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女娲命名的甲蟲

作者:菖蒲海行舟

2016年,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學生肖偉與中山大學和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了一種新的Ripiphoridae甲蟲化石物種,這是已知最古老的大跳蚤化石記錄,可追溯到大約1.65億年前。内蒙古的森林。化石可以追溯到大跳蚤分支的起源時間,這是根據分子序列在過去估計的,将分支的曆史向前推進到侏羅紀中期。後來,研究小組以中國神話的創造命名了該物種,被稱為皇帝石元跳蚤。

用女娲命名的甲蟲

根據肖偉等人分析的标本,該物種屬于一種細長的小甲蟲,長約15.5毫米,寬5.0毫米,長10.0毫米。全身光滑,表面覆寫着短毛。頭部長2.0毫米,表面稀疏。眼睛是橢圓形的,眼睛的邊緣有輕微的凹陷。額頭上的接縫不明顯。頭部的上邊緣略微彎曲。上唇大緻呈正方形,邊緣彎曲。小鉗口呈斧頭狀。觸手11節,長3.4毫米。前胸部幾乎是三角形的,比最寬的體質略窄,在機翼底部的交界處略窄。前胸背闆長3.5毫米,寬4.0毫米,表面緻密。前緣是直的,前緣是三葉狀的。翅膀的長度大約是寬度的兩倍,表面上有一個密集的點。腳細長,爪子略梳,胫骨頂部略寬,胫骨無刺。中腳和後腳的部分比淺灘略長,後腳的結略短于結。前腳和中腳是5節,後腳隻有4節。

用女娲命名的甲蟲

這塊化石是在内蒙古甯城縣的桃湖溝化石地層生物群中發現的(九龍山群,中侏羅紀,約1.65億年前)。該物種與Pelicotominae和Ptilophorinae兩個亞科成員非常相似,因為Pelecotominae的成員已知寄生為木栖甲蟲幼蟲,從外觀上相似,而九龍山群還出土了一些年輕的死木甲蟲物種化石物種,是以推測該物種可能已經與腐爛的木甲蟲建立了寄生關系。它們像Peleotominae和Ptilophorinae一樣形成,它們已經完全覆寫了腹部。然而,這種腳段的末端很簡單,不像兩個亞科成員有簇或柱狀的刺痛,除了彼此之外還有一些特征無法比對兩個子科。由于不可能輕易對Yaco進行分類,是以無法定位臨時分類的Subco的狀态。

用女娲命名的甲蟲

現代人可以從化石中看到古代動植物的出現,這樣我們就可以推斷出古代動植物的生存條件和生活環境,我們可以推斷出形成埋藏化石的年齡和經驗,我們可以看到生物從古代到現在的變化, 等等。化石資料的廣泛收集也為古生物學的系統分類提供了依據。現代生命是古代生物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後發展起來的,各種生物之間有不同程度的親緣關系,進而建立了反映生物圈親緣關系和演化的自然分類體系。

雛菊起源跳蚤化石的發現更新了大型跳蚤的起源時間,資料将包含在資料庫中。更新了對侏羅紀中期生态系統恢複的了解。