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話題。
兩天前,一個朋友問我:
"為什麼今天的年輕人不想結婚,甚至不想墜入愛河?"
發現家庭狀況越好,就越如此,為什麼最後呢?
如何解決父母擔心的問題?"
事實上,人類社會必然會走向多種家庭形式的共存,是否結婚,不再是一個人必須做的活下去。
在未來的社會裡,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單身,獨自生活。
這種情況在經濟條件較好、個人素質較高的人中更為明顯。
今天,美國超過50%的成年人選擇單身,其中3100萬人獨居,或七分之一的成年人獨居。單身人口占美國所有戶籍的28%。
換句話說,在美國,數量最多的是那些婚後沒有孩子的家庭,第二多的是那些獨居的家庭,遠遠超過父母有孩子的核心家庭,幾代人在一起的家庭,以及室友同居等家庭模式。
這些單身居民集中在美國各州的現代城市,包括紐約,舊金山,華盛頓和其他城市。
在今天的中國,這種現象越來越明顯。
是的,他們不是糟糕的個人品質,可以找到對象,但更喜歡單身。
任何熟悉人類婚姻制度的人都知道,在物質資源匮乏的時代,需要家庭合作來確定婚姻發生前的生活品質。
今天的人,大多隻是生活的慣性,看到别人結婚打結,不再考慮為什麼要這樣做。
但目前,無論是社會發展,還是個人意識的發展,都與傳統社會有很大不同,人們的生活方式都會随着變化而變化。
是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單身或獨處,根本不是問題,不需要解決。
你感到驚訝隻是因為我們正處于社會變革的時刻。
社會變革已經發生
這并不是說社會錯了,它隻是在正常發展。
1、提升女性地位
教育的普及使婦女能夠不再依賴男子。
在以前的社會中,婦女受教育程度低,子女較少。許多婦女無法賺錢,隻能依靠家庭和男子。
老百姓會流行這樣一句話:嫁給一個中國人,穿衣吃飯。
但現在,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會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女性掌握了生存的技能,願意走出家門,參加社會工作。
有了獨立的收入來源,更多的女性就不會為了找到長期的飯票而遭受糟糕的婚姻。
2、網際網路的出現讓人不孤獨
人們常說,獨居會很孤獨。會有這個想法,與之前的傳統家庭相比。
在傳統的家庭中,你要時刻刻意面對自己的家人,問,一群人活潑,個人孤獨感更強?
事實上,獨自生活和單身并不是與世界其他地方隔絕的。
隻有代表他才有選擇的自由,想随時保持安靜,随時想與外界交流。
人們可以使用微網誌,部落格,在網際網路上向無數人展示他們的觀點,并與來自四面八方的人互動。
寂寞是一種精神上的感覺,網際網路可以讓世界各地的人們瞬間找到真正互相交談的人。
3、城市化的成熟改變了生活方式
在經濟不發達和城市化開始的時代,人們必須與家人生活在一起。
通常溝通的人也是家庭成員,人際關系主要是家庭成員。
一旦你離開了你的家庭,你就離開了群體,個人就無法生存,你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系。
但城市化的發展,使人們高密度地生活在一起。
獨居的人,在業餘時間,可以去很多地方,酒吧,書店,咖啡館,住宅區,電影院,文化沙龍,朋友聚會。
人們不再需要将自己限制在固定的團體和固定的房間内。
4、延長人類壽命
有人說,不結婚,不生孩子,是以你老了就知道孤獨。
這是慣性思維,說話者沒有關注現實,而是依靠概念的灌輸,得出結論。
你看看60多歲和70多歲的老人,他們每天和孩子住在一起,不停地交流嗎?
