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陽城晚報 全媒體記者 溫聰
圖、視訊/陽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王俊偉
近時,東莞市茶山鎮、漢溪水鄉進行了紅色惠民的專場演出,觀看了紅色事迹電影、紅色情景喜劇等系列活動,作為村委會宣傳委員何鳳葵忙得不可開交。在紅色經典粵語歌曲《山城》的展上,由于人力短缺,她也"逼迫"丈夫以群衆演員的身份登上舞台。
如今的漢溪水鄉,通過深入挖掘村裡的紅文化教育資源,不僅從精神文化層面提高村民素質,在紅文物保護、紅文化推廣方面,還摸索出了很多值得推廣的經曆,成為茶山和東莞知名的紅色文化名片。

冷溪水村
展廳成為黨史教育基地
南宋後期漢溪水鄉,面積隻有1.29平方公裡,是以羅姓為主的聚居村。20世紀以來,羅竺、羅利賓、羅克明等羅金華家族的後代積極參與革命,做出了突出貢獻,羅金華家族也是漢溪水村著名的愛國家庭。
據何鳳奎介紹,近年來,漢溪水鄉收集整理了羅氏人的各種實物、曆史文獻、書信、家譜、照片等資料,依托古宅興建了漢溪水羅氏革命曆史展廳,系統展示了羅氏人從桐棠、走向革命、 以戰場和建設革命史的新中國,成為弘揚紅色傳統文化的重要文化陣地,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楊成晚報記者現場參觀參觀,展廳由1号館和2号館組成,1号館主要展示羅雲建、羅雲本為國家而死的故事,以及羅濤、羅慧軒等人的革命事迹;展廳裡的一幅畫,一幅栩栩如生的革命英雄形象,一幅羅氏家族生活的場景,給現代人生動地講述了羅氏家族融入愛國事業的故事。
羅利賓、羅闵、羅珠故居
"這兩座展館是羅氏家族的祖居,并一直儲存下來。在羅氏的祖屋裡展示革命先輩的故事也是最生動、最接地氣的。何鳳葵說,漢溪水羅氏革命曆史博物館已被命名為東莞市第四批中國共産黨曆史教育基地,吸引了鎮内外許多黨組織前來參觀和學習,許多家庭也前來開展親子研究活動,讓年輕人更加直覺深刻地進行紅色教育。
展廳系統展示了羅氏人抛棄筆、加入革命、走向戰場、建設新中國的革命史
自導紅劇
粵語韻味悠揚,金聲響亮。本月初,由東莞市文化廣播電視觀光體育局主辦、漢溪水鄉農業輕音樂協會協辦的"粵韻金音"粵劇精品晚會在漢溪水鄉文化劇場大樓上演,為村民帶來紅色主題的粵劇。作為農業輕音樂協會的主辦方首先以經典粵語歌曲《山城風》拉開帷幕,随後,萬城、馬湧、虹梅戲支部和東莞粵劇發展中心分别帶來了粵劇的紅色主題,當晚将持續推向高潮。
農輕音樂社等村在東莞的音樂社團、民間團體中,其前身發芽于革命事業,是音樂社團的紅色文化印記。解放前,東江縱隊抗日遊擊隊在漢溪水村紮根,當時遊擊隊經常組織娛樂活動,對當地村民産生了微妙的影響。1951年,漢溪水村成立了無毒娛樂團體,鼎盛時期在多地演出,《沙家軒》、《紅燈》、《山城》等劇目風靡一時。2019年,在村委會的大力支援下,羅全軒、羅萬芳與其他粵語音樂愛好者一起出資重組了農輕音樂社。業餘時間,農光音樂協會在村裡的羅氏宗宗排練傳統粵劇。
何峰告訴記者:"我們還結合村裡的紅色故事,自導自演的舞台劇《驚濤駭浪與寒流》。讓村民自己玩,更具教育意義,可以讓年輕一代更好地了解曆史。"
漢溪水鄉成為茶山和東莞知名的紅色文化名片
教孩子唱革命歌曲
這個夏天,12歲的羅家璇學了幾首革命歌曲,"這些歌很不錯,是我們村前輩創作的,我覺得我應該學這些歌,學村革命先輩的事迹和精神。"
"你聽着暴風雨中的雷聲,你看到的是漫漫夜光......"近日,記者來到漢溪水鄉,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旁邊的活動室,來自這個村莊的音樂老師們正帶領着30多位孩子,學習唱羅利賓創作的革命歌曲,激動人心,動人的旋律在廣場上回蕩。
羅1917年出生于漢溪水鄉,193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經曆了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和抗美抗朝戰争,曾獲北、西北、東北解放獎章和抗日戰争、解放戰争, 對美國和北韓的抵抗戰争。從2018年夏天開始,漢溪水村進行了組織挖掘,共錄制了羅利賓創作的16首革命歌曲,現已成功演唱了四首歌曲,分别是《志願軍之歌》《抗日盟軍之歌》《暴風雨中的雷聲》和《一戰一搏》。
和羅家璇同齡的李秋峰,不是漢溪水鄉,而是住在漢溪水鄉,一群孩子互相影響,她還學會了唱羅利賓的歌,"我喜歡唱歌,我覺得這些歌每首歌都蘊含着意義,革命先輩們堅持了下來, 隻有我們新中國,是以我堅持學習,這也是一種學習和繼承的革命精神。"
羅月軒是茶山中學的音樂老師,每個周末都會抽出時間教書。她認為,作為村裡的土生土長的人,她有義務傳承這些紅色文化。"羅的很多作品都是抗日戰争的作品,反映了老一輩人的革命精神,是以我希望通過唱這些歌,我們可以重溫那個時代的革命故事。
冷溪水紅文化公園
友情連結:羅金華家族故事
清朝末年,茶山市漢溪村的羅金華開張了天台。但關心祖國的羅金華,卻大力支援國内民主革命和經濟建設,激勵着自己的孩子。
羅金華的兒子羅寶祥等人到越南會見曾向海外華人宣揚革命的孫中山先生,并提供資金支援。羅寶祥的兒子羅雲劍和羅雲本去越南弘揚反帝思想,兩人在抗日時期英勇犧牲,後來,他們的孩子羅濤、羅昊等九人加入了中國共産黨,為新中國的建立和建設做出了貢獻。
現在的漢溪水鄉羅氏宗軒和漢溪水村古民居(錢塘街31号、靈柴巷107号)已被認定為東莞市非動産文物和城市文物保護機關,經過"改老",現在修複宗軒和故居已成為紅色文化的教育基地。
源|羊城晚報 - 羊城餡餅
|張德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