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史為鑒!美國究竟是如何搞垮蘇聯的?

對蘇聯解體原因的分析,無論是中外事物,都有不同的角度和層次的解釋,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識。從美國人的角度來看,雖然他們從"信念"上相信蘇聯的失敗,但他們欣然承認,他們并不期望蘇聯從曆史階段以如此悲慘的衰落形式"解體"。

無論出于何種目的,特朗普政府都試圖将今天的中國推向蘇聯的立場。是以,在當今環境下,重溫冷戰期間美國對蘇聯的一些戰術對策,無疑是對知己有利的。

除了蘇聯自身的失敗原因之外,以下是我為美國人總結的一些方法:

首先,從尼克松時代開始,美國對蘇聯采取了"降級"政策。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雙赢"的政策。讓蘇聯逐漸敞開大門,與西方接觸,了解西方的資訊。但就深遠和長期的影響而言,美國人完全瓦解了蘇聯的意識形态和輿論主導地位。

從1972年開始,越來越多的西方官員、記者、商人、科學家和文化團體開始通路蘇聯,接觸蘇聯政府官員和普通群眾,特别是大學教授和知識分子,蘇美之間的溝通管道不斷增加。

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蘇聯開始停止幹涉BBC、VOA等西方廣播的正常播出,普通蘇聯人開始比較蘇聯與西方生活的差異,并在很大程度上對西方生活的理想化想象。與此同時,中情局通過秘密行動,逐漸将書籍、雜志和視聽媒體滲透到蘇聯和東歐,向蘇聯公衆通報索爾尼·林欽等持不同政見者的言論、蘇聯高層的腐敗和西方的民主自由文化。這些隐蔽的行動和宣傳手段,使蘇聯知識界和政治科學精英意識到蘇聯與美國之間的差異和差距,并為蘇聯的所謂"開放"奠定了基礎,蘇聯的資訊控制在1980年代後期是支離破碎的。

其次,自福特政府以來,美國逐漸加大了對蘇聯政府統治合法性的攻擊力度。

1975年,在軍備控制談判的壓力下,蘇聯不得不簽署《保護人權赫爾辛基協定》。然後,在西方的秘密支援下,赫爾辛基觀察家小組等組織在蘇聯出現,獨立于蘇聯共和國和政府,以促進蘇聯政府不遵守條約承諾和違反國際人權标準。卡特時代進一步加強了蘇聯的人權攻擊。

裡根将針對蘇聯的意識形态戰争帶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他公開否認蘇維埃政府的合法性,稱其為"邪惡帝國",并表示他不願意承認它是一個國家,蘇聯不能享有與美國"平等"的地位。

總體而言,卡特和裡根政府憑借其對蘇聯的一貫公開蔑視和秘密行動政策,有效地打擊了保持蘇聯執政的重要因素:國際聲望和國内合法性。相反,對蘇聯境内呼籲改革現行制度的"持不同政見者"來說,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第三,卡特和裡根政府都對蘇聯進行了"經濟戰"。

在尼克松之前,美國一直在對蘇聯陣營實施出口管制,但結果并不好。尼克松政府開始"緩和"其政策,雙邊貿易關系得到發展。

在卡特時代,對蘇聯的出口管制又回來了,特别是在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後,當時美國對蘇聯的農産品和技術出口基本停滞不前。

裡根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對蘇聯的出口禁運,但為了樹立西方"民主"的形象,取消了糧食禁運。然而,在其他方面,裡根所謂的"工業民主化"運動以盡可能多的方式促成了蘇聯經濟形勢的惡化,這些措施産生了重大的實際影響,使蘇聯無法維持生計。

第四,越南戰争結束後,美國開始在第三世界挑戰蘇聯。

從安哥拉到阿富汗再到中美洲,卡特政府通過軍方和中央情報局進行了一系列秘密行動,以打擊蘇聯附庸,培養美國特工和反對派對蘇聯代理人的挑戰。

在裡根時代,這些秘密行動成為中央情報局的一項大規模全球活動。20世紀70年代,蘇聯在第三世界的勢力不斷增強,但随着美國"經濟戰争"的實施,這些附庸國成為蘇聯的政治負擔和巨大的經濟和軍事負擔。第三世界的力量平衡正逐漸向美國和西方傾斜。

第五,越南戰争結束後,美國采取了專門針對蘇聯特點的軍事競争政策,最終打垮了蘇聯。

古巴飛彈危機向美國人展示了他們的優勢和劣勢,自約翰遜政府以來,美國開始了一項戰略武器現代化計劃,旨在保持對蘇聯在戰略和戰術新武器技術上司方面的絕對優勢,而不僅僅是數量優勢。反彈武器最初是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研制的,但最終被美國人"提拔"為遏制蘇聯并粉碎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

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軍事現代化計劃和大規模軍事建設,給蘇聯繼續軍備競賽施加了巨大壓力,面對日益惡化的國内經濟危機,蘇聯進行政治和經濟改革的壓力越來越大。

當蘇聯如此疲憊和氣喘籲籲時,裡根開發了傳統的反彈軌道防禦武器,以至于它完全窒息了蘇聯 - 建立了一個太空彈道飛彈防禦系統,臭名昭着的"星球大戰計劃"(SDI)。

對于蘇聯來說,星球大戰計劃标志着美國本身在軍事和經濟上的完全超車,凸顯了蘇聯在這場以技術為基礎的軍備競賽中的完全劣勢。由于蘇聯根本沒有辦法處理蘇聯的計劃,其龐大的核彈頭數量實際上可能成為"紙老虎"。是以,通過遏制和談判,從呼籲到請求,讓美國放棄該計劃,已成為戈爾巴喬夫的外交優先事項,并且不得不在許多方面做出重大讓步。

事實上,從後來解密的美國檔案來看,裡根本人發表了這篇著名的演說,并沒有真正讓美國國防部正式實施"星球大戰計劃",因為他自己認為這隻是一個"昙花一現"的想法,是不可能實作的,但對于與蘇聯的鬥争, 這可能是一種極好的宣傳手段。這真是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地方!

總之,在1970年代中後期和1980年代初,随着蘇聯經濟和社會形勢急劇惡化,美國調整了一系列戰略戰術政策,以充分利用和打擊蘇聯在經濟、技術軍備競賽等各個領域最重要的弱點。 政權的合法性和群眾的不滿,蘇聯非俄羅斯民族的情緒以及第三世界的競争。

面對這些壓力,蘇聯内部必須開始改革和挑戰。最後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走向解體。

當然,蘇聯的解體是其自身内部原因的決定性因素,但來自美國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壓力的急劇增加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