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寶山市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技術人員在整理野生動物照片時,發現一隻鳥頭上有蓬松的"小黃冠",羽毛醒目。經國家林業草原局昆明勘察設計院技術人員曾偉鑒定為啄木鳥的綠冠啄木鳥屬。
據悉,黃冠啄木鳥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我國近危物種,已被列入《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蔣志剛,2016)近危(NT)物種。這是自2021年以來在龍陵縣發現的第10個縣野鳥記錄。

地圖中近乎危險的物種黃冠啄木鳥
據曾偉介紹,黃冠啄木鳥的背羽是橄榄綠色的,尾巴有黑白色的十字條紋黑色,翅膀下飛去的黑白交叉條紋特别明顯,頭上亮黃色的"小黃冠"非常醒目。它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中,也存在于竹林和森林邊緣灌木叢中。雜食性,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雲南、西藏、廣西等地,在龍嶺縣主要分布在小黑山省自然保護區及周邊地區。
黃冠啄木鳥是叢林鳥類,下落隐秘,大多活躍在高地林中。"這種一歲的鳥(黃冠啄木鳥)非常警覺,要麼在樹林裡尋找枯死的樹幹,要麼不斷用嘴巴挖洞,一點'風和草'就飛走了......在我有幸得到它之前,我關注了它很長一段時間。龍陵縣的觀鳥者楊繼強說,他被拍到一隻黃冠啄木鳥。
黃冠啄木鳥的發現使龍陵縣已知的野生鳥類數量達到300種,占雲南省945種鳥類的31.74%(雲南省生物物種名錄Sun Hang和Gao Body,2016),并将小黑山保護區國家I和II重點野生動物保護活動的數量從101個增加到102個。
"物種變化趨勢是區域生态品質的重要名額之一。随着龍陵縣生物多樣性宣傳、生态保護、科研和監測工作的不斷加大,當地自然生态環境不斷改善,縣域記錄的縣域新增記錄物種數量也有所增加。僅2021年以來,在龍嶺小黑山保護區及其周邊地區就發現了10種新的縣野生動物物種,如加冕雀斑、斑馬啄木鳥、斑點狗、黃冠啄木鳥和黃腳松鼠,使隆嶺縣的野生脊椎動物物種數量從2006年的468種增加到今天的544種。
"桦樹不會撿起新的樹枝,而是枯樹的牙齒。啄木鳥是名副其實的"森林醫生"。據曾偉介紹,啄木鳥的頭部結構很特殊,頭骨很厚,有海綿狀的空腔,能吸收振動力。首先,啄木鳥的大腦很小,周圍是密集的蓬松組織,可以緩沖和減輕沖擊力。其次,啄木鳥的眼膜在撞擊樹幹之前迅速關閉以防止眼睛受傷。第三,木質軌迹是一條直線,它減少了旋轉産生的剪切力。第四,啄木鳥的下喙比喙長,當它碰到樹幹時,肌肉可以收縮,将産生的力從下喙轉移到身體上,減少對頭部的沖擊,進而避免"腦震蕩"。是以,啄木鳥也被稱為行走的"減震機"。
雲南網記者 李建國記者 楊繼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