芝加哥大學中國文學教授大衛·羅伊(David Roy)的一篇長篇評論發表在《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上。他認為《中國現代小說史》的出版是一件大事,不僅是第一本專門研究中國現代小說的嚴肅英文書,"而且,更罕見的是,在各國的寫作研究中,同類書籍中是最好的。"

1961年,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教授王毅在耶魯大學任教一小段時間,即将退休,正在尋找合适的替代者。在饒大衛的推薦下,王儀珍讀了夏志清的《中國近代小說史》,印象非常深刻。他寫信給年輕一代,表達了他對這本書的熱愛,他在信中稱贊40歲的夏志清的英語水準超過了留在美國的所有中文教義,"這可以與羅素和狄金森的兩位大師相媲美"。"

1962年,王晖被聘為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副教授。1968年,他出版了《中國古典小說史》,再次在學術界引起轟動,這兩本書确立了夏志清在中國文學研究領域的地位。

在談到中國近代小說史時,夏志清說:"我的觀點沒有改變。他一再指出,他沒有從左翼或右翼挑選作家進入他的小說史。我不讨厭左派,評判左派或右派也不是左派,你是一個進階人物,我很佩服它。中國作家在好我喜歡,我尊重張天一,他是左派。"

在《中國近代小說史》中,張愛玲、沈從文、錢啟書、張天一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特别是張愛玲、夏志清使自己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最早獲得高度評價,《金鎖》長達50頁,在我看來,這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小說。"當時從來沒有人說過它需要敏銳的眼睛。我看着她(張愛玲)的東西認為她很堅強,我讀她的書看出來,我沒有老師的指導。我毆了很多大作家,比如老舍的《四次生活在一起》,我們都捧得一團糟,我在書上說他做不到。

這些話,對持左翼文學史觀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刺激,引發的争議是可以想象的。最著名的是1962年夏志清與捷克左翼漢學家普希克之間的争端。時至今日,《中國現代小說史》仍是左翼批評家的重要目标。

"如果你從人文主義的關懷開始,就會有很多事情發生,無論你的政治立場如何,你都會同意,"他說。說夏志清是對的沒有問題,但我們應該知道,對的有很多種,有可愛的對,有不可愛的對,有瘋狂的對,有不瘋狂的對。夏先生可以說是超左右,他是左派的右派,右派看到他并不高興。"這是王德偉教授說的。

"國民黨也不喜歡他。台灣有很多獎項,他沒有拿到獎品,他那裡沒有朋友,他不說國民黨愛聽的話。"王女士說。

左派對夏志清更極端的批評是,夏志清是美國政府引進的"打手"。

"夏志清寫的是意識形态的,但沒人強迫他這麼說,他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批評者。左翼批評者高估了夏志清與美國政府的關系,你能相信美國政府會把夏志清這樣的人當作"打手"嗎?太不敢相信,他講了三句話後就不靠譜了,是個瘋狂的老頑皮男孩。"王德偉笑着說道。

有趣的人

學術争論有時也會發生在夏志清和他的好朋友身上。夏志清和劉禮富在張愛玲和魯迅誰更偉大的問題上有不同的看法。夏志清也曾為這一怒在會議室裡,但是,就像他老調皮的性格一樣,他又用開玩笑的方式和劉某說話了。

時至今日,夏志清仍然不喜歡魯迅。"魯迅不善于學習,不如哥哥,周佐人比他好很多。魯迅本人沒有問題,但被家人捧得太高了。魯迅有點不好,他不喜歡自己的原作,但不要讓她離開,也不要和她生孩子,這對女人很殘忍啊,這是什麼意思!"夏志清說這話的時候,聲音很大,仿佛剛剛在報紙上讀到過這樣的新聞故事。對魯迅來說,你要談這件事,你說我說。話雖如此,他用英語補充道:這非常殘酷。

他仍然喜歡張愛玲。自1960年代以來對電影興趣不大的夏志清,在2007年去看了另一部根據張愛玲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色環》。在《色環》上映之前,李安的團隊想聽聽文學專家的意見,找到王德偉。"我推薦一位張愛玲的專家,"王說。他推薦夏志清。

"當時李安令人不安的是,電影中的上海長得像嗎?張愛玲小說中對性與暴力的了解是否到位?我和夏先生特别預約了一下去看。他認為這是好的,右翼通常是保守的,但他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在看電影的時候,在一個并不可怕的地方,他說"哎呀",打破了我們整個場景的氣氛。在性描寫的最露骨的部分,他突然跑去對夏志摩說,這似乎是真的。他太有趣了。"王德偉說。

說到宗教,他甚至取笑教皇。"教皇懂這麼多語言,他學得比我好,但是如果他相信上帝,我不知道,當他如此聰明的時候,他能相信上帝嗎?"

"你覺得生死怎麼樣?"

"我看不見。有了我的書,我可以多活幾年。一個人沒有夢,他死了。我哥哥死了多少年了,他從來沒有給我一個夢想。我從來沒夢想過我的哥哥,從來沒有夢想過我的父親和母親。我沒有宗教信仰,我不相信任何最好的東西,我不相信。"

現年90歲的夏志清在美國生活了六十多年,在紐約生活了50年。他喜歡紐約生活的速度和便利,比如公共交通。是以,夏志清當時還沒有學會開車,連自行車都沒有學過。這時,一直說自己很聰明的夏志清會說:"我笨。他會感歎,沒有多少年輕人願意埋心去學習幾部民族文學作品。"現在每個人都會得到電腦。

當全世界都在談論電影《社交網絡》,年輕人羨慕紮克伯格的時候,夏志清還是後悔沒能重溫劉貝倩的電影《雁馬史》。

"速度太快了,我們這些老派人士跟不上。

資料來源:《世紀歸來》第7期

作者: 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