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智慧灣上海科學園參加"科學詩之夜",在擁擠的商圈中體驗"未來數字之城",在錢學森圖書館開啟"追星之旅"......在2021上海科技節上,三個風格迥異的"上海之夜"正在上演。
"科學之夜"是上海科技節的品牌活動之一,由上海于2016年率先推出,随後由北京、廣州等地推出。該活動通過在晚上開放場地來激發年輕人對技術的好奇心,重點是互動和遊戲化的科學。今年的"科學之夜"逐漸突破了"夜晚"的範疇,白天也向公衆開放。
持續時間越長,公衆與科學接觸的"表面積"就越大。據悉,科技節過後,"科學之夜"仍将在全市更多城市空間上演。通過不斷創新打科學",正在成為上海獨一無二的科普名片。
盡可能快地體驗尖端技術
戴上虛拟現實眼鏡,體驗從太空艙中取出幾株幼苗,帶着一個傳回太空艙降落在地面上的感覺,這是昨天(26日)在錢學森圖書館舉辦的"科學之夜",上海艾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帶來了"追星之旅",吸引了衆多家庭參與。作為上海空間技術學院的子公司,Ayes将最新的太空技術帶到了活動中:父母可以帶孩子制作火箭塔,"觀看"月球基地,"在太空艙中傳回"和"體驗"星際迷航。
作為公衆與科學之間的橋梁,一年一度的"科學之夜"總能找到一種方式,将最新的"走出去"的科技成果彙集在一起,并送往公民的"家門口"。在2019年科學之夜上,醫療公司美敦力将其明星産品轉移到了展會上。它是世界上最小的起搏器,形狀像一個較小的膠囊藥物,尾巴上有四個鈎子,是傳統起搏器的1/10大小,重量隻有兩克。
在"探索張江"專題會議上,公衆可以走進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上海超級計算中心、中科院微衛星創新研究院等上海科技地标,俯瞰大型科學裝置,參觀國内超級計算機的工作現場,或聆聽一線研究人員講解新一代北鬥導航 衛星。
尖端技術吸引了無數的好奇心,這使得"科學之夜"不斷"走出循環"。據統計,今年的科技節三大"科學之夜"活動共吸引了2萬人線下參與。
從"科學之夜"到"日夜之約"
科學之夜始于2016年,旨在讓公衆更容易"近距離接觸"科學。"白天完成繁忙的工作和學習後,趁着燈籠的早期,和家人朋友一起去'科學之夜',在夜晚體驗科學的魅力。市科委科技局局長鐘琦表示,經過五年的成長,這種有點浪漫、親近科學的方式正在成為一種"新時尚"。
起初,"科學之夜"在上海科技館舉行,2018年首次走出科技館,前往城市規劃館、東方綠洲、長風公園等地。後來,知名商界、科學地标、科技園區等場所舉辦"科學之夜"成為常态。去年,它也被轉移到"雲",數百萬觀衆線上參與。
今年,《科學之夜》突破了夜限,開啟了《晝夜之約》。上周末,在上海環球港B2中庭舉行了為期三天的科技親子嘉年華,邀請了200個親子家庭參觀和體驗。包括華為、JD.co、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在内的近30家科技展商,在醫療、教育、通信、防疫、體育、娛樂和機器人等領域展示了數字化成就。
"加"天場,是"科學之夜"獲得市場品牌認知度的一個标志,讓科學更容易獲得。鐘說,目前,"科學之夜"已經積累了一批"鐵粉",其中許多是青少年。
創新的科普風格得到公衆的認可
一個品牌的形成需要有自己的特點。經過5年的發展,《科學之夜》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圓粉"方式:科學互動、科學小舞台、科學導師班從豐富多彩的科普形式中脫穎而出,成為"科學之夜"的固定闆塊。
科學導師班是好朋友最受歡迎的部分。在昨天錢學森圖書館的"科學之夜"中,李正道研究所李偉描述了對"星星"的精彩追求。比預定時間提前半小時,圖書館B1層的課堂上坐滿了醫療座位,觀衆們捏着,隻能站着。從墨菲定律、黑洞、引力、弦理論的角度,李偉解讀了電影《星際穿越》中的知識點,觀衆歎了口氣,"這麼專注,上瘾了!"
當然,孩子最喜歡的是科學階段。穿着愛因斯坦一樣的白發,穿着超人外套,穿着俠義的科學诠釋者,用舞台劇和科學表演吸引孩子們好奇的目光。正如李說:"科學中最重要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引起人們的興趣。"
鐘說,一個科普品牌要想得到大家的認可和接受,就必須不斷創新發展,以滿足公衆對科技的需求。未來,上海還将推出針對不同人群的"科學之夜",比如為城市白領舉辦知識"集中度"更高的科普活動。
從星光變成科普場館,到城市空間無處不在的科學,未來的"科學之夜"也能孕育出什麼科普風貌,值得期待。
作者: 沈玉沙
圖檔:由主辦機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