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解放軍的三大戰役中,遼沈戰役、平津戰役都比國民黨軍隊有較大的優勢,但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隊的兵力比我軍多,淮海戰場上的國民黨部隊大多是中央軍的精銳部隊, 是以戰鬥并不容易。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仍然可以殲滅55萬敵軍,不得不說戰鬥非常美麗。
當時,我軍與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一起投入淮海戰役,其中華業的兵力和武器裝備相對較好,而中野的兵力較小,武器裝備也比較差。
據統計,當時中原野戰軍投入作戰的野戰縱隊有7個,總兵力14萬人,每縱隊平均人數隻有2萬人左右。

其中,陳庚的第4縱隊有3萬多人,是淮海之戰中場兵力最多的縱隊,而其他6縱隊中,4縱隊隻有1萬多列。
以主力第3縱隊為例,淮海戰役前的總兵力隻有17724人,這是補充了相當數量新兵的結果。
其實中原野戰軍兵力之是以比較少,是因為大家都知道,一方面是千裡進大别山的人員流失,另一方面是因為一些主力部隊被抽調來支援地方軍區建設。
事實上,在解放戰争初期還在舊基地作戰的時候,第3縱隊的兵力并沒有那麼小。
第3縱隊主要由抗日戰争期間太行軍第八路軍主力組建,在南向機動作戰前有26,468名士兵。
抵達大别山後,第7旅第20團、第8旅第24團、第9旅第27團、縱隊教學團、補充團被抽調到西安徽軍區指揮,第3縱隊的野戰兵力隻剩下3個兩團步兵旅。
到1948年初,第3縱隊的野戰兵力隻有15384人,武器裝備不如以前。
當時,從大别山調出的縱隊的情況基本上是:
每個團的人數在1,000至1,500人之間,四個縱隊總共約有50,000人。
步槍、輕機、重機槍減半,火炮減少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一個連的步槍數量最多為40支,平均步槍數量超過30支,幾乎相當于一個排的武器。
重機槍連每連隻有2個,最多4個。每列步槍有4000至4800支步槍,35至60挺重機槍,以及310至420多挺輕機槍。山炮少了4門,槍數多了7門。
到淮海戰役時,第3縱隊的兵力已增至17000多人,但武器狀況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當時縱隊的主要武器裝備有:
4808步槍,平均每門槍46發;
有349挺輕機槍,平均每挺機槍474發彈藥;
有58挺重機槍,平均每門槍2137發彈藥;
(共407挺輕機槍和重機槍)
有176支沖鋒槍,平均每支沖鋒槍54發彈藥;
有544支短槍,平均每門槍5發彈藥;
有6支照明槍,平均每門槍8發;
有7門山炮,平均每門炮73發炮彈;
美國重型迫擊炮有1 x,19發子彈;
有22門中口徑迫擊炮,平均每門炮135發炮彈;
60門火炮中的18門,平均每門炮16發炮彈;
有56門小型火炮,平均每門炮24發炮彈;
有6個火箭筒,平均每個貝殼8個炮彈;
有18名擲彈兵,平均每箱16發炮彈;
此外,還有26 833枚手榴彈、1 253公斤炸藥和778匹馬。
顯然,這種武器裝備的情況不是很好,整個縱隊的大口徑武器隻有7門山炮和1門美軍迫擊炮,不如同期東北野戰軍一個步兵師的财物那麼多。
在火炮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當時第3縱隊隻有22門中口徑迫擊炮,平均每團不到4門,60門火炮和小炮總數隻有70多門,普通步兵營可以分為三四門,而東野當時可以裝備60門火炮給連隊。
在輕機槍和重機槍方面,重機槍不到60挺,平均每個團10挺,每個營屬機槍連3~4挺重機槍。
對于輕機槍,每個團平均有50多挺,每個步兵連平均有6挺。
至于沖鋒槍,平均每100人就有1把,這顯然是相對較小的;至于步槍,平均每團步槍數量隻有800支左右,顯然不多。
而且很多武器也準備不足,這也比較麻煩。
是以,在淮海戰役之前,中野長在評估各部門的情況時說:
第3縱隊第7、第8、第9旅各有2個團,每個旅的戰鬥力都很強,第7旅第19團、第8旅第22團、第9旅第25團都很強大,特别是第19團,雖然可以保持生機, 但數量和武器不如以前好,而且有很多手無寸鐵的手。
