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在網上發帖稱,女兒以0為主,開學後,她報名參加孩子的課後補習班,補習班每次都在90分以上,夫妻倆覺得孩子還是很辛苦,對孩子很滿意。
但女兒的表弟一起上補習班,被母親責罵拿了94分。母親隻發現,如果孩子測試了90分以上,父母非常生氣和不滿。
相比之下,母親開始反思孩子的要求是否太低。
一年級考試95分在課堂上是倒計時!這已經很普遍的現象了,有一次看到一位媽媽說,他們家兩扇門90多,被老師來講,暗示需要努力。
在2020年上海中期考試成績圖中,我們驚訝地發現,絕大多數英語數學的孩子都在140-150之間。在115到120點之間,很少。

越來越多的孩子拿到高分,孩子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小,以前我們說聯考的點差一個操場的人,現在從國小開始,國中已經開始了!
這正常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 >教育"involution"誰受苦?</h1>
今年,一個非常流行的詞——"内卷化",即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每個人都必須比别人做得更好,才能争奪有限的資源,這也被戲稱為"軍備競賽的凡人版"。
而這種"内卷化"已經蔓延到教育界。我們突然發現,身邊的孩子都成了天才:3歲能認出3000字,4歲背唐詩歌上千首歌,5歲就能看到原版的《哈利波特》......是以父母越來越焦慮。
剛被一個"三年級的孩子開始學習國中數學"的内容震撼了,還被一個"寶媽分享6歲孩子如何提前完成四年級課程"的幹貨。
是因為孩子是天才,還是父母太急于提前學到這麼多東西?
您的家人報告了5個補習班,我的家人必須報告6個補習班!
你的寶寶已經學會了奧運号碼,我寶寶的奧運号碼英語将被雙手抓住!
你的寶寶測試PET,我的寶寶考雅思托福!
多元學習和早期學習成為常态,孩子們被迫成為"天才"。
在一次采訪中,一位母親說她的孩子已經報告了10個教育訓練課程,或者太少了,正在考慮增加。
"親愛的小桌子",徐景凱的母親讓他在寒假期間做了376篇論文,有270張試卷,7個大題,50張自學試卷。她不認為孩子們需要一個快樂的童年。
教育"内翻"的今天,父母首先殺紅眼,為了孩子,不惜一切代價花多少錢,花了多少精力。
不能做學校的惡霸,我會做"學習惡霸的母親",學習完全由父母"功利"!
< h1級""pgc-h-arrow-right"資料跟蹤""135">遭受"内部滾動"兒童</h1>
996讓無數"打工"哀嚎,哭着沒有自由,沒有自我。但是孩子呢?這不僅僅是996!他們都是697,甚至是5117,527!
成年人也可以選擇辭掉工作回到家鄉,選擇自由職業者讓自己更快樂,也可以在假期享受偶爾的放松。
但是孩子呢?周末和節假日已經成為他們超越曲線的機會,無休止的教育訓練課程,未完成的論文,未完成的測試,未完成的練習......
但從來沒有人問過孩子,"你能堅持住嗎?"
"我太累了,活不下去了,"四川的一名國小生說,在離開如此絕望的句子後從大樓跳了下來。
"媽媽,我太累了。在我做作業之前,你能給我休息一下嗎?"二年級學生處于嚴重昏迷狀态,因為他們的學業負擔過重,導緻虛弱。
「媽媽,我病得很重,你能給我休息十分鐘寫作嗎?」一個拿着熱貼紙的小女孩哭着懇求她的母親。
孩子們不得不忍受學校、老師和同齡人的競争壓力,當他們回到家時,他們沒有得到絲毫的放松。被父母驅使去學習,被父母不斷批評,和父母之間的話題隻是"學習"。
當孩子抑郁、自殺、離家出走時,我們批評孩子"太自命不凡"、"太脆弱",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996年的成年人會很脆弱,5117的孩子會堅強?
北京大學著名心理教育學者徐凱文老師曾提出過一個叫做"空心病"的概念。
"我是誰?"我要去哪裡?我不知道我會成為誰。"對于當代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問題,即使是頂尖大學的學生。
"内化"教育,讓孩子徹底迷失自我,承受壓力。
一個"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讓無數的父母和孩子耗盡了财力、人力去拼,"内滾"教育讓父母為你為我而戰,最後隻有越來越焦慮的父母和壓垮的孩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7" >如何改變教育的"内在體積"</h1>
我們必須承認,教育的"退化",我們暫時無力改變,但作為父母,我們可以改變自己,通過自己對孩子的減壓,來緩解"進化"給孩子帶來的壓力。
1. 不要把焦慮傳給你的孩子
我們總是害怕錯過孩子的天賦,害怕耽誤孩子,是以,父母坐立不安,不斷努力,也要求孩子繼續努力。
焦慮被傳遞給孩子,隻會讓他們不太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
需要明确的是,總隻有一個第一名,金字塔的尖頂不能代表這麼多人。父母不應該擔心,而應該冷靜下來,認真思考他們的孩子将走什麼路。
不要讓别人的節奏帶偏,要有自己的計劃,一步一步一步地走穩,走好就很好。
杜江曾在《爸爸去哪兒》中給洪洪哼發了一段話: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你是你自己的希望。我那些無法實作的夢想是我的,與你無關,讓它們與你無關。你為什麼不有一個新的夢想,那個夢想,不必有我。"
讓我們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我們的孩子身上,他們有自己的生命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标。
2、看孩子的獨特性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
也許孩子膽小敏感,不敢和人說話,但他很細心,善于觀察;
也許孩子沒有心無肺,被批評從不在乎,但他的性格樂觀,積極向上;
也許孩子的成績不好,不愛學,但他是籃球高手;
也許一個孩子不喜歡閱讀,但他是動手的......
不要總是盯着孩子的缺點,不要總是把别人孩子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優點進行比較!作為父母,我們必須學會挖掘孩子的優勢,找到他的潛力。
作家林清軒曾經說過:"好的教育是喚醒孩子心靈的種子。
看到孩子的獨特性,就是幫助孩子點燃人生之火,通過優勢喚醒孩子的内在驅動力,讓他感受到自己的能量,感受到成長帶來的滿足感。
3、孩子的身心健康總是高于結果
你想要一個健康快樂的普通孩子,還是一個心理扭曲的優生學?
江蘇一名高中男生對母親的閱讀不滿意,将母親刺死。
青島一名15歲的女孩對母親的苛刻教育感到不滿,勒死了她最喜歡的母親。
一位老師朋友對我說,班上一個高三男生,死活不識字,堅持辍學,最後媽媽為孩子哭了剩下的學業。
婆婆、自殺、離家出走、抑郁...為什麼近年來這樣的新聞一直在上升?
我們太看重孩子的成就,我們眼裡隻有孩子的分數,什麼心理健康、情感需求都落在了後面。
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尤其是青春期,他對情感的渴望高于其他一切,當他沒有得到父母的了解和回應時,他要麼選擇壓抑自己,傷害自己,要麼徹底爆發以摧毀他人。
孩子的身心健康總是大于成就,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系永遠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本文永遠不會改變。
我們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不是他的敵人,我們給孩子愛,而不是壓抑。多關心孩子的内在需求,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多與孩子溝通,不要總是把成就當成話題。
我們無法改變教育體系,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我們的家庭成為孩子休息和呼吸的避風港,讓我們的父母成為他們的孩子可以安心倚賴的人。
教育的本質是教一個人如何過好日子!我們确實想"雞",但要區分"雞"的方向,不僅要考試成績,還要有健康的體格,健全的性格,正常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