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蘇德戰場幾乎所有戰役,蘇軍傷亡損失大于德國,蘇卻獲勝了

首先是蘇聯的富豪、多産業基礎厚,德國吃不下胖子會挨打,當然不能無視美英等對蘇聯的援助

第二次戰役成敗的主要名額,從來不看損失的坦克數量、戰争損失的比率等,而是看其預期的目标是否已經實作。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諾曼漢戰役,在這場戰役中,蘇聯雖然投入了大量的重型火炮坦克機等,但死傷比很差,傷亡人數基本達到1:1,受傷人數甚至抗日部隊。坦克挂起的坦克比日本投入的坦克數量還要多,關東軍慘敗說,我認為蘇聯紅軍實際上是一場悲慘的勝利。但這場戰役對二戰産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展現出實力,無論是坦克品質數量還是火炮品質數量都阻止了日軍向北進軍,告訴日本,我對蘇聯不利,雖然坦克被摧毀的比你多,但我的底厚你可憐啊,我死了300多,你死了200個國家會破産;遠東的相對安全一直持續到日本投降,間接影響了世界大戰的程序。是以從戰略上看,雖然諾曼漢戰争的結果很醜陋,但戰略目标完全達标,是以蘇聯和日本都同意這是蘇聯的重大勝利。

二戰蘇德戰場幾乎所有戰役,蘇軍傷亡損失大于德國,蘇卻獲勝了

德國人的失敗,一場持續了872天并摧毀了公共設施,水,能源和食品供應的大圍困,導緻列甯格勒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饑荒,導緻多達150萬人死亡,超過1,400,000名平民和士兵撤離,其中許多人在疏散期間死于轟炸和饑荒。這場戰鬥打倒了德國重兵和所有芬蘭軍隊。戰鬥結束後,大量蘇軍被解放出來用于其他戰略方向。打敗了德國占領列甯格勒的戰略目标,強大的德國北方集團軍隊被緊緊拖拽到蘇聯西北戰場,進而有力地支援了蘇聯在其他戰場上的勝利。

二戰蘇德戰場幾乎所有戰役,蘇軍傷亡損失大于德國,蘇卻獲勝了

當然,有人人造蘇聯41年擁有數量技術裝備的優勢也是無稽之談,因為蘇軍的技術裝備,尤其是機動車輛,适當維護率差(隻有20%的裝備可以立即投入戰鬥),數量優勢往往隻存在于紙面上,不在戰場上,而且大多數蘇軍坦克和攔截機都是在30年代中期到41年生産的性能過時的(兔。蛤蜊廢軍費産品、兔蛤主人基輔建設的基地區也是豆腐工程)。最後,雖然蘇軍組成了機械化軍隊機關,但編制不合理,不同機動性的裝甲機動裝備混合準備導緻機械動力不足。這導緻蘇軍撤退,仍然無法跟上德軍的攻城速度。當然,41年的德軍并不是一支真正的機械化部隊,德軍将坦克和機動車輛集中使用,可以準備發展機動部隊進行深度圍攻,但這些部隊面對廣闊的東線戰場似乎非常有限,蘇軍被圍困的部隊在放棄重型裝備後往往能夠從德軍的缺口圍攻到後方。到了德軍在戰争後期面對蘇軍圍攻的時候,他們發現,即使他們從蘇軍中投下了重型裝備和受傷的士兵,突出的環眼往往隻是一個頭進入另一個環,最後這些德軍的突圍部隊也會逐漸瓦解、融化,消失得像扔進咖啡裡的糖一樣。

二戰蘇德戰場幾乎所有戰役,蘇軍傷亡損失大于德國,蘇卻獲勝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