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媒體報道,有人猜測拜登是否會選擇正式宣布其對華戰略,無論是"更徹底的競争"還是"扭轉特朗普式的挑釁,尋求更多合作",盡管從拜登政府一段時間後的行動來看,他很可能會走黑,繼續拖累中美關系。關系進入"新冷戰"的深淵。作為回應,一些國家政要一再警告拜登不要這樣做。

(拜登繼續特朗普對中國的強硬政策)
據參考新聞網25日報道,馬來西亞前總理兼多數黨領袖馬哈蒂爾·穆罕默德(Mahathir Mohamad)已向美國發出警告,不要繼續推進所謂的"四方機制"。馬哈蒂爾認為這一機制是一種過時的圍困戰略,當美國試圖包圍中國時,中國肯定會采取反制措施,警告這四個國家要小心,不要挑釁中國,避免進一步的全球經濟蕭條。
除馬哈蒂爾外,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一再警告美國,"中國的崛起必須被視為現實,美國必須與中國合作",警告說"中國不會變得與歐洲相同,也不會像美國一樣","如果中美之間爆發沖突,"一切都将失去"。
(李顯龍的話代表了東南亞國家的盛行聲音)
菲律賓總統羅德裡戈·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一再表示,他不想站在地緣政治競争中,顯然是告訴國内的親美勢力不要與美國的行動合作,因為這樣做對菲律賓不利。
除東南亞國家外,歐洲國家也對美國日益偏執的反華行為表示關切。法國陸軍參謀長弗朗索瓦·勒庫坦特(Francois Le Coutante)表示,未來的國際秩序将圍繞中美之間的競争展開,每個國家都選擇自己的陣營,但法國和歐洲對此不感興趣,"不應該讓自己陷入中美之間的對抗"。
美國國内的聲音越來越大,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一再警告白宮,中美之間的對抗不符合美國的利益,沖突"隻會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耗盡";這是奧巴馬和特朗普的對華政策之間的一場簡單戰鬥,無濟于事。
(基辛格也對美國的政策感到焦慮))
這些響亮而震耳欲聾的聲音反映了許多國家和政界人士對拜登無法擺脫特朗普對華政策的焦慮。特朗普留下了一個民粹主義的美國,政客和媒體把中國稱為"敵人",把所有問題都抛給中國,以掩蓋治理的失敗和制度缺陷,當精英們煽動公衆輿論,不得不以更極端的方式迎合公衆輿論來捍衛自己的政治利益時, 美國越來越深,更難從它挖的"修昔底德"坑中拉出來。
中國不能讓美國無所不作,在之前的安克雷奇會議上,楊潔篪國務委員對美方說:"你沒有資格在中國面前說,你從實力的立場上跟中國說話!""這是要求美國尊重國家之間的平等和外交協定,重新談判。
(在安克雷奇,中國的态度非常明确)
其次,越來越多的國家不願看到美國繼續舊方式的"冷戰",雖然拜登政府下定決心沒有搞新冷戰,但他們的實際行動是重新想象那場冷戰。中國是美國以前從未遇到過的對手,而美國以前玩過的對手對中國沒有用,不得不從"冷戰拖垮蘇聯"的成功中尋找經驗——但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赢得冷戰, 這隻能簡單地概括為"制度優勢"——導緻"劍雕",隻能機械化地重複前一個動作,期望能夠發揮作用。
美國是一列老舊破舊的火車,無法移動,特朗普和拜登都不知道如何讓火車繼續行駛,特朗普大喊"中國都錯了",而拜登的做法是不停地搖晃身體,假裝火車還在行駛——他們唯一能為正在追趕的中國做的就是試圖停下來, 甚至倒退,但他們能做到嗎?在他們的螳螂手臂上?
(中國的進步,誰也擋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