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列
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和關懷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科學家将科學追求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相結合,具有深厚的學術成就和廣闊的科學視野。
值此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國科學家"微信公衆社設立"科技百年夢"專欄,聚焦建黨以來中國重大科技事件,弘揚科學家精神。
1977年9月,中國共産黨中央向全黨發出通知,決定在1978年春季召開全國科學代表大會。經過半年多的籌備,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曆經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動蕩,科學大會的召開,讓全國知識分子感到高興。
中國醫學科學院吳正謙、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吳正軒、中國科學院昆明核電站研究所吳正軒應邀出席全國科研大會,齊聚北京。後來吳百軒大哥(吳正成飾)來到北京公務,兄弟四人終于團聚,留下了這樣一幅科學之春的畫面。

1978年3月,吳氏四兄弟在《科學之春》中合影留念(左起:吳正軒、吳百軒、吳正謙、吳正軒)
兄弟四人是國家人才的骨幹:大哥吳白璇曾在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在文學、藝術史、文物等方面成績斐然,專攻歌劇、歌曲創作和整理,在收藏和整理失落的戲劇、劇本方面,特别敬業,貢獻突出。吳正琦二哥是血吸蟲病和黑熱病防治專家,時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吳正軒,五哥,沉浸在國家的原子能事業中,隐姓埋名,默默奉獻,蠟火泉蠶,一生無悔。吳正軒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紮根西南,緻力于科學。有記者表示,他掌握着開發利用植物資源的鑰匙,為國家植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出前瞻性的戰略性貢獻。
在科學之春,四兄弟積極響應國家的号召,投身科研,緻力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吳曾任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1978年起任戲劇研究室副主任,直至1987年退休。
吳正謙緻力于醫學研究機構的管理和人才培養,1978年,幾乎老少得,他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他日以繼夜地為整個醫院的科研工作充滿熱情和精力,在睡前,他構思了醫學科學院的發展前景。
自1978年以來,吳某一直擔任機械工業部第二科技局總工程師、機械工業部第二部科技委員會常務委員,期間參加了雷射分離鈾同位素法等重要科研項目的技術論證。1981年,吳正軒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7年獲國家發明一等獎。
為了找回失去的時間,已經是華家年的吳正軒,依然以無限的熱情和創造力,抓住機會,在臨釘、西藏張家界、天平山、神農架、華西灌溉縣卧龍、九寨溝、黃龍寺、東南武夷山等60歲生日時,進行了兩次科學考察。 天目山、千島湖,再入廣東海,總結人工群落的工作,由北向南穿越台灣島。
吳正璇不僅通路了中國,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四次通路英國,法國和德國,俄羅斯和澳洲,日本五次,島嶼,北美和三個南美國家(委内瑞拉,巴西和阿根廷)直到安第斯山脈的盡頭。走過千山水,他終于對植物時空的全球分布有了更實際的了解。2008年1月,吳正軒榮獲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科學之春"帶來了神州的土地,帶來了中國科學技術的全面複蘇。值此建黨一百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熱切希望科學家為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需求、經濟建設主戰場、人民生命健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這極大地鼓舞了科技工作者的士氣。
吳家四兄弟在科學之春的喜悅,他們為人民取得的科學成就将永遠銘記在我們的心中,成為我們科研創新的不竭動力。
溫:陸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曾任吳正軒院士辦公室主任、《中國大同生物學》副主編、植物分會常務副主編,現任吳正宣科學基金辦公室主任。
本文圖檔來自老科學家的學術成長資料收集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