養育孩子以防止老年的概念誕生于社會經濟不發達的時代。
一個真正愛孩子的人,不會把自己的晚年依托在孩子身上,剝奪了人生中另一面的獨立空間。
随着醫療技術的發展,人類的生命越來越長,總有一天他們會獨自生活。
女性往往比男性活得更長,1900年,美國有10%的老年女性獨居,到2000年,這一比例為63%。
事實上,即使喪偶,人們也不願意與孩子住在一起或再次與他人結婚。
根據英國的一項研究,獨居老人的健康狀況更好,與生活服務的聯系更緊密,消耗的腦力和體力更少。
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願意選擇獨居。
獨居是一種奢侈的選擇
能夠選擇獨居和獨居是一種奢侈的選擇。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生活方式不分好壞。
一個人很容易找到一個異性戀者住在一起,如果他們願意的話,可以生孩子。
選擇獨居和單身需要自給自足,豐富的精神世界,是以是一種奢侈的選擇。
(有一點是,選擇結婚的人沒有經濟能力和精神世界?好吧,我仍然不會浪費時間解釋這種愚蠢的邏輯問題。)
1、需要精神世界豐富
對于一個不能獨自生活的人來說,這是不可能的。
精神世界豐富,能夠獨處,沉浸在閱讀、看電影、創作、思考、感受中,根本不在乎時間是否流逝,身邊是否無人。
2、經濟獨立
選擇獨自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輕人往往能夠自己過上他們想要的生活。
根據研究,一些單身人士完全有能力單獨提供住房并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沒有必要讓另一個人與他分擔風險。
3、家庭觀念的轉變
早期的人類需要家庭,因為經濟不發達,社會分工不細緻。
家庭承擔着人生活的一切功能,如情感溝通、撫養孩子、家務勞動、聯合生産勞動,共同抵禦外來災害。
是以,人們需要擁有大量人口的大家庭。也願意為了上述友善而放棄個人生活的自由。
現在,在城市裡,社會分工是一絲不苟的。
已經發現,個人不再需要家庭成員互相幫助,可以依靠廣泛的社會服務生活。
家庭的概念必須開始褪色,并逐漸追求個人生活的自由。
避免與他人一起生活的壓力,逐漸開始探索新的個人主義。
有一些想法需要改變
1、獨居并不意味着活在社群之外
寫過《瓦爾登湖》的梭羅,在瓦爾登湖岸邊生活了兩年,很少被完全孤立。
他住的小屋距離康科德鎮不到兩英裡,可以在三十分鐘内到達。
他經常拜訪他的朋友,他的家人,他的朋友經常在瓦爾登湖岸邊拜訪他。
他經常邀請他的朋友在小酒館喝酒,經常吃母親的食物。
在瓦爾登湖畔的生活 使思想家在保持熟悉的社交活動的同時,有一個私人的時間,他可以自由閱讀,讓自己沉浸在思想的世界裡。
2、把社會放在個人面前是沒有意義的
其實這不用說,反而太多了,隻能解釋。
有人說,不結婚的人是自私的,不生孩子是不是為了對社會有所貢獻。
事實上,社會是人生的。
社會從無到有,到制度、秩序,直到今天的結構細化,都是為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可以更友善、更高品質的生活而存在。
我相信,沒有父母生孩子的意願是為社會做出貢獻。
基本上,他們愛孩子,或者為了撫養孩子來防止老,會想要孩子。
社會的創造是出于人類的需要,而不是因為社會的需要。
3. 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
本文不提倡獨居。
隻是人們選擇結婚,單身,獨自生活,在個人生活中有選擇的自由。
沒有對錯,别人無權幹涉。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獨居,但社會進化的過程是不可避免的。
有些人覺得很難接受,但他們自己的想法和現實的沖突。這并不是說這種變化有問題。
獨居社會的興起是創新力量的社會現象。
人們改變了對自己和人際關系的了解。
人們獨居的自由給了他們更多的空間去嘗試新鮮有趣的體驗,豐富他們的旅程。
保護隐私和獨立空間,不受已婚伴侶的限制,将更專注于探索自己生活的意義。
獨居幫助人們找到神聖的現代價值觀、個人自由、對自己權力的控制以及個人的實現。
在搬進瓦爾登湖岸邊自己的小屋後,梭羅說:
"我生活在草原上,仿佛獨立,我有自己的太陽、月亮和星星,屬于我自己的小世界。
梭羅并不是唯一一個處于這種情況的人:
"對于獨自生活在大自然中并且仍然有意識的人來說,所謂的黑色抑郁症并不存在。
我從來沒有感到孤獨,即使一絲痕迹來自壓迫感。
這是一個物質豐富的時代,一個認知覺醒的時代。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
掌控自己的生活,尊重和欣賞他人的差異,是現代人應該具備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