也就是說,雖然兵力不多,但還是需要赤手空拳。
雖然當時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兵力不多,現有部隊新兵較多,武器裝備也比較差,但作為一支老部隊,解放戰争以來一直到處作戰,各級幹部的戰鬥經驗非常豐富。
淮海戰役開始後,第3縱隊對這場戰役非常熱心,在聽到友軍的勝利後,俘獲了"人海"和勝利産品,"堆積如山",他們非常羨慕,他們勇于嘗試,要求在殲滅戰争中攻擊敵人, 這樣他們就可以加強自己。
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
大家都知道,在淮海之戰中,中原野戰軍攻占了素賢縣,進而控制了徐州與蚌埠之間100多公裡的鐵路,切斷了徐明線,完成了對徐州的戰略包圍,為随後的戰争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攻占蘇賢的主力是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
事實上,還有許多國民黨軍隊保衛素賢縣,包括第25軍第148師司令部及其第442、第443、444團的3個團,交警總旅第16旅和第2總旅第3旅,陸軍第6步兵支隊。 第12軍新兵團、裝甲車連、聯合兵役總司令部第63倉庫、聯合後勤部第205醫院、皖北師孟城團司令部、第25軍左後辦公室、第58軍第3旅、蘇仙保安警察旅聯合防衛部隊, 總人數超過14,000人。
在武器裝備方面,蘇賢是重要的後方補給基地,其實武器、彈藥和補給品很多。而且,素賢縣的城牆又高又壯,有大量的防禦工事,城周圍有三英寸寬的護城河,不容易打倒。畢竟,所有部隊都附有的第3縱隊,總共隻有2萬多人,加強火炮後的武器裝備也不是很好。
但是,雖然素賢縣有許多國家軍隊,但部隊結構太多,難以形成聯合部隊。而且,在這些雜項部隊中,要麼正規部隊中有很多新兵,要麼雜項部隊不能打正規戰争,這實際上是一種混亂的狀态。
中野第3縱隊接到圍城的指令後,各部隊的熱情極高。
11月12日,第3縱隊第9旅第25團與素賢縣的守軍交戰,趁勢占領西關;然後第26團直奔城南,占領了南關;13日拂曉,第8旅也從北面和東面包圍了蘇仙。15.m淩晨4點,部隊再次占領東莞。
占領四山口後,第3縱隊立即開始總攻,在南北山口進行佯裝攻擊,在東隘口和西山口進行實戰。特别是集中5個營攻擊小東門,将重火力部署到前線,并進行連續爆破,形成突破口,然後插入城市;而城西的攻擊部隊在一番激戰後也闖入了城中。
到15日傍晚,守軍主力已被殲滅,到16日3時,全蘇仙已被占領,距離前哨戰鬥還不到4天。攻城戰實際上非常有效。
在素賢縣之戰中,中野第3縱隊打死傷守軍1500餘人,俘虜敵金浦鐵路警衛隊副司令張紀武麾下12570人,繳獲了大量武器裝備彈藥。
野戰炮1門,山炮2門,大中口徑迫擊炮30門,60門炮62門,高射炮4門,火箭筒11門,擲彈兵86門;
高射機槍2挺,戰鬥炮5挺,重機槍36挺,輕機槍162支,步槍3254支,卡賓槍292挺,便攜式機槍561挺,短槍225挺,照明槍11支;
各類炮彈3000多發,彈藥29.18萬發,裝甲車12輛(9輛被摧毀),50節車廂,1列裝甲列車,此外還有大量通訊裝置、食品等軍事物資。
此外,中野第9縱隊第80團還俘虜了536名敵軍士兵,繳獲了1門山炮、6門迫擊炮、23門60門小型火炮、22挺輕機槍和重機槍、27門長短炮、21挺沖鋒槍、8支卡賓槍和68000發彈藥。
與中野第3縱隊的原始武器相比,我們會發現其中許多武器的捕獲量超過了第3縱隊的原始裝備。就步槍和步槍而言,甚至連縱隊的大部分裝備也基本被俘虜了。
在繳獲大量武器的同時,許多俘虜成為解放戰士,這增加了3列的兵力。不僅豐富了步兵連,而且使旅有一個補充團,一個團有一個補充連,大大增強了第3縱隊的戰鬥力。
第3縱隊的蘇仙之戰隻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淮海戰役中的一個縮影,國民黨軍隊不斷被消滅,我們打得越多,我們越弱,我們越來越強,這也是戰争史上的一個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