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的漳州博物館,收藏了普通而神奇的文物。說它是普通的,因為它是一匹兵馬俑,它的外表和普通的馬沒有什麼不同,說它是神奇的,正是因為馬頭上有一個角!它到底是什麼?你頭上的這個長角呢?如果你想知道,讓編輯告訴你:

(本文所有圖檔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該作者删除。圖檔與内容無關,請不要就座号碼)
1988年5月,漳州市郊區劉發莊村北部正在進行緊張的施工作業。在推土機忙的時候,司機突然發現前面有一個障礙物,于是他立即下車檢查情況。
經過仔細辨認,司機發現眼前的障礙物是一塊石頭半圓形物體,趕緊通知了工頭。工頭來看看,覺得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麼簡單,于是他撥通了考古研究所的電話。
接到電話後,考古研究所所長立即成立了專家組,前來仔細考察。專家确定,西晉時期确實有一座古墓,推土機發現的半圓形石頭就是墓頂。墓葬中埋葬的物品并不多,隻有一面銅鏡和幾件陶器,包括陶器鎮墓葬動物——獨角獸馬。
馬背上有一個馬鞍,一個站立的姿勢,形狀與普通馬沒有什麼不同,但頭部有一個額外的角,嘴巴比球形裝飾品多。在專家邀請他到博物館後,他們開始對獨角馬的獨特形式進行探索性研究。
在外國神話傳說中,有天神馬長角的傳說,但歐洲傳說和中國馬并不相鄰,也就不被提及。
為了揭開這個問題的答案,專家們仍然需要從中國古代馬的發展中尋找線索。戰馬的出現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産物。我國一直是農業大國,重視養牛業,馬匹的重要性不高。然而,遊牧民族一直生活在馬背上,他們經常騎車南到中原侵入,讓中原統治者頗為頭疼。
為了對付這些來來往往的騎兵,中原政權也開始有針對性地實施馬戰。早在三國時期,北方的騎兵就飛速發展,已經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戰争力量。随着騎兵的普及,軍隊對于飼養戰馬也開始取得很大進展,到了兩晉時期,騎兵已經到了"裝甲"的地步,即人們穿上盔甲,騎着盔甲。
為了更好地保護"同志",騎兵還特意發明了多種戰馬防禦裝備。馬的頭部由"面罩"保護,該幕布僅露出馬的眼睛和耳朵以及鼻子。馬的脖子也是一個薄弱的部分,需要用"雞脖子"來保護,馬的胸部和腹部分别有"當胸"和"馬铠甲"的保護,而馬的尾巴則受到"後部"的保護。
從這個角度來看,古人對戰馬的保護措施可謂是終極的。在漢代廣陵王的墓壁畫上,曾經有一匹"戰馬穿盔甲",戰馬身穿铠甲,似乎與騎士并肩作戰。
值得注意的是,在壁畫中馬頭的位置,實際上長出了一隻角。高手們驚訝地發現了這個線索後,迅速将其與西晉劉發莊墓中出土的那匹獨角陶馬進行了對比,終于找到了對陶馬長角的合了解釋。
專家認為,雖然從西晉墓中挖掘出來的陶馬很逼真,但意在展現馬的魅力,而陶馬的細節有些草率和輕浮,是以陶馬上的很多細節都沒有刻意展示出來。
那麼多細節都無法展現出來,包括戰馬的盔甲,其實,塔瑪似乎赤身裸體,隻戴着一對馬鞍,但馬應該全副武裝。
正是因為赤土馬披在身上,是以馬的額頭部分也有"面簾",而"面簾"上面則裝有所謂的"角"和嘴"球"。至于"長角"的作用,專家認為,其裝飾性多于實用性,應該設計成威懾敵人。
一座小墳墓,一匹看似普通的兵馬,卻揭開了千年前戰馬服裝的奧秘,想來的真的是一個傳奇。同時,我們也要向考古學家緻敬,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一個曆史謎團已經逐漸解開,燦爛的中華文明,才能真正展現在我們面前。
文瀾海潤工作室 主編 文秀才,本文作者:特史 作家:常山